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基,王迎宾,李仁星,覃 涛,叶群涛
(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浙江舟山 316004)
鲐鱼Scomber japonicus属鲈形目鲭科鲭属。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沿岸海域,中国沿岸及日本、朝鲜等海域均有分布[1]。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属鲈形目鲹科圆鲹属。系近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中国东海、黄海、南海以及日本、朝鲜等海域均有分布[1]。浙江海域对中上层鱼类商业性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其主要作业渔具为灯光围网(机轮围网和机帆船灯光围网)。目前在浙江海域常年作业的机轮围网有15组,群众深水灯光围网 110~205组,小灯光围网(兼作)167~297组,年产量在(25~30)×104t,使鲐鲹鱼在浙江海洋渔业中的利用地位日趋提高。由此,陈卫忠等[2]用实际种群分析法对东海和长江口鲐鱼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王凯等[3]对东海区1990-2001年间鲐鱼资源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适当推迟渔期,禁止利用日本鲭幼鱼的建议,程家骅等[4]东海区鲐鱼生物学特征及其渔业现状进行了分析,李纲等[5]利用贝叶斯的剩余产量模型评估东、黄海鲐鱼资源及管理策略风险分析。但对浙江海域鲐鲹鱼资源量评估等尚未有所报道。因此,为了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当前资源状况尚属良好的鲐鲹鱼资源[6-7],有必要对浙江海域鲐鲹鱼生物学分析及资源量评估。
取样调查船只为宁波海裕海洋渔业公司的围网渔船、辽宁海洋渔业公司围网渔船、浙江普陀群众的围网渔船。其中宁波海裕海洋渔业公司的围网渔船、辽宁海洋渔业公司围网渔船船型为8201型钢质渔轮,全长 43.5 m,型宽 7.60 m,型深 3.80 m,排水量 325 t。主机型号 6300ZC,功率为 441 kW。网具规格为 980 m×256 m[8],浙江普陀群众的围网渔船,为钢质渔船。船长为30~46 m,船宽为5.5~6.8 m。主机功率一般为330~478 kW。网具规格为750 m×256 m,367 m×130 m二种[9]。共取样51艘次,见表1,随机取样品种主要为鲐鱼、蓝圆鲹和竹筴鱼,其数量分别为5 835尾、3 863尾、1 122尾。
调查取样海域为浙江海域(27°00′N,北至 31°00′N),是东海大陆架浅海的一部份[10]。2009年2-12月取样25次,测定鲐鲹鱼7 200余尾(每隔10~15 d,除休渔期);2010年3-12月取样29次(同上),测定鲐鲹鱼7 500余尾。取样海域如图1所示,共36渔区。
图1 鲐鲹鱼调查取样海域Fig.1 The Measure of surveying and sampling of Scomber japonicus and Decapterus maruadsi in sea waters
使用叉长频率法对鲐鲹鱼的生物学参数及资源量的评估均使用FAO开发的FiSATⅡ软件进行。可捕量以最适产量表示:
其中Y0.1表示最适产量。最大可持续产量(MSY)采用Cadima估算模式,公式如下:
式中C为年平均渔获量,B为平均生物量,M是主要经济种类平均自然死亡系数[11]。
表1 2009年2月-2010年12月鲐鲹鱼样本来源统计Tab.1 The statistic of the source stylebook from Scomber japonicus and Decapterus maruadsi February of 2009 to December of 2010
2.1.1 主要生物学参数确定
图2是2年间采集鲐鱼样本的叉长频率图。由图可见,研究所使用鲐鱼样本基本被分为较为清晰的3个世代,叉长分布在55~396 mm之间。
图2 鲐鱼叉长频率图Fig.2 Frequency of S.japonicus fork length
经过估算,鲐鱼极限叉长L∞=406 mm,生长参数K=0.34。叉长为0时刻的年龄根据经验公式ln(-t0)=-0.392 2-0.275 2 lnL∞-1.038 lnK 计算(叉长单位用 cm),结果得到 t0=-0.4。计算自然死亡系数(M)时所使用的Pauly经验公式为lnM=-0.015 2-0.27 9 lnL∞+0.654 3 lnK+0.463 lnT[12],其中 T 为鲐鱼生活表层的平均水温,得到结果为M=0.69。开捕叉长(LC)取调查所捕获最小样本叉长,为 56 mm,则 LC/L∞=0.14。总死亡系数(Z)采用渔获量曲线法估算(图3),Z等于根据散点图右枝所绘制曲线斜率的相反数,等于1.51。因此,捕捞死亡系数(F)根据F=Z-M计算,结果等于 0.82。于是开发率 E=F/Z=0.54。
