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燕,吕 红,任 颖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基础实验部,山东 烟台 264001)
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之一,也成为一个新时代大学生所必备的基本文化素质之一[1]。《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我院本科各专业学员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的基础。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是与《计算机文化基础》相匹配的实验课程,是学员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加深对计算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较强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较好的创新思维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重要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引导学员形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最终培养学员从事其他装备维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使各类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生源也不仅仅是限于当地的省份,而是遍布全国各地,我校亦是如此。来自不同地方的学员,其入校时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掌握水平差距很大。其中来自城镇的学员在中小学都学过或接触过电脑,基本操作能力都已不成问题。而来自农村、偏远地区、尤其是西部省份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员,其接触电脑的机会非常少,甚至有的学员从来没有用过电脑,他们对电脑的操作非常陌生,对电脑基本键盘的操作都是问题,更不用说常用的office应用软件的使用了。针对上述情况,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不能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2],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此,我校依据学员入学时计算机文化基础掌握情况,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采取了分级教学的模式。
如何正确地“分级”是分级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需要综合分析每位学员的情况作为分级的依据。对此,我校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信息对学员进行分级: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课前调查信息和课前摸底考试成绩(其考试内容涵盖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的主要内容)。依据上述两方面信息,将学员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两个层次班级进行教学。
在分级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班级学员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及手段和课程的考核方法都要有所不同,也就是要有差异,差异教学的实现是以多样化的系统教学模式的构建为途径,从而有效照顾学生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它还要为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机会,通过多种策略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充分发挥出来[3]。
表1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班次分级依据表Tab.1 Basis of“Computer Culture Basic Experiment” grading
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授课内容的安排也应体现出层次化[4]。基础班的授课内容应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如从认识计算机、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及设置、打字练习等开始,而提高班的授课内容则应侧重于向广度和深度扩展。每个层次班级教学过程均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时数为40学时,在“说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做一编”思想的指导下[5],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课程学时数安排为30学时。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内容安排如表2所示。
表2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分级教学阶梯式教学内容安排表Tab.2 Teaching content set of“Computer Culture Basic Experiment”grade teaching
由于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在其授课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也要有所区别。
1)基础班——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法,它强调以完成任务为中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学习隐含在任务背后的科学知识,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它强调教师支持与引导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6]。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基础班的学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Fig.1 Task drive teaching process
2)提高班——案例式教学
高级班的教学内容设计主要包含了Photoshop、Flash、和网页制作3大模块,针对其实践性强、艺术性高、应用性广泛的特点,对提高班的教学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筛选典型案例,引导和指导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最终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小组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案例教学的过程包含3大模块,如图2所示。
图2 案例式教学过程Fig.2 Case teaching process
①案例准备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石,它的好坏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在授课前,教员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员的实际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一个成功的案例应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和综合性。
②课堂实施
采用案例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是:引入案例→讨论案例→制作案例→拓展案例→小结案例。
③评价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7]。评价总结是指教员在课后要对本次课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对于案例的选择、引入、实施以及学生作品的完成质量和优缺点等作评价,从而做到以评促教。
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课程的强实践性,期末考试的形式必须采用机试。同时,为了避免有些同学不重视平时的实验,习惯于考前突击,虽然最后的期末考试通过了,但是这只是一种应试考试,学的内容往往是死记硬背,很不扎实,因此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其考核形式不能只局限于最后一次期末考试,而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从多种角度全面地考查学员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我校制定并采用了一个多元化的考核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考勤成绩等。
其中:S为学员最终的实验成绩,C为期末考试成绩,P为平时成绩,K=0.3,M=0.7。
平时成绩P为每次实验项目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课考勤成绩的综合;
其中:Mi为一次实验项目的操作成绩;Gi为一次实验报告成绩;Qi为一次实验课考勤成绩。
这种注重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不仅可以科学地全面考查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水平,也能够更好地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按照本文所述的分级教学方法,我校对2011级新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课程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综合考核成绩的结果如图3所示:80%以上的学员综合考核成绩达到优秀,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考核,只有2%的学员未通过考核。
图3 综合考核成绩统计图Fig.3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chart
考核结束后,分别对基础班和提高班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A对你所分的班级层次是否符合你的情况?B对本层次班级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满意?C是否还想学习其他类的计算机课程?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课程》分级教学满意度调查Fig.4 Satisfaction survey of grade teaching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98%的学员对自己所在班级的层级满意,证明了基础班和提高班分级依据的全面性、正确性;95%的学员对本层次班级教学内容的设置满意,证实了不同层次班级的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90%的学员学完计算机文化基础后还想学习其它的计算类的课程,表明了分级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和考核方法等的科学性,能够激发学员学习计算机类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11级学员的考核成绩可以看出,《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分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有效地避免了两级分化,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避免了层次较高的学员“吃不饱”,埋怨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课程就是在浪费时间,其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另一方面避免了层次较低的学员“吃不了”,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课程产生畏惧,妄自菲薄,自我放弃[8-9]。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新,我们要不断更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考核方式,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真正学会用计算机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为今后的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1]刘晓玲.计算机文化基础阶梯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22):67-70.
LIU Xiao-ling.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graded teaching method of the computer culture basis courses[J].Computer Education,2010(22):67-70.
[2]於晓明,沈安东.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83-85.
YU Xiao-Ming,SHEN An-dong.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novation of computer[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0,29(4):83-85.
[3]张艳,姜薇.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14-16.
ZHANG Yan,JIANG Wei.Research on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teaching reform of fundamentals of college computer for non-computer majors[J].Computer Education,2010(16):14-16.
[4]张俊玲,刘鸿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126-128.
ZHANG Jun-Ling,LIU Hong-bo.The Educational reform on the curriculum of computer foundation in non-computer speciality[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09,28(11):126-128.
[5]曹然,赵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12):47-48.
CAO Ran,ZHAO Jie.Existing problemsin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and solutions[J].Journal of Nanchang College of Education,2011,26(12):47-48.
[6]王柯柯.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232-235.
WANG Ke-ke.Discussion onthereform ofcomputer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local university[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1,30(7):232-235.
[7]马彦.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31(6):114-117.
MA Yan.Research on college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J].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2011,31(6):114-117.
[8]郭银芳.师范专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探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9(3):88-90.
GUO Yin-fang.Research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 set of normal school[J].Journal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Taiyuan University,2011,29(3):88-90.
[9]尹庆莉.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58-160.
YING Qing-li.Research of computer culture basic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011,29(3):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