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汤晓丹父子的成才路

2012-07-12 18:40蓝为洁
检察风云 2012年11期

文/蓝为洁

我和汤晓丹父子的成才路

文/蓝为洁

我是四川重庆人,1926年出生在市区冉家巷,属八个弟妹中的最大一个。因为父亲的开明,我受到的教育很早很特别。因此,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教我的知识,我受用到今天。虽然老人家已经去世40多年了,他的“教育家”形象仍然鲜活地留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行动的准则。我的丈夫汤晓丹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也如同我父亲对我一样,对孩子的教育潜移默化。他常常把最珍贵的资料放在他们拿起来顺手的地方,让他们自学领悟……

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的父亲1892年出生在离重庆城70华里的兴隆场小镇,本名蓝子仪,他对这个名字不满意,自己改名蓝知义。十岁那年,跟着族人到城里“顺天祥”商号当学徒。李老板见他人小却心灵手巧因而很喜欢他。除了当学徒应做的侍候人的工作外,还让他跟账房主管学本事。很快,十岁的小男孩就掌握了打算盘记账的本事。学徒期满,被提升为“庶务”。有了月薪收入,他仍省吃俭用,见事做事。特别是吃饭,别人爱吃的他不动筷。后来,我的父亲月薪从50元银元猛增到70元。李老板还把我的父亲推荐给聚兴城银行的亲戚那里去工作。

我是家里的长女,母亲逢人便说“我家大女儿命好,她出生后,给家里带来了喜运。”父亲为我取名“蓝为洁”,就是带有长大后自食其力、洁身自好的寓意。记得我两岁时,父亲买了一辆“洋马儿”回家,把它供得高高的每天擦得雪亮。其实它就是今天的自行车。我喜欢围着父亲转来转去看擦车。父亲边用力擦边教我跟着他背格言。他教的内容不是人们常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而是他自己编的特殊内容,比如:“早起三朝当一工,日必三省自身,今日事今日毕,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等。

顺序不变,只增不减。一般都是父亲领背,我跟着诵。而后渐渐他让我领诵,他跟着我一句一句诵。当我倒顺背诵和跳跃背诵都准确无误时,父亲才拿出一本他亲笔工工整整抄写的本子让我看字识字。等到我能自己看书时,父亲才慢慢解释每条警句的含义。他说:“早起三朝当一工”就是比喻别人一年只有365天时间工作、生活和学习。而你三天就多出一天收获,有400多天的成绩。一生累计起来成绩就会大很多。一定要一生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坚持就是成绩,就是胜利。”

为了让我们养成早起的习惯,父亲用废铁皮筒装了旧锁片和不用的钥匙、洋钉,每天天未亮就起来在我们的床边用劲摇出刺耳的声音。最初是我有点嫌烦,赌气起床。后来真的养成习惯,父亲还没有走到我们睡床前,我已经起身一咕噜下床了。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令我们全家收益了一辈子。比如年轻时,我是既工作又操持家务。带着两个儿子除一日三餐外,遇疾病和学校开会之类的事都得我参加。我丈夫汤晓丹长年累月奔波在外景地或下生活,用今天的话形容我就是“留守女人”。全靠我早起多做事,家里三个不做事的男人靠我一个人“当保姆”熬过来。这都是父教“早起三朝当一工”的收获。

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更是天天身体力行,勤俭持家,勤俭过日子。有了钱不乱花,没有钱不乱想。扎扎实实过清贫日子,照样心情舒畅。我1989年去过一次澳大利亚,那时孙子穿的长裤嫌短了,本来让我带回来送人的。我看质料好,做工精,样式轻便,就留着自己穿。而今整整22年过去了,我还穿着孙子准备送人的长裤。我觉得特别舒适。过日子嘛,不破不脏、干净大方就行了。谁会管你穿的是哪个不要的。现在我因为退休得早没有职称,月薪基数是1952年评级时定的,所以现在退休卡上养老金只有1046元。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于是我省吃俭用过日子,还好电费开支是早上六点前半价。我起得早。六点前总是把一天要喝的开水、饭菜和洗澡水烧好了。每月电费账单上有半价数目时,我就知道早起节省了多少钱。总之少付出相当于多收入,这不但让我填补了心态不平的责怨,也快活了每一天。

朋友们都说我这86岁的人了,还能轻轻松松一个人独来独往很不容易。其实我也有惊恐和不安的时候。比如有一次我走在大马路人行道上,根本没有碰着什么,也没有人碰过我,突然倒在地上就不能动了。但是我神志清楚,看着走过我的人大都装着没有看见时,我也不响。我想到媒体宣传有个好心人扶起了别人反被诬是撞了人要赔偿。人家当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在地上躺了不少时间,才有三个男青年把我扶送到对面马路车站椅子坐下。我的右手臂根本不能动,好不容易别人帮我打了手机找了欧阳送我去医院。我想到当年在五七干校拉练时,上影副厂长齐闻韶从双架床下地时不慎摔下,当时就不能动,军宣队还用脚踢他,骂他装孙等,他不也照样熬过来了。我好歹是自己摔的,没遭脚踢辱骂。有负面教训开导,我独自在家三个月照样挺过来了。现在恢复得很好。这叫自立自强自信自健康。每一次经历磨难,就是遭受一次严格的历练,对我的人性完善都起到了给力助推的作用。