图3 鲐鱼渔获量曲线Fig.3 The fish catch curve of S.japonicus
2.1.2 补充率
根据FiSATⅡ软件进行补充模式分析,得到结果如图4所示。鲐鱼补充高峰出现在6-8月,各月份补充率均高于15%,3个月总补充率达到63.17%。7月补充率最高,达到25.76%。
2.1.3 动态综合模型分析
鲐鱼的动态综合模型(即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Y/R)分析使用如下Beverton-Holt模型:
图4 各月份鲐鱼的补充率Fig.4 Supplemental rate of S.japonicus monthly
式中:Yw/R为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为年渔获量,R为补充量),F为捕捞死亡系数,M为自然死亡系数,W∞为渐进体重,tr为补充年龄,tc为开捕年龄,tλ为渐进年龄,t0为理论上叉长、体重等于零时的年龄,K为生长参数。
图5中曲线是Y/R的等值线,横轴是开发率(E),反映捕捞强度的大小,纵轴是开捕叉长与极限叉长的比值,表示开捕的尺寸。调查海域鲐鱼资源的现行渔业点(即目前的开发状况)如图中黑点所示。从图5可知,现行渔业点距离最适渔业区域较远,说明当前对鲐鱼的开发利用并不合理。E为0.54,虽然根据Gulland提出的鱼类资源最适开发率原则[12],目前鲐鱼还未处于严重超额开发。但是从开发率与Y/R以及单位补充量生物量(B/R)关系图(图6)可以看出,Y/R的最高点对应的E约为0.38。而B/R的中值点对应的E更小,约为0.25。因此,我们判断目前鲐鱼的开发率稍微偏高,应降到0.5以下。从图5的纵轴来看,鲐鱼的开捕尺寸偏小,首次捕捞叉长不足极限叉长的15%。因此,今后需要增大网目尺寸,增加首次捕捞的叉长,以保护鲐鱼资源。
图5 单位补充量产量等值线图Fig.5 Unit supplementary measure output contour map
2010年浙江省鲐鱼产量约为175 671 t。基于产量数据,通过叉长频率计算得到的鲐鱼各叉长组的资源量和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情况(图7)。结果显示,根据调查数据得到鲐鱼F的峰值出现在285 mm叉长组,F 等于 1.29(表2)。
估算得到215 mm叉长的生物量最高,为26 850.97 t。总生物量估计值为392 497.2 t,渔获量占已经占到生物量的45%。经计算,鲐鱼可捕量约为22×104t。虽然鲐鱼资源仍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我们建议渔获量不要超过生物量的一半,即20×104t左右,以保证鲐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产量的增加必须建立在增大渔获个体的尺寸的基础上,避免出现补充性过度捕捞。
图6 开发率与单位补充量产产量(Y/R)以及单位补充量生物量(B/R)关系图Fig.6 The relationship chart among development added to the unit rate of production(Y/R)unit supplementary measure biomass(B/R)
图7 基于叉长组成的实际种群分析结果Fig.7 Analysis of the actual population of fork length
表2 基于叉长组成实际种群分析的估算结果Tab.2 The estimate of the actual population of fork length
2.2.1 主要生物学参数确定
图8是2年间采集蓝圆鲹样本的叉长频率图。由图8可见,研究所使用蓝圆鲹样本基本被分为较为清晰的3个世代,叉长分布在34~268 mm之间。
图8 蓝圆鲹叉长频率图Fig.8 Frequency of D.maruadsi fork length
经过估算,蓝圆鲹极限叉长L∞=289 mm,生长参数K=0.43。叉长为0时刻的年龄根据经验公式ln(-t0)=-0.392 2-0.275 2 lnL∞-1.038 lnK 计算(叉长单位用 cm),结果得到 t0=-0.34。计算自然死亡系数(M)时所使用的 Pauly 经验公式为 lnM=-0.015 2-0.279 lnL∞+0.654 3 lnK+0.463 lnT[12],其中T为蓝圆鲹生活表层的平均水温,得到结果为M=0.84。开捕叉长(LC)取调查所捕获最小样本叉长,为34 mm,则LC/L∞=0.12。总死亡系数(Z)采用渔获量曲线法估算(图9),Z等于根据散点图右枝所绘制曲线斜率的相反数,等于1.19。因此,捕捞死亡系数(F)根据F=Z-M计算,结果等于0.35。于是开发率E=F/Z=0.30。
图9 蓝圆鲹渔获量曲线Fig.9 The fish catch curve of D.maruadsi
