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朋
医监医保问询
编者按:经过12天15个小时的飞行后,6月29日10时03分,3名航天员乘坐的神舟九号返回舱平安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在他们长达13000千米的回家“路上”,守候着成千上万的护卫者。本文作者就是多次在飞船着陆场迎接航天员归来的工程管理人员,请看他从回收现场发回的记实报道。
我国主着陆场地处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今年入夏以来,这里雨水充沛,草明显比往年高。
2012年6月下旬,连下几天大雨,间有雷电天气。大家纷纷担心,6月29日神舟九号就要返回,是否需要启用用于气象备份的副着陆场。好在气象部门报告:从天气趋势分析,飞船返回当天会是一个好天。
“返回主场”。决策依靠的是天气预报。
主着陆场晴空万里白云飘
载人航天主着陆场气象站
“神舟九号飞船轨道维持成功。”6月28日傍晚,神舟九号飞船在与天宫一号分离以后,此时已在轨道飞行了191圈,就在这一圈,飞船进行了返回前最后一次轨道维持,经过这次变轨,飞行轨道完全对准了我国载人航天主着陆场。
6月29日上午,果然如天气预报那样,天气晴朗,白云丝丝,微风绵绵,一扫几天来的阴云风雨。天空格外的兰,天上的云格外的美妙,像银丝,像射线,像光芒。今天回收,真是好运当头,像是苍天的特殊眷顾。
出征仪式
在四子王旗北部六十几千米处,有一个地方叫红格尔苏木,因有两座雄伟的喇嘛庙,故当地的牧民称这个地方为大庙。神舟九号回收出征仪式就在大庙举行。
8时10分,直升机飞行员、飞船研制人员、航天员医监医保人员、医疗救护人员、搜救人员,整齐列队。大战在即,动员尽管简单,但每个人的脸上都严肃凝重。
“出发”,一声令下,每个参试人员立即奔赴各自的岗位。
8时30分,地面分队开始出动。院门口,鞭炮齐鸣,为航天人壮行。搜索指挥车、特种车辆在前,其他车辆随后,鱼贯而出。车队龙头早已穿过苏木,爬上山头,深入草原,而车队龙尾尚未出院。百余辆车,浩浩荡荡,向待命地点进发。
9时05分,空中分队准备完毕。巨大的停机坪,直升机发动机开始轰鸣,螺旋桨起旋。飞船刚制动,五架直升机便接到命令,陆续起飞,在大庙上空,向不同方向转弯,各自奔向自己的待命空域。
9时37分,五架直升机已飞至距离返回理论瞄准点二十几千米的四个角上(其中西南角布着指挥机和通信机两架直升机),形成了一个方形口袋,等待着天外骄子的到来。
6月29日上午9时许,已在太空飞行200圈的飞船,正飞经南非纳米比亚上空,这是设计的飞船返回航程的起始端。
“开始进行第一次调姿。” 9时14分,飞船船头开始向左转90度,飞船的轴线变成与飞行方向成垂直状态,轨道舱与返回舱和推进舱组合体分离,从此成为一颗独立飞行的卫星。
“开始进行第二次调姿。”返回舱和推进舱组合体继续向左转90度,使得组合体成倒飞状态,然后尾部向上翘起一个小角度,建立了制动发动机点火姿态。
“飞船返回制动。” 9时17分,安装在推进舱尾部的两台发动机瞬间喷出巨大的火焰,拼命地阻止着飞船的飞行。发动机工作两分多钟,将返回舱和推进舱组合体的飞行速度从7705米/秒降至120米/秒,就像汽车刹车,从此改变了飞船运行轨迹,使得飞船开始滑向地球。
上述动作均在我国布在南非纳米比亚的测控站测控弧段内,地面时刻监视控制着飞船的一举一动,测量着飞船的轨道变化,如果飞船出异常,将对飞船采取紧急控制,例如可以采取推迟返回。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的天链中继卫星也在密切监视着飞船。此时推进舱一直伴随着返回舱,其使命是护送返回舱,如此时地面判断飞船没有进入预定返回走廊,则充分利用推进舱的姿控和轨控能力控制飞船重新进入大气层或推迟返回。从制动后的轨道测量数据来看,制动完全正常。
