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朝霞(甘肃日报社)
阳春三月,甘肃广河县层层梯田里一垄垄地膜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农民们即将点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沿着平展展的水泥路进入山沟洼间,一排排暖棚畜舍倚坡逶迤而下,与村落融为一体,不时传出的羊咩和牛哞声,让寂静的山村充满了勃勃生机。
这个以旱作农业而享誉陇上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率先实现全膜适宜区全覆盖“第一县”、全省惟一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利用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生的秸秆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创新“联户养殖”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促进最广大、最普通、最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新路子。
甘肃省委副书记欧阳坚近日在广河考察时对此予以充分肯定:“联户养殖是典型的‘大群体、小规模’养殖模式,非常符合农村实际,可以与当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土地承包到户相媲美。”
近年来,广河县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这项“革命性”的粮食增产技术,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2500亩猛增到2011年的34.2万亩。在全县35万亩山旱地上勾勒出气势恢宏的地膜画卷,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适宜种植区的全覆盖。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生了大量秸秆,每年秸秆总量达68万吨(风干重),载畜量可达150万个羊单位。全县依托丰富的秸秆资源发展千家万户养殖,但在扩大养殖中遇到了困难和问题。“养多圈不下、养少挣不下”,水泉乡养殖户马有良道出了搞养殖的困惑。原来,广河人多地少,家庭院落普遍面积小,群众传统在宅院内养殖,圈舍狭小,庭院养殖规模小,经济效益差。“只能养一两头牛、10多只羊,秸秆堆放着吃不完,出栏的牛羊少,挣不了多少钱。”马有良说。
城关镇十里墩村群众率先探索出“人畜分离、联户养殖、集中管理、单独核算”的新型养殖模式。“我们成立养殖合作社,将庭院牛羊圈舍从群众家中彻底分离出来,把分散喂养的牛羊集中到标准化养殖小区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入驻农户分户单独喂养,收入个体结算,实惠大家摊分,风险大家共担。入驻农户共同承担养殖小区建设资金,降低了发展规模养殖的资金‘门槛’。”十里墩村村支书马春海详细介绍了这种养殖新模式。
十里墩村变各自为政的传统家庭散养为集体养殖模式,18户群众联合创办起了股份制养殖小区,成立了股份制养殖协会,筹资18万元建成暖棚圈舍,集中育羊。养殖户马建华目前在养殖小区养的羊最多,他通过联户养殖从2008年的几十只发展到现在的上千只,2011年收入达10万多元。
联户养殖的好处还在于农户之间互相担保贷款,每个农户通过省建行、信用社贷款3万~5万元,养殖户互相监督,攒足劲养好牛羊,挣钱后能够及时还款,以良好的诚信取得金融部门的支持,从而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县委、县政府着力协调解决养殖群众贷款难问题,从财政、畜牧、扶贫等部门整合资金1300多万元,成立广河县畜牧养殖担保中心,协调金融部门发放畜牧养殖贷款3.59亿元,推动养殖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全县联户养殖场(小区)达104个,累计吸引社会资金9100多万元。
“如何发展养殖业,才能让最广大的贫苦老百姓受益?”广河县县委书记马宗明对发展养殖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培育一两户养殖企业比较容易,少数农户还可以去企业打工挣钱,但辐射带动面有限,广河县农业人口占95%以上,如何能够让千家万户通过快速扩大养殖规模去致富?
“我们投入公共财政要体现普惠制理念,用于扶持养殖业的投资要让普通老百姓见到效益。”马宗明认为:“联户养殖模式一次投入,长期受益,投入产出比高,增收效果非常明显,广大群众普遍能够受惠。”
广河县委、县政府从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大力推广这一新型养殖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仅2011年县财政投入23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修建养殖小区。
笔者在庄窠集镇钱家村看到,沿公路旁新建的养殖小区,整齐有序地排列着30个暖棚圈舍,每个圈舍都编了号,圈舍内有统一标准的牛圈、羊圈,配有槽棚、饮水器,干净整洁。“这硬化水泥路、青贮氨化窖、铡草机,都由县上出资建设,还专门请省州畜牧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秸秆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村支书马成禄告诉笔者。
与其他地区的养殖小区不同的是,这个养殖小区内的每个棚舍分别由农户自己经营、单独核算,收入个体结算。“联户养殖设施齐全,便于统一防疫、统一质量、统一运销,大家对比育肥质量,交流养殖经验,互通市场行情。”养殖户马来者布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扩大了养殖规模。以前我家后院最多养20只羊、4头牛,现在小区里养了60只羊、10头牛,半年就收入3万多元。暖棚最多能养120只羊、20头牛,我还要扩大规模哩。”
据调查:联户养殖每只羊单位每年可增收914元,比家庭养殖高出155元,联户养殖户人均牧业收入5484元,是全县人均牧业收入的5倍;联户养殖与个体规模养殖相比,单独的个体养殖场每年效益在10万元左右,它仅仅解决的是家庭致富问题,而联户养殖每个养殖小区参与群众最少10户以上,多的达30多户,解决的是大部分群众的增收问题。2011年,全县104个联户养殖小区创收5800多万元,占全县畜牧业增加值的27.6%,户均增收2.7万元,受益群众达1600多户,真正普惠了广大贫困群众。同时,带动全县牛羊存栏达76万只羊单位,畜牧业产值达2.3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1000元,被甘肃省列为养羊大县。
广河县联户养殖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场变革,为民族贫困地区促进增收、推动发展创出了新路子。“联户养殖小区的建设用地大部分是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合作、入股、租赁、联营等方式解决的,加快了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使农民承包经营土地从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县农业局局长马荣说,全县通过联户养殖整合土地682亩,其中合作入股个人承包地293亩、租赁土地262亩、对换土地127亩、开发荒山荒滩49亩。土地流转解决了建设养殖小区场地的问题,又把部分出让土地的农民“解放”出来从事餐饮、运输等第三产业。
联户养殖实现了农民产业分工。部分农民专门从事种植业,懂技术的农民专职搞养殖,善经营的农民做起了牛羊贩运,会管理的农民办起厂子加工牛羊肉,带动了农村牲畜贩运、活畜交易中介、肉制品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形成6大活畜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123万只羊单位,从事牛羊贩运的农民达1200多人,常年有3万多农民在外务工经商,有32家牛羊屠宰加工点长期向省城兰州及江苏、福建、广东等沿海城市供应清真牛羊肉。
与此同时,联户养殖的迅速发展,消化了旱作农业带来的大量秸秆,仅2011年全县综合利用玉米秸秆41.2万吨。同时,利用牛羊粪便建成农村户用沼气1.6万户,沼气产生的有机肥料反哺旱作农业,形成了“玉米秸秆-养殖牛羊-能源沼气-有机肥料-粮食增产”的循环农业产业链。联户养殖在这链条中起至关重要的支点作用。
更可喜的是,联户养殖彻底改变了家庭养殖“人畜混居”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了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农民通过联户养殖自发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22家,在适应市场过程中千方百计寻求养殖效益最大化,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成为依靠科技、顺应市场增收致富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