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峡集团新闻中心 王 波
凡是近距离目睹过三峡大坝开闸泄洪的人,大概都难以忘记那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一幕:十几个巨大的水柱以排江倒海之势从泄洪深孔喷涌而出,“从天而降”,冲向江面,激起滔天浊浪,水花翻飞,雾气弥漫,轰鸣声不绝于耳,很是壮观。
向家坝水电站仅次于三峡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是目前国内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电站在汛期开闸泄洪时,最大泄量达4.9万立方米/秒,最大泄洪功率约4千万千瓦。倘若将向家坝水电站的泄洪方式设计成三峡工程的“挑流”消能方式,泄洪水流高高挑起再落到水面,也会非常壮观,而且水电站的这种“挑流”泄洪消能方式一大优点是节省工程投资,设计、施工也相对较为简单。但由于向家坝水电站自身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的限制,电站设计者不得不采用一种更为复杂,且需要增加工程投资的泄洪消能方式——带高低坎的“底流”泄洪消能方式。
“挑流”泄洪消能方式与“底流”泄洪消能方式的不同,好比用水管采用不同方式往水盆里注水。“挑流泄洪消能像是将水管置于空中,水自上而下倾泄入水盆”,利用水在空中与空气的摩擦和入江后水与水的混动将泄洪能量消除;而“底流泄洪消能则像是将水管伸到水盆里的水中注水”,使泄洪水度最浅43米、最深达57米,最大入岩深7米。修建10个这样的沉井并将它们连接起来,就成了一道混凝土“挡墙”,对围堰的稳定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为下一步挖走基坑内的覆盖层做好了准备。一期工程结束后,沉井还将作为二期纵向围堰的基础部分继续发挥作用。
沉井群沉到底后全貌。摄影/高峰
其实,沉井施工技术早已用于桥墩、港口、码头等工程的修建。而且从单个沉井来说,向家坝沉井不是最大的,但是由十个沉井组成的沉井群却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更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状况,使得其设计和施工没有类似经验,难度国内外罕见。
由于地质状况复杂,如何确保沉井垂直、平稳下沉是向家坝沉井群施工最大困难。施工者必须针对不同的地层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穿越第一层砂砾层时,要通过严格控制不均衡下沉、对称开挖、加强观测、及时纠偏等进行施工,保证沉井在初始阶段形成正确的下沉轨迹。在穿越砂层时,要制定相应预案防备诸如管涌、流沙、突沉等各种地质灾害对沉井的危害。对于第三大层砂砾石中的超大直径崩块石,要采取局部开挖、局部爆破的方法处理。
同时,由于沉井群分批交错施工,工序复杂,设备及人员投入多,管理难度加大;沉井群离一期土石围堰脚最近距离仅8米,施工场地狭窄,临时设施布置受局限,沉井群立体交错施工,安全隐患大,沉井下沉不可预见因素多,易发生事故等等,都使施工组织和管理难度加大。
向家坝沉井群于2006年3月份开始施工,经过参建各方的团结协作、艰苦拼搏,这项全国之最的工程于2006年9月份顺利完成,并创造了施工质量和安全“双优”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