飞船制动后,飞行轨道高度开始从343千米滑行下降。
飞船制动后3分钟,进入马林迪测控站上空。轨道测量表明,制动效果一切正常。
神舟九号飞船于29日9时许开始返回。图为神舟九号返回地球轨迹
返回舱落地区域模拟图
二次调姿到位
9时33分,飞船进入卡拉奇测控站上空,飞行高度降至145千米,通过遥测数据和外测数据进行判断,返回舱和推进舱组合体已正常进入返回走廊,推进舱已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按照程序与返回舱分离,依依不舍地渐渐远离了返回舱。从制动完成到推-返分离,推进舱共陪伴返回舱二十几分钟,伴飞近9000千米,现在一切正常,推进舱可以放心地让返回舱独自进入大气层了。
推-返分离后2分钟,返回舱开始调整配平攻角,即调整返回舱的姿态,做好了进入大气层的准备。
返回舱从祖国西南边疆进入西藏高原上空。
“发现目标”,9时38分,布在和田的活动站捕获跟踪上了返回舱。返回舱滑行高度已降至100千米左右,渐渐进入稀薄大气层,大气开始对返回舱产生阻力,航天员开始感到有过载,且逐渐明显。当下降至80千米高度时,过载达到0.4g,返回舱开始进行升力控制。
和田站的轨道测量数据立刻传到北京指挥控制中心,中心马上计算出落点预报数据,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指挥部的态势显示系统立刻将其显示了出来。返回舱降落的大体位置有了。
返回制动开始
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
此时的返回舱正与大气阻力进行着搏斗。由于返回舱结构的特殊设计,使得大气阻力在有效降低返回舱速度的同时,还对返回舱产生了一个向上的托举力,或称为升力,返回舱通过调整自己的姿态,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个升力的方向,使得返回舱一会儿向左飘,一会儿向右飞,从天上向下看,返回舱就像在大气层中“蛇行”,这就是所谓的升力控制。升力控制既可以延长返回舱返回航迹,减缓下降过载,又可以通过调整姿态及向左向右飞行的时间来改变落点,提高落点精度,真是一举多得。
等候出征的车队
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剧烈地摩擦,摩擦将空气电离,产生的等离子体在返回舱的周围及后方形成了一个“罩”,建立了一个电磁屏蔽层,这就是常说的“等离子鞘”,使得里面的无线电信号无法发射出来,外面的电磁波无法穿透进去,阻断了返回舱与外界的通信,造成了通信盲区,大气层中这段通信盲区称之为“黑障”。黑障从80千米高度开始,40千米高度结束,返回舱穿过黑障需要五分半钟。
黑障不是光有坏处,它产生的等离子鞘实际上也可以充当反射板,地面反射式雷达可以充分利用黑障这个特性,对返回舱的轨道进行测量。9时43分,布在甘肃安西的雷达发现了目标并持续跟踪。
摩擦带来了高温,返回舱与大气摩擦最厉害的地方是大底和对地舱壁,舱壁温度可达1600℃,大底最高温度可达2000℃。蜂窝状防热层有效地减缓热向舱内扩散,再加上事先舱内有预冷,故航天员可以承受这种严酷的“炼炉”。
大底冲天
同样是再入大气层,推进舱由于没有防热装置,在与大气层进行剧烈摩擦不久,便开始燃烧、解体。推进舱解体后,像一把扫帚,又想彗星,解体后再燃烧,又像天女散花,不久,燃烧殆尽的碎片便消失在茫茫的黑障中。从东风光学测量设备获取的图像可以看到整个壮丽的场面。“燃烧”是为了照亮别人,“解体”是为了成就他人,“消失”不代表没有贡献。这种牺牲精神在载人航天工程中随处可见。
