进口贸易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2-07-13 04:51谢涓廖进中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2年5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

谢涓 廖进中

摘要:本文依据转移份额分析法,将产业结构分解为构成效应与竞争效用,并运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构成效应与竞争效用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构成与竞争效应都存在显著性的正向作用,即进口贸易的增加不仅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由不协调向协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也有利提高地区产业结构中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保持产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另外,从地区间的比较分析发现,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构成与竞争效应影响效果都是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

关键词:进口贸易;产业结构;构成效应;竞争效应

中图分类:F061.5

一、引言

一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表现为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之间的逻辑联系,它也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外在表现形式。各国经济规模、发展速度和经济竞争实力等的差异,其原因可以归结于各国产业结构的差异,因此,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对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阶段,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一国经济中,有诸多因素都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其中,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进口贸易就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利用国际贸易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这里讲的国际市场就包括进口贸易。因此,本文的研究可以对政府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内容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参考。在学术界方面,关于进出口贸易和产业结构的研究都是经济学研究的两大热点,许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但是将两者联系起来研究的并不多见。只有部分学者以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变化度量产业结构状态,分析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例如刘希宋 等(2009)[1]、朱启荣(2011)[2]、钟昌标(2000)[3]、伍华佳、张莹颖(2009)[4]等。而较全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应该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产业结构由不协调向协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变化;地区利用本身优势条件发展其主导产业的能力。Perloff(1957,1960)[5—6]认为,产业结构由不协调向协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变化可以称为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利用本身优势条件发展其主导产业的能力可以称为产业结构的竞争效应。鉴于此,本文依据转移份额分析法,将产业结构分解为构成效应与竞争效用,并运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与竞争效用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地区这种影响是否会发生变化。

二、计量模型设定

设地区生产函数为一般柯布—道格拉斯形式:

(1)

式中y是产出,下标i和t分别表示各省份和年份;k和 分别表示国内资本和人力资本;A表示技术进步,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以来,对国际技术溢出相关问题的分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Coe and Helpman(1995)[7]认为,一国的技术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进行流动,因此,在开放经济系统中,一国的技术水平不仅与国内R&D投入有关,而且还与贸易伙伴国家的国内R&D投入有关。进口贸易被认为是国际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之一,许多学者通过经济数据检验了该观点,例如Coe and Helpman(1995)[7]、Eaton and Kortum(1996)[8]、Coe、Helpman and Hoffmaister(1997)[9]、Lichtenberg and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1998)[10]、Okabe(2002)[11]等。因此,以Audretsch and Maryann (1996)[12]的知识生产函数为基础,将进口贸易引入该模型,Ait可以表示为C—D形式:

(2)

其中,S表示国内的R&D研发投入, 表示进口贸易总额, 表示常数。结合式(1)与式(2)得到:

(3)

式(3)取对数可得到:

(4)

其中, ,假设随机误差项 , 为截面固定效应, 为时间固定效应, ,i=1, 2, …N。

由于 可以表示为经济增长的状态,因此,如果对方程式(4)两边同时减去 ,就可以得到地区经济增长方程:

(5)

其中, 表示地区 在 年相对于 年的经济增长率。而根据Perloff(1957,1960)[5—6]提出的转移份额分析法,可以将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国份额部分,衡量每个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共性部分,是区域经济分摊的全国经济增长的份额;第二部分是区域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第三部分是区域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的竞争效应。即:

(6)

其中, 是区域 的经济增长率, 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表示区域经济增长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异,该差异就被定义成“转移份额”。将方程式(5)代入方程式(6),可以得到:

(7)

进一步变形可以得到:

(8)

通常而言,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每个区域的经济来说, 是外生给定的,是一个常数。因此,可以令 ,则有:

(9)

其中,转移份额 包含两部分:一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构成效应( )。如果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某一产业在整个产业中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同时该产业在某一区域总体经济结构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可以称该区域经济产业的发展具有构成效应。构成效应的测算方式如下:

(10)

其中, 代表就业数量,d代表产业,i代表地区, 代表整个国家。 表示从 到 期全国第 产业的就业增长与全国总体的就业增长的差异。

二是区域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的竞争效应( )。如果某区域中某产业与该产业的国家水平相比具有更高的增长率,且在区域经济结构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就说该区域经济增长中具有竞争效应。竞争效应反映了区域在利用本身优势条件发展其主导产业的能力。产业结构中竞争效应的测算方法是:

(11)

因此,方程式(9)可以划分为:

(12)

(13)

方程式(12)与方程式(13)式就是本文需要检验的计量模型。

三、实证检验

1、数据处理与来源

2003年开始我国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统计数据口径发生了变化,为了保持数据口径的一致性,本章选取2003―2009年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西藏)的省际面板数据。

(1)区域产业结构。根据2003―2010年我国30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19个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统计数据,结合式(10)和(11),计算2003―2009年我国30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MIX和竞争效应DIF。原始数据来源于2004―2010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物质资本存量( )。采用常用的永续盘存法计算各省市物质资本存量,具体方法参考张军 等(2004)[13]的测算过程。由于张军 等(2004)[13]提供以2000年为基础计算的物质资本存量,为了计算方便,这里也采用以2000年为基期价格的物质资本存量。

(3)R&D资本存量( )。与物质资本存量计算方法一样,也采用采取永续盘存法。同时以2000年为基期价格进行平减处理。2000年的研发资存量计算如下方法:

其中, 为2000―2009年每年各地区R&D支出对数形式增长率,即:

(4)人力资本存量( )。衡量人力资本的方法有很多,这里用各省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表示。原始数据来源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

(5)进口贸易( )。依据年均人民币—美元汇率折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并以2000年为基期价格进行平减处理。原始数据来源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

