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琳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近年来,高等院校认识到仅凭成绩衡量学生有违素质教育的要求,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为此,自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高校开始采用综合测评的方法衡量学生的表现。大学生综合测评是一项在我国各高校运行多年的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是学生奖助学金、评优评先的一项重要参照标准[1]。它主要从德育、智育和体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体现了当前高等教育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殷切希望,顺应了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实质是衡量其社会化以及再社会化是否顺利。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德育、智育和体育三个方面,其中,德育分值由集体观念、政治素养、行为规范等方面分值构成,智育分值则主要由课程成绩构成,体育分值主要由体育锻炼和体育达标等方面的分值构成。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德育方面
德育是提高学生品德的认知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信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2]。大学生综合测评中德育占了很大一部分,在大多数高校中德育分值设定为总分值的25%,包括德育基本分(20分)与德育加(扣)分,满分为25分,超过25分的以25分计算。
2.智育方面
智育强调一个人发展的智力因素,如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智育在许多高校中分值设定为总分值的60%,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成绩,计算方式是:
3.体育方面
体育主要强调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德育和智育的生理基础,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生理保障。当前,我国许多高校把体育的分值设定为总分值的15%,主要包括体育课成绩、平时体育锻炼和体育达标等情况。
大学生综合测评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贯穿学生在校生活的整个过程,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监督和保障作用,实施方法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平时考核。平时考核主要是由辅导员、同学、任课教师等人员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予以记录,期末根据学生的表现计算学生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所得分值。
课堂考核。课堂考核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学业成绩进行考评,考评的结果算作德育和智育分值。
自我评估。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对自己在该学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估,如果评估的结果得到同学和辅导员的认可,即视为综合测评的依据。
小组测评。小组测评主要是由辅导员点将或是通过班级的推选,确定一些具有“公正感”的同学组成考核小组,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
审核测评。由学生骨干、教师参加的测评小组评议、审核学生自评、互评结果,给每个学生评分。
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得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分值,然后把这些分值根据测评方案进行总分统计和排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到:“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人的发展应当是德才兼备,德育和智育共同发展。但目前大学生成绩综合测评的内容设置主要以智育为主,即课程成绩占总分数的60%,有的学校甚至达70%,德育、体育仅占总评分的40%,甚至更少。课程成绩的多少直接关系着整个综合测评的分数,这种评分的方法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左,内容设置不够科学,培养出来的人难以与社会需求接轨。
科学的评价方法应是一种可操作性强而又客观的方法。然而,现行的综合测评方法的科学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评分过程具有主观性,即教师或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同学进行评分。其次,评分的具体标准模糊,即在测评过程中,分值依据什么标准给予,教师和评分的学生难以给出准确的答案,例如在德育评分中,教师和评分学生对何谓德育都难以解释清楚,又怎么能进行科学准确的评分?最后,评分的过程不透明,即评分过程中被测评的学生对何时何地进行测评知之甚少,甚至辅导员有严令,不让一般学生接近评分现场,只有待评分成绩出来之后才知道,此过程中的任何操作步骤,一般学生均难以了解,可见其透明度不够。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一个健康的人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即始终在不断地超越自我,寻求更大程度的发展,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学生的发展会受到社会、自我和家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仅仅依据当前的发展状况难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发展情况。但目前大学生成绩的综合测评主要针对大学生现阶段的表现予以评分,没有看到学生自身发展的潜力,忽视学生的发展性,这势必不利于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抹煞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大学生综合测评实施的根本理念是使学生全面发展,但具体的实施却有违此理念,导致了目标导向的不明确性。如大学生综合成绩测评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且在许多学校中三者分别占总分的25%、60%和15%。此三者的设定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但三者分数的设定却让学生很无奈,即学生不得不为了更高的分数而更加关注智育相对忽视德育和体育的发展。反映在教师方面,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传授学生结构良好的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和体育的发展,致使大学教育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3]。当前,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根本问题是测评体系不科学,导向欠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制定科学的测评体系应坚持素质教育为目的。以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技创新能力、人文素质、组织实践能力、身心素质等六项为一级指标[4]。改革测评计分,利用Likert五点计分量表的形式,对每一个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同时,也可辅以质性的现场调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调查使评价体系更具科学性。
科学研究方法的价值通常体现在实证研究方面[5]。当前,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方法主要是主观的评价和学业成绩的综合,没有科学的方法予以量化,主观性较强,这使得许多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测评分数而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鉴于此,大学生的综合测评应当坚持量化的方法,如运用统计学中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BP神经网络等方法。其中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能计算出不同学生之间的得分差异,BP神经网络是模拟大脑神经处理信息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转换的复杂网络系统,是智能的计算机统计分析方法。这些方法的利用对高校的综合测评有着量化的作用。同时,在量化评价的过程中引入质性研究的方法,达到定量和定性评价的结合,使测评的结果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
目前,大学生综合测评主要采用静态的评价方法,即在一年的学业之后进行评价。此种评价由于当前的智育分数在综合测评中占有绝对优势,导致综合测评主要是对一年的学业成绩的变相考核,致使智育成为学生奋力追求的目标,而使学生对德育、体育的发展有所淡化。同时,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人性,即人是一个社会的行动者,能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建构自身的发展。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势必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为此,应建立一种积极的动态评定系统,即新学期伊始便建立学生个人档案,以便能及时记录学生的表现,特别是有发展性的变化。在学年结束后各项指标的评价就以素质档案记录为参考评分,可以避免学生发现综合测评分数达不到获奖条件时想方设法寻找加分办法的功利性行为[6]。真正实现通过综合测评正确地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已成为学生发展的必备条件,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作为培养现代化建设生力军的主要基地,是否能够积极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关系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大学生的综合测评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起着导向作用,是衡量大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指标之一,因此,有必要改革大学生综合测评中的现存问题,强化其导向作用,促使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1]吴双,李斌雄.大学生综合测评评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8):54-57.
[2]余玲芝.学校德育对话的特征和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0(11):54-57.
[3]夏冬晴.试论大学生综合测评与养成教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6):154-156.
[4]刘学伶,白仲航,毕宏亮.素质教育观下的大学生综合测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22(2):13-16.
[5]张润.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变革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1-143.
[6]TWENEY R D.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Brass and Glass?The Rise of Statistical Instruments in Psychology,1900-1950.In:D.Baker(Ed.).Archival 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 y:Thick Description and Fine Texture[M].Akron,OH:University of Akr on Pr ess,2003:12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