9时45分,就在安西站雷达还在持续跟踪时,布在内蒙白云鄂博的雷达发现了目标。尽管黑障内地面人员无法得知航天员的信息,但测控链仍然密切关注着返回舱的飞行。空中接力有时也有亲情。
9时45分39秒,设在大庙附近的光学设备用红外发现了黑障内的返回舱。
9时48分,返回舱下降至40千米高度,此时的飞行速度已降至2千米/秒左右,返回舱与大气摩擦产生的“等离子鞘”消失,“黑障”结束,返回舱无线电信号重新向地面发出。
“捕获目标”,布在大庙的USB测量设备马上跟踪上了刚出黑障的返回舱,通过遥测信息判断,航天员生理遥测参数一切正常。
“返回舱出黑障,搜索开始”。空中等待的五架直升机,所有搜索信标接收机都开机侦收,期盼着的信标信号的出现。
“收到243信标信号,定向稳定”。9时49分,布在西南角的指挥直升机首先发现了目标,随即,其他四架直升机也陆续发现了目标。信号就是命令,所有直升机同时向信标指示的方向收拢飞去。
神舟九号返回舱飘然而下 王琦 摄影
着陆现场
布在理论瞄准点以南20千米处的地面车队,所有的搜救人员全部下车,齐齐向西望去。由于此时太阳尚在东方,故向西看,光线条件很好。
“看,在那!”,顺着指挥直升机驾驶员张团长手指,大家看到了北方上空有一个亮点,亮点变得越来越大。
“指令发出”,大庙USB设备向返回舱发出遥控指令,控制返回舱打开回收主开关。其实,返回舱按程序早已自己打开主开关,因事件过于关键,为了确保,地面补了一枪。
返回舱下降至20千米高度,返回舱停止升力控制。
9时50分,返回舱下降至10千米高度。
“砰”,一声巨响,直径近一米的返回舱伞舱盖,从返回舱臂膀处向斜上方猛然弹了出去,顺即将一个引导伞拉了出来,紧接着将第二具引导伞拉了出来,马上又将减速伞拉了出来,这些动作均在十几秒时间内完成。在下降至6千米高度时,将大伞拉出。大伞刚拉出时呈收口状,即伞没有完全张开。如果刚开始就完全张开,巨大的风力会将伞撕破。8秒后,等风渐渐将伞充满,返回舱下降速度已有了明显降低,此时收口绳被切断,失去约束的大伞缓缓打开,红白相间的伞衣渐渐舒展开来,最后形成半球状巨伞,张开的面积是1200平方米,相当于2.8个篮球场那么大。
条条伞绳汇集到主伞旋转接头,牵系着返回舱,同时也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
四具伞的集体作用,使返回舱的下降的速度从近200米/秒降至不到10米/秒。每次拉伞,舱内航天员都有明显的过载感觉,就像高速行驶的汽车,每次刹车,乘客都有前倾的感觉一样,不过主伞拉出时过载最大。如果航天员在空中能感觉到这么大的过载,会意识到主伞打开了,主伞打开就意味着着陆安全有了基本保障。磨难有时反而意味着美好的未来。
布在大庙北侧的的光学测量设备始终跟踪着乘伞下降的返回舱。
9时53分15秒,返回舱下降至5千米高度。
“蹦”,又一声巨响,返回舱防热大底分离,直径为2.5米的大底重近300千克,像一个巨型的碟子,划向返回舱一侧,飞碟般飘向茫茫草原。抛掉大底有两个意义,一是减轻重量,使主伞的负担更小些,着陆重量更轻些,二是露出缓冲发动机、各种天线等设备。
“归零飞行”,空中指挥长下达命令,五架直升机立刻像雄鹰展翅一般,按243信标接收机指示方向,直扑过去。
大底抛掉不久,主伞由斜吊挂变成双点垂吊挂,即吊挂点由位于返回舱臂膀处的伞舱口上方移向舱门上方,返回舱底部开始正对着地面,航天员座椅也提升了起来。着陆准备就绪。
指挥直升机一直目视乘伞下降的返回舱。安装在直升机上的吊舱摄像机拍摄着珍贵的返回舱下降过程。
景海鹏第一个出舱