在纪念著名导演郑君里100周年诞辰会上,表演艺术家王丹凤的丈夫柳和清与我邻座。我们是同在一个“牛棚”的牛友,共同受过不白之冤,吃过无处申辩的苦,互相同情,互相理解,也相互讲述从心窝里掏出的真言。虽然近30年不曾碰过面了,但是他还能大声对我说:“你还在写影人影事啊,你刚写的时候,许多人背后都认为你写的那点东西算不得什么,我们晓得的才多哩。”我心说“可惜你们没有敢说敢写啊”……是的,就是父亲的教导令我勤于笔耕,使那些被许多知情者认为不足挂齿的芝麻小事化作文字,令我得到了数不清的真情回报。比如2002年著名大导演史东山的家乡海宁举办活动时,就特别邀请我参加。原来东老的家属看见我写的短文后,便到处打听让我参加。还有一个例子是著名已故摄影师朱今明的夫人赵媛看见汤晓丹发表的日记中记录了朱今明用自行车驮着汤晓丹为《南征北战》找外景时,农村小土公路高低不平令其经常跌得青一块紫一块的细节,她又感动又心疼。这些细微的生活场景,展示了他们在为新中国的电影摄制全力付出的一幕。我想只要不痴呆我会不停写下去。这是对促进文明新风有益的,我也乐于长为。

当然,我的所作所为背后都有一个实力坚挺的支撑架,就是我的好丈夫汤晓丹。如果没有他的力挺和把舵,我想很难继续近30年的笔耕不停。还有就是原文汇报的副主编史中兴先生和文汇电影时报罗君女士,是他们的点拨支撑,才令我有信心和勇气一直向前。同行们很欣赏我的全家共同奋斗的精神。

图为汤晓丹(中)与两个儿子汤沐黎(右)、汤沐海(左)

汤晓丹夫妇不但携手在银幕上留下了不少优秀作品,同时也在言传身教中将一对儿子培育成了艺术家。

持之以恒、自学成才的大儿子

我有一个观点:吃到家了是美食家;玩到头就属旅游家,行行出状元。反正我跟着儿子的成长进步转。他们兴趣广泛,爱打乒乓球时,我为他们添置了球拍、球网和如何打好乒乓球的书籍;他们爱绘画爱音乐时,我急忙为他们购买了相关的学习资料。反正我相信“知识就是力量”。旧观点叫“书中自有黄金屋”,也就是父亲教我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反正有学问总是好事。

以我的大儿子汤沐黎为例,十年动乱开始,适逢66届重点中学高中毕业。升学成了泡影。他被分配到牛奶公司牧场劳动,每天8000斤饲料搬进搬出,扛上扛下。于是他便想设计个流水作业进行改进,结果被曲解为“偷懒”、“抗拒改造”……当时他想跳出苦海的唯一途径就继续抓紧时间学习。他在旧书摊上买了一本王力著的《诗词格律》,只要有空隙,就会聚精会神细读钻研,而后用他自己琢磨出的近体新韵作日记——

《十五自省》:意在丹青画忘归,顽心少染世间灰。扑蝶夏野摧红绿,捕蟹秋田剖瘦肥。时似箭,岁入如骓,箭飞骓去莫能回。无心顺雨积池水,有意随云放电雷。

《文革自叙》:本心诗画中,惊老少年容。“武斗”烽烟密,“文革”战鼓隆。家劫诚可忍,国祸断难从。无意万人上,蓄才学卧龙。

大儿子汤沐黎自信“自学能成才”、“无师能自通”,终于在“读书无用”的恶劣环境中,日积月累创作了185首诗作。2003年1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汇编出册,书名《汤沐黎诗词画选——近体新韵185首》。记得新书签售中,著名诗人白桦就欣喜地说,用白话写成的这些近体新韵诗词前无古人,是不是后无来者就说不准了。因为汤沐黎本人还在继续自学努力,比他更相信自学成才的人不断涌现。今天社会给有志者的条件日新月异,连我这个已过86岁的老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就在眼前,更何况是精力充沛的后生们。