(5)实际产出( )。依据2000年各地区现值产出和历年实际增长率,整理获得各地区实际产出数据。原始数据来源历年各省市统计年鉴。

2、实证结果与分析

在进行计量模型估计前,需要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选择,判断是采用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还是采用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从理论上讲,在影响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中,除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R&D投入等变量外,通常还存在其他与特定地区相关的因素等,所以这里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比较好。另外,Hausman检验结果也支持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见表1)。因此,下面将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

表1 Hausman检验结果

表2报告了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构成效应影响的实证估计结果,可以发现:在全国层面样本下,进口贸易、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前一期的产出水平等变量都对产业结构构成效应产生显著性的正向作用,其中,进口贸易、人力资本、前一期的产出水平等变量的系数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物质资本存量的系数只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R&D投入的系数虽然为正,但是并没有通过t统计检验。这表明,进口贸易、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前一期的产出水平等变量的增加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地区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即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由不协调向协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推进过程。总所周知,在开放经济系统中,一国的技术水平不仅与国内R&D投入有关,而且还与贸易伙伴国家的技术水平有关,进口贸易被认为是国际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之一。Funk(2001)[14]认为通过进口贸易东道国能够直接分享到贸易伙伴国的先进技术。因此,进口贸易会通过技术渠道,促进产业结构由不协调向协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通过表2还可以发现,在东中西地区,进口贸易的增加都能促进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的提升,东中西部地区进口贸易的系数为正,其中,东部地区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中部地区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西部地区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从作用效果来看,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构成效应的提升作用是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进口贸易的国际技术溢出效果通常会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技术水平等有着很大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才越集中、技术水平越高,其吸收国际技术溢出的能力就越强。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才集聚,技术水平也高于中西部,因此,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企业在国外贸易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技术溢出。另外,在东中西地区,物质资本存量的系数为正,东中部地区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西部地区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R&D投入的系数在东中部地区为正,但是,只在东部地区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在中西部地区R&D投入的系数并没有通过t统计检验;人力资本的系数在东中部地区为正,其中,东部地区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中西部地区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在东中西地区,前一期的产出对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都产生显著性的正向影响。

在中西部地区,R&D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不明显,其原因是,在中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受到资本短缺和技术落后双重约束,同时由于技术研发是高风险,而且资金需求量大的投资,另外,R&D投入成果转化又慢,因此R&D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并不显著。

表2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构成效应影响的估计结果

表3报告了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竞争效应影响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在全国层面样本下,进口贸易、物质资本存量、R&D投入、人力资本、前一期产出水平等变量都对产业结构竞争效应产生显著性的正向作用,其中,进口贸易、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前一期产出的系数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R&D投入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进口贸易、物质资本存量、R&D投入、人力资本和前一期产出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地区产业结构中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保持产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通过进口贸易分享了贸易伙伴国的先进技术水平,从而有力地区产业结构的竞争效应提升。

在东中西地区,进口贸易的系数均为正,并通过t统计检验,系数也是由东向西逐渐递减。进口贸易对地区产业结构竞争的影响由东向西逐渐递减,其原因也是在于:东部地区的企业对国际技术溢出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另外,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前一期产出等变量在东中西部地区中对产业结构竞争效应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R&D投入在东中西部地区的系数都为正,但是只在东中部地区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在西部地区没有通过t统计检验。

比较两方程估计结果可以发现: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构成与竞争效应都存在显著性的正向作用,即进口贸易的增加不仅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由不协调向协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也有利提高地区产业结构中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保持产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另外,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构成与竞争效应影响效果都是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这说明,进口贸易会通过技术渠道,促进产业结构由不协调向协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及提高地区产业结构中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保持产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

表3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竞争效应影响的估计结果

四、结论

较全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应该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产业结构由不协调向协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变化;地区利用本身优势条件发展其主导产业的能力。Perloff(1957,1960)[5—6]认为,产业结构由不协调向协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变化可以称为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利用本身优势条件发展其主导产业的能力可以称为产业结构的竞争效应。为了详细地研究我国进口贸易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依据转移份额分析法,将产业结构分解为构成效应与竞争效用,并运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构成效应与竞争效用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构成与竞争效应都存在显著性的正向作用,即进口贸易的增加不仅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由不协调向协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也有利提高地区产业结构中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保持产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另外,从地区间的比较分析发现,进口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构成与竞争效应影响效果都是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其原因在于,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才聚集、技术水平领先,东部地区企业对国际技术溢出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希宋, 邱瑞, 张玉喜. 基子VAR摸型的对外资易与产业结构关联分析[J]. 商业研究, 2009,(9):146—149.

[2] 朱启荣. 加工贸易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协整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1,(1):80—83.

[3] 钟昌标. 外贸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效应[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0, (10):18—20.

[4] 伍华佳, 张莹颖. 中国服务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J]. 上海经济研究, 2009,(3):20—27.

[5] Perloff, H., Interrelations of state incom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9: 162—171.

[6] Perloff, H., Dunn, E., Lampard, E. and Muth, R. Region, resources and economic growth[R], Baltimore: Johns Hopkins,1960.

[7] Coe, D T, Helpman, 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 European Economic Renew, 1995, 39:859—887.

[8] Eaton J, Kortum.Trade in Ideas: Patenting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OECD[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40: 251—278.

[9] Coe, D T, Helpman, E, Hoffmaister. North—South R&D Spillover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7, 107: 134—149.

[10] Lichtenberg , F, 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A Comment[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8, 42:1483—1491.

[11] Okabe Misa.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and Trade Expansion: Evidence from East Asian Economies[J].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2002,19(2): 141—54.

[12] Audretsch, D. and Feldman, M. 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86:630—640.

[13]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 经济研究, 2004,(10):35—44.

[14] Funk, M.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among OECD countries[J].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2001,67: 725—737.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产业结构
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