10时02分,返回舱接近地面,每秒5米/秒的北风吹着大伞,直升机上的搜救人员眼看着返回舱划过一座牧民房屋,又跨过一条弯弯的小河,最后直奔河岸南侧不远处一略有起伏的草原落去。
返回舱底部γ射线探测仪在1米处敏感到了地面,顺即发出指令,四台固体缓冲发动机同时点火,灼热的火焰瞬间喷向地面,吹起滚滚沙土,巨大的反作用力将返回舱下降速度由8米/秒降至2米/秒左右,吹起的浓烟像一个无形的海绵,托举着返回舱缓缓着地。与此同时,风将大伞吹向南方,刚失去牵动力的主伞绳马上再次绷紧,将返回舱横向一拖,垂直的返回舱靠惯性顺势翻动起来,先是翻动180度,大底冲向天空,然后在烟雾尘埃中继续翻动90度,最后倒向南方。历经磨难的航天员,在最后又来了一个高难度——体操大回环。登天难,落地也不轻松。此处刚好是一个小坡,返回舱呈倾倒状态。历经13000千米返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返回舱终于安然返回祖国怀抱,稳稳地躺在内蒙大草原上。
舱内航天员感到返回舱已平稳落地,便果断手动切断大伞伞绳,以免风通过伞对返回舱继续产生拖动作用。
3名航天员向全国人民致意
刘旺高兴地挥着双手向欢迎的人群致意
看着神采奕奕的刘洋,刘建中(右)笑了
失去牵动力的大伞顺风飘向小山坡,近百根伞绳整齐地排在草地上,像巨型百弦乐器,在风的作用下,轻轻地奏响着中华民族的华丽乐章。依坡势,顺着伞绳,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大伞。红白相间的大伞,柔软地镶嵌在长势良好的草地上,像是久别亲人的孩子,紧紧地抱住自己的母亲。大伞在阳光的照射下,在草原的衬托下,红色、白色、绿色,浑然一体,构成一幅骄然的画面,显得格外炫丽。阵阵北风不时吹起片片伞衣,伞衣间露出秀美的眼睛,像是揭开红头盖的小媳妇,羞涩抬头,想再多看一眼舱内的英雄。
返回舱落地后3分钟,指挥直升机降落,其他直升机陆续降在返回舱东北方向。搜救人员在跑,医监医保人员在跑,医疗救护人员在跑。跑在最前面的是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白延强、谢琼,到达现场,先手敲返回舱舷窗,没有回应,马上转向舱门。
此时舱门早已被景海鹏打开。医监医保人员刘建中探头进舱。只见刘旺的座椅在最上方,他相当于是侧挂在空中;景海鹏位置稍好些,但也是头部略朝地,双腿翘向上方。他俩已经自己解开束缚带,慢慢移至舱门内狭小的空间。刘建中没看见刘洋,一阵紧张,喊了声“刘洋,你在哪?”“我在这呢。”顺声望去,原来刘洋在最下方。3位航天员均安然无恙。
体检后从直升机中出来的刘洋
两位航天员的悬挂感觉和太空中的悬浮感觉完全不一样,此时地球引力已不再起向心力作用,而是直接作用在他们整个身体上。重力适应就是用这种不寻常的方式开始了。尽管他们落地后体位是悬着的,但地面搜救人员悬着的心现在可以全部放下了。
医疗救护人员站在外圈,航天员健康,他们便无事可做,来的都是国家最好的医生,医术不必展现。布在国内的四十几家后支急救医院都没用。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有些工作准备了,但最后不用,反而是最好的。
“北京吗,神舟九号报告,飞船已安全返回,我们3名航天员感觉良好,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无线电波将这个声音传向北京指挥控制中心,顿时,指挥大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人的手拍疼了,许多人的眼眶湿润了,欢呼声、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电视信号传向全国亿万人民,传向全球华人,传向地球不同角落……