沐黎在不准脱产创作的环境中,奋发图强,画出了油画《针刺麻醉》,代表上海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受到了高度评价,油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然后他又在业余时间画出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劳动和牧场劳动的油画,上了《人民画报》的专版。在劳动之余勤于作画,同时把英语也自学复习起来,都因坚信日后总有作为的机会。凡此种种可谓不间断与“读书无用论”作针锋相对的孤军斗争。真的熬到“四人帮”被粉碎,新局面给了他机遇,他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随后又参加了公派留学生出国考试,以文化部所送考生中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深造,并融入西方文化上流社会,被称为中国的新现实主义画家。他画了许多著名人物肖像被永久陈列。尤其是为加拿大前任总理阿博特作的巨幅油画,被陈列在加拿大渥太华议会大厅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汤沐黎十分高兴地对我说:画的下方写上了中、英文的作者名字,让看过画的人都能意识到艺术无国界,中加人民友谊长青。中国画家能为全球艺术爱好者服务,都是以往勤奋自学、积累技艺的成果。

2011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沐黎画了巨幅油画《武昌起义——革命党军会师中和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汤沐黎起早摸黑动笔完成了《粟裕大将》和《周小燕教授》两幅巨型油画分别展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父亲102岁高龄无力拍摄影片,儿子继父志以画代献礼,这是好传统好家风。

勤奋加天才、跻身世界乐坛的小儿子

我的小儿子汤沐海出生在新上海,自幼爱听我家附近单位播出的“解放军的天是明朗的天……”经常听得入神。其实那时歌词里的内容他还听不懂,但音乐的旋律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音乐的种子。尽管他在成长过程中,多次遭遇阻力,但是热爱音乐的心,却引领着他勇往直前。

小学三年级时,我带他报名去考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由于我的无知,没有找专家事先点拨,仅三言两语他就被淘汰了。也好,上完了正规学课再找机会也不难,所以我们母子都没有因此背上包袱,我让他自由发展。当他在重点中学五十一初中毕业时,因全班成绩第一获得直升高中的机会。暑期校歌咏队活动碰上越剧院改革女扮男装招考人员到五十一中寻找优秀苗子,沐海被看中,当场与校方决定让沐海放弃学业到剧院报到学唱越剧。我下班回家知道沐海前途突然巨变,急忙快动作烧好晚饭让父子三人先吃,我则奔到学校门房间打听到朱家泽校长家的地址,以家长的名义提出意见。朱校长通情达理,答应说服越剧院放弃汤沐海。不过,校长说,汤沐海直升高中的名额已经被第二名补上了。我心想,只要能继续读完高中考大学,哪个学校都一样。点头同意由朱校长推荐去五十九中学读高中。当时重点中学只要读两年,而非重点中学要念三年。我想多读一年基础扎实点也好,马上表态接受安排,朱校长也很满意。不曾想到,汤沐海到五十九中只念了一学期,就被新疆军区文工团团长孟祥增动员参军离开了上海。与沐海同去的上海学生有20多位,都是重点培养的文艺人才。沐海非常高兴,可惜好景不长,仅仅三四个月十年动乱就开始了。部队贴满了大字报狠批《红日》,沐海看到父亲的名字上打着大黑叉,心疼万分,很不理解,也无力承受这样突然降临的残酷打击。还不满16岁的小解放军战士,有了自己的比较成熟的思考,他没有跟着其他战友外出打砸抢,也没有消极游荡,而是抓紧自学各种乐器的弹奏,积累音乐知识。虽然当时看不到学音乐的曙光,但是他心中依然有自己最喜爱的音乐。有美的旋律引导他前进。可以说是冒险,也可以称之为有自信心。有志者事竟成。沐海勤学苦练感动了朝鲜族的老战士们,他们不但把乐器借给沐海练习,还言传身教帮助他尽快掌握乐器的不同功能和声音的极限发挥再现音乐。在部队四年,沐海学到了真本领,为日后进入指挥专业夯实了基础。所以排练时他会点拨演奏员的弹奏技巧,发出他所需要的理想声音,每场音乐会的质量自然有所提高,有他的个性展现。

汤沐海的最大智慧是他在钻研乐器功能的同时,特别安排时间阅读音乐书籍和学外语。他处在低谷时,无论是上海音乐学院招考工农兵学员或者出国留学生考试,他都第一个报名、认真对待,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尤其到了德国慕尼黑音乐学院大师班深造时,恰逢卡拉扬基金会举办的“世界青年指挥比赛”,沐海将自己和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青年音乐爱好者作了全方位的对比自评后,大胆报名参赛。沐海施展的音乐才华深得卡拉扬赏识并破例收为关门弟子,不但被安排到柏林爱乐乐团工作、跟着他学习,还出面与中国外交部商量在其大师班毕业后,不急于回国,再跟他学习两年把基础打扎实。鉴于人才难得,文化部专为汤沐海制定了来去自由的灵活模式。从1982年开始,汤沐海开始跻身世界指挥乐坛,执棒世界级大乐团的高难度音乐会。汤沐海由此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指挥技艺也有了很大的飞跃。与此同时,汤沐海经常回国指挥音乐会,他把国外学到的先进技艺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国内乐坛的艺术家们。他一直主张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交流,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推波助澜。无疑这些都是秉承了汤氏的家风,汤氏父子都全心全意为国家的富强和文明建设呕心沥血贡献了全部的精力。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