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小芸 张晓楠
探寻宜兴紫砂王国
文/倪小芸 张晓楠
紫砂器是名冠天下的陶土工艺品,产品以紫砂壶为主。从明代正德年以后,紫砂壶在中国社会蔚然成风,不仅历代名家辈出,而且成了国人雅俗共赏的实用器和艺术品。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2012年上半年,我们来到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对紫砂泥矿藏,紫砂壶的制作、烧制,以及市场做了全面考察,正如宜兴紫砂工艺厂横幅所书: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
宜兴有着天下独一无二的紫砂泥。考察的第一天,我们就到了丁蜀镇的黄龙山,这里是紫砂泥原矿区,与其说是山,到不如说是坡更恰当。因大量开采和雨水的积聚,眼前的这座坡已经变成一片湖泊。但在连绵起伏的山坡断层切面上,还能找到紫砂矿层的踪影。在厚实高大的岩层中,能依稀看见一条细长清晰的矿层带,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分别呈现紫色、绿色和黄色,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紫砂泥”,自然分布为三个区间,中间是紫泥(呈紫色)、下层是段泥(呈绿色)、上面那就是红泥(呈黄色)。
清 陈鸣远制紫砂仿生小品(核桃、花生为段泥,栗子、荸荠为紫泥和段泥)
紫泥料外观颜色呈紫色或紫红色,最好泥料当属“底槽青”,位于紫泥矿层的下部;而位于紫泥矿层上部的泥是“红皮龙”。红泥原料虽然外观呈黄色,烧制后,却见红色。一直以来对朱泥是不是红泥的说法,在紫砂行业和研究者之间就存在争议。我们在考察时发现一种形同鹅卵的“石黄泥”,显然与红泥有所区别,烧制后的色彩更鲜亮,比红泥要更珍贵,称其为“朱泥”恰到好处。在另一处紫砂泥矿层中,我们还发现了其中有一条灰绿色的泥矿,这就是绿泥,烧制后呈淡黄色。绿泥中最好的是“本山绿泥”,“本山”指黄龙山,和这种泥十分接近的是“段泥”,它是自然形成的,而紫泥、红泥、绿泥是“基泥”。
在黄龙山行走,以往我们心目中神秘芜杂的紫砂泥,悄然掀起了色彩绚丽的面纱,这种真实的清晰感使我们对紫砂文化有了最初浅的认识。
著名的明代“供春壶”那手迹斑斑的捏痕,告诉后人紫砂壶的成型工艺——手工制作。考察的第二天,我们参观了宜兴紫砂工艺厂,工作人员每人面前有一张小矮桌,摆放着各种制壶工具,有木拍子、挖嘴刀、尖刀、锯车、转盘等。桌子边上有一个盖着木盖的缸,存放做到一半的紫砂壶,是用于保湿。
紫砂壶的成形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拍身筒成型,主要制作圆形紫砂壶;另一种是镶身筒成形,用来制作方形紫砂壶。这两种方法均要靠传统手工制作。我们发现,工作人员在制作中会拿出石膏模型,把捏好的泥放进模具中一压,放一会儿,再打开模具,紫砂壶的各部件就变得很挺,形很准。据资料显示,紫砂壶手工制作技艺自宋、元时代诞生,明代趋于成熟。随着技术的进步,之后出现石膏模型成形法,1972年起,石膏模型成形工艺开始大力推广。
那天,我们去了紫砂工艺大师凌锡苟的“日月同辉工作室”,亲自动手做紫砂壶。拍身筒时因拍的力度不均匀,导致泥片裂开和壶形不圆,粘假底片时因紫砂壶是空心的,没有依托粘不上,大多数同学只能做出很粗糙的形似紫砂壶,而且上面还有裂缝。拍身筒成形法要求圆、稳、匀、正,比例协调、转折圆润、线条流畅。要做到这些其实非常难,虽然有转盘,但是拍打的力度难以完全的均匀。因此,对于制壶者的技艺要求比较高。这下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在没有使用石膏模具前,紫砂壶的造型如此“古朴”,因为纯粹是用手工制作的。
石膏模型法,是先用拍子将泥片拍出大致的形状,然后放入模具中压制,仍然属于紫砂壶的“手工”工艺范畴。模型法的优点有操作简单,节省时间,比起拍身筒法,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助于扩大紫砂壶生产的规模。石膏模型法制作的壶,价格在几百元,相对比手工壶便宜。石膏模型法的出现是走产业化的道路,符合大众的消费需求,但是收藏家和制壶者对手工制作的紫砂壶,越来越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有待长期培养壶艺传承人。