草原上,牧民骑着摩托车、驾驶着汽车,朝着着陆现场赶来。空中望去,汽车一串接着一串,显然他们在地面已目视返回舱的下降过程,而天上直升机飞行的方向也是他们最好的导航标志。公安、武警、防爆警察也在赶来维持秩序。
警戒线围了起来,返回舱底部冲着的方向禁止人们进入,以防γ射线造成人员损伤。
现场,人山人海。
在太空失重条件下飞行了整整13天,航天员落地后需要重新适应地面的重力环境,刚落地时,大脑供血明显不足,此时的航天员是虚弱的。在天上,刘旺曾对刘洋说:“落地后咱可能站不起来”。刘洋在空中飘着说:“这么轻,还站不起来?”当时的不信,现在变成了现实。3个人中,刘洋的体重最轻,但她却感到自己的身体最重。
医监医保人员开始协助航天员进行重力适应。医监医保人员递进去了湿毛巾,同时也递进去了航天员各自喜爱的营养液。航天员真渴了,再次喝到地面的水,真好。这是历经过生死磨难后的珍贵感受。经过13天的太空生活,刘旺的体重下降了十几斤。
满载而归的直升机
11时08分,航天员开始出舱。返回舱舱门正前方约10米处,整排的媒体记者将镜头齐齐对准了舱门。
“景海鹏出来了”,中国历史上首位两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他微笑,敬礼,看上去精神很好。
“刘旺出舱”,中国首位驾驶飞船交会对接成功的英雄,出舱时依然是那么淡定,从容。
“刘洋出舱”,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出舱时异常年轻、漂亮,中国的每一位公民都为她感到自豪,而每一位女性公民更是为她感到骄傲。这么柔软的女子,竟是闯过了这么多难关,让人佩服,她终于回家了。
按动快门,拍下这激动人心的镜头瞬间,鼻子酸了,眼睛湿了。让泪水尽情地释放吧。
慰问、鲜花、采访,坐在软椅上的航天员神采奕奕。
中央电视台冀惠彦的采访让全国人民了解了航天员特殊的感受。刘旺的语言朴实:“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回家的感觉真好”。这种回答让人感觉亲切、真实、发自肺腑。刘洋的语言显得甜美:“天宫是个温暖的家”,这个家仍在天上翱翔着,正等待着神舟十号飞船的造访。
11时24分,航天员被抬送至医监医保直升机。抬送途中,欢呼的人群簇拥着民族的英雄,争先目视祖国的骄子。
回收返回舱
直升机内,体检、擦洗、换衣、采样、休息。考虑到女航天员的私密性,机舱后部专门隔出了一个舱室,由两名女医生帮助刘洋体检。午餐是羊肉炖萝卜、醋溜土豆丝、清炒荷兰豆、榨菜、咸菜丝、二米粥、小花卷。刘洋喜欢吃红烧牛肉方便面、奶茶、巧克力,自然不会难为她。
12时51分,3名航天员分别送到3架医疗救护直升机。我登上其中一架直升机。刘旺已坐在机舱内床上,他给抬他的工作人员签字,在感谢着工作人员的辛苦。我感动了,当全国人民感谢这些为祖国献身的航天英雄时,而英雄却不忘感谢普通的搜救人员,他实际上是在感谢所有参与飞行试验的每一位航天科研参试人员。此时与英雄一起拍照留影,显得格外珍贵。衣服上有了航天员的签字,高兴。问午餐什么最好吃,他回答“榨菜好吃极了”。朴实无华。
是呀,回家的感觉真好,连普通的饭菜也给他们带来了如此美妙的印象。
13时14分,五架直升机起飞,翻越大青山,50分钟后抵达毕克奇机场。一架专机等在那里。6名身着蒙族服装的少女向航天员献了鲜花和哈达。内蒙自治区的领导慰问。
专机前3名航天员通过扶梯,均独自走上飞机,看来他们的重力适应较快。中国培养出的航天员是好样的。
承载着太空凯旋而归的航天英雄,专机起飞了,朝着祖国的心脏——北京,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