2.2.2 补充率
根据FiSATⅡ软件进行补充模式分析,得到结果如图10所示。蓝圆鲹补充高峰出现在4-8月,各月份补充率均高于10%,5个月总补充率达到67.84%。6 月补充率最高,达到 16.27%。
图10 各月份蓝圆鲹的补充率Fig.10 Supplemental rate of D.maruadsi monthly
2.2.3 动态综合模型分析
蓝圆鲹的动态综合模型(即单位补充量产量模型,Y/R)分析同样使用Beverton-Holt模型:
调查海域蓝圆鲹资源的现行渔业点(即目前的开发状况)如图11中黑点所示。现行渔业点距离最适渔业区域较远,说明当前对蓝圆鲹的开发利用并不合理。E为0.40,根据Gulland提出的鱼类资源最适开发率原则[12],目前蓝圆鲹处于适度开发。图12显示目前的开发率基本与Y/R的最高点相对应。而B/R的中值点对应的E约为0.24,。因此,我们判断目前蓝圆鲹的开发率不应再继续增加。从图11的纵轴来看,蓝圆鲹的开捕尺寸同样偏小,首次捕捞叉长不足极限叉长的15%。因此,今后需要增大网目尺寸,增加首次捕捞的叉长,以保护蓝圆鲹资源。
2010年浙江省蓝圆鲹的产量约为106 660 t。通过叉长频率计算得到的蓝圆鲹各叉长组的资源量和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情况(图13)。结果显示,根据调查数据得到蓝圆鲹F的峰值出现在135 mm叉长组F等于0.47(表3)。
估算得到215 mm叉长的生物量最高,为16 344.6 t。总生物量估计值为225 910.8 t,渔获量占已经占到生物量的47%。经计算,蓝圆鲹可捕量约为14×104t。虽然蓝圆鲹资源仍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但我们建议渔获量不要超过生物量的一半,即11×104t左右,以保证蓝圆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产量的增加必须建立在增大渔获个体的尺寸的基础上,避免出现补充性过度捕捞。
图11 单位补充量产量等值线图Fig.11 Unit supplementary measure output contour map
图12 开发率与单位补充量产产量(Y/R)以及单位补充量生物量(B/R)关系图Fig.12 The relationship chart among development added to the unit rate of production(Y/R)unit supplementary measure biomass(B/R)
图13 基于叉长组成的实际种群分析结果Fig.13 Analysis of the actual population of fork length
表3 基于叉长组成实际种群分析的估算结果Tab.3 The estimate of the actual population of fork length
[1]张秋华,程家骅,徐汉祥,等.东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12-218;219-226.
[2]陈卫忠,胡 芬,严利平.用实际种群分析法评估东海鲐鱼现存资源量[J].水产学报,1998,22(4):334-339.
[3]王 凯,严利平,程家骅,等.东海鲐鱼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J].海洋渔业,2007,29(4):337-343.
[4]程家骅,林龙山.东海区鲐鱼生物学特征及其渔业现状的分析[J].海洋渔业,2004,26(2):73-78.
[5]李 纲,陈新军.利用贝叶斯的剩余产量模型评估东、黄海鲐鱼资源及管理策略风险分析[J].水产学报,2010,34(5):740-750.
[6]黄传发,商金发,苗振清,等.浙江渔场鲐鲹鱼资源利用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4(1):1-3.
[7]郑 基.关于东海区灯光围网管理的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1):51-59.
[8]郑 基,王兴国,黄 林.我国机轮围网渔具初探索[J].中国水产,2006(3):75-78.
[9]郑 基,林叔森.浙江省群众灯光围网渔具渔法调查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8,26(5):81-90.
[10]宋海棠,陈阿毛,丁天明,等.浙江渔场鲐鲹鱼资源利用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4(1):3-5.
[11]王 凯,严利平,程家骅,等.东海鲐鱼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J].海洋渔业,2007,29(4):338-340.
[12]费鸿年,张诗全.水产资源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