考察的最后一天,我们前往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前墅村的前墅龙窑。在路上就望见一个低矮的山坡上横卧着一条“巨龙”,坡脚下砌着用陶盆和砖组成的围墙,穿过用几条简单的木板做成的、古朴而随性的木门,迎面扑入眼帘的就是明代古龙窑,似乎散发着几百年薪火相传的气息。
前墅龙窑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制陶瓷器的唯一一座龙窑,在国内与广东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是仅存的两座还在烧制陶瓷品的明代古窑之一。据《宜兴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宜兴就出现了圆形的升焰窑,唐代中叶开始向龙窑转变,直到1932年,出现了第一座倒焰窑。1957年,烧烟煤的倒焰窑普遍取代了烧柴草的龙窑。1965年,以重油为燃料的隧道窑烧制技术出现。到1973年,隧道窑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从1990年起,又陆续有推板窑、辊道窑、梭式窑和电窑。
眼前的前墅龙窑,通长 43.4米,窑身外壁宽约3米,内壁底部宽约2.3米,高约1.55米。窑身周围有42对投柴孔,西侧设装窑用壶口(窑门)5个。我们去时,窑内已经装好待烧的成品,窑口封住了。在窑身附近的投柴孔堆放有柴火,烧窑的周师傅告诉我们:“现在正在用煤炭预热,一天之后会开始加柴火。整个龙窑是呈32度斜坡,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投柴孔附近的温度最高,对窑工来说忍耐高温是长期的工作。看到在门旁堆放着一些散落的陶器,便问周师傅龙窑烧紫砂器损坏率高吗。周师傅说损坏率大概20%,放在窑头和窑尾的陶器和紫砂器比较容易烧坏,在中间位置则较好,所以装窑也是门学问。
当代 凌锡苟制 日月同辉壶(月亮形把手为本山绿泥,壶身为紫泥)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得到在1000多℃高温下,把龙窑不同区域的温差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凭的完全是经验。所以,一般窑主必须是行家里手,指挥投柴人的工作,特别是在后期二十多个小时的柴烧过程中,几乎寸步不离,否则一把火不适,就会影响烧成效果。烧制时,从投柴孔观窑内颜色,根据颜色判断投柴时间和数量是老师傅的看家本事。凭着经验:500℃呈暗红色;700℃呈鲜红色;800℃呈橘黄色;1000℃呈浅黄色;1300℃呈白色;1600℃呈无色透明。不同的陶土,烧制的温度也跨越在160℃的区间。一般来说,紫砂泥纯度越高耐火性越好,石英、氧化铝、氧化硅含量越多耐火性越好,胶质越多耐火性越差。朱泥中的高岭土最多,石英含量则较少,所以朱泥的收缩率最高,烧成温度也最低,只在1000℃左右;本山绿泥烧制温度最高,需要达到1270℃左右。紫泥中,底槽青最耐火,烧制温度一般在1170℃~1200℃,含杂质最少,泥料中的石英、云母、高岭土、金属氧化物成分较为均衡,配比精良。
最后周师傅还带我们参观了火神庙,就在窑对面不远处的小平房里,庙里挂着两张画像,一张是火神像,一张是范蠡像,范蠡被宜兴尊为“陶祖”。在每次烧窑之前他们都会到这里来祈求本次烧窑顺利。考察中,现代宜兴的紫砂器烧制仍然大量采用电窑和推板窑。随着窑式的变革,烧制时间逐渐缩短,污染逐渐减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生产效率逐渐提高,烧制状态的稳定性大大增强。但艺术性、工艺感变差,最明显的是那些自然的窑变现象消失不再。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