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邬雪艳
目前中国移动无线城市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以成都移动为代表的按网络收费模式和以广东移动为代表的按应用服务收费模式,但这两种模式目前都尚未实现真正盈利。
“聚合平台+应用”是中移动无线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需求的不断加强,政府信息化战略为无线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移动信息化为切入点的无线城市是改善城市发展环境、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改善民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自2008年9月中国移动福建公司与厦门市政府合作建设厦门无线城市项目以来,至今已近四年,中国移动在城市覆盖、用户数和应用推广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011年,中国移动制定了无线城市“十百千”的发展目标,即在2011年发展10大类应用,达到100个以上的达标城市,发展1000万以上的有效用户。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移动已与全国31省217个市完成战略合作协议签订,经过评估,全国共140个城市达标,发展用户超过2400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今年,中国移动制定了无线城市“五+十+百”的发展目标,即用户总数达到5000万,集中拓展应用的聚合信息总量超过10亿条,新增WLAN AP超过140万个。同时还要求“无线城市以门户及应用呈现集中化为指导,以无线城市星级评估体系为牵引,形成统一平台、分省接入、集中运营、集中管理的专业运营体系,将无线城市打造成用户首选的一站式生活信息服务平台”。
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5月底,中国移动的无线城市用户数达到2149万户,在全国305个城市上线了1.8万多个应用,环比增长了11.6%。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在全国321个城市门户上线推广,累计点击量超过4.5亿次。同时,物联网业务增长迅猛,上半年M2M终端到达数超过1700万,同比增长超过50%。
在无线城市应用方面,各省公司都重点关注民生类应用,并相继推出了诸多信息查询类、支付缴费类服务。目前,上线城市中应用最多的为政务新闻、交通服务查询、校讯通、商家联盟等应用。
根据每个城市不同的经济环境和无线基础设施条件,运营商无线城市的运营模式可以自主选择,但发展无线城市最重要的仍是网络平台、终端和应用的整体架构。
“运营商做无线城市具有其天然优势,首先在‘端’上,运营商掌握着大量的用户和手机等终端;其次,在‘管’上,运营商更是具有天然的属性优势;再次,在资源协调上,运营商长期跟政企客户打交道,明白他们的各自需求,也具有相当的资源整合能力。”业界分析师李文亮表示。
目前中国移动无线城市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两种,即以网络覆盖为基础的成都模式和以应用服务为重点的广东模式。相应的盈利模式也有两种,即以成都移动为代表的按网络收费模式和以广东移动为代表的按应用服务收费模式。其中,后者包括前向收费(即向客户收费)和后向收费(即和应用服务提供商分成)两种。不过据记者调查,两种模式目前都还不能使其实现真正盈利。
对此,李文亮表示,中国移动想使无线城市盈利,首先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平衡眼前收入与未来收入;二是如何对各种内容和服务等资源进行管理、整合和分类,并包装成面向用户的产品;三是如何制定相应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
至于未来中国移动无线城市的发展趋势,中国移动设计院数据所高级工程师刘昭曾表示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分散建设向无线城市群方向发展;二是“聚合平台+应用”方式。
一方面,就目前来看,中国移动的无线城市尽管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但是具体实施还是以城市为单位,这样一个省内可能会有多个无线城市,但这些城市之间仍是孤立的,这就形成了一座座信息孤岛。因此,需要在建设单个无线城市的基础上,实现城市之间充分的互通互联,通过无线城市群的建设,将不同城市的精品应用整合起来。
另一方面,无线城市是各种信息化应用的集合,而聚合平台是承载、展现和运营无线城市应用的统一平台,它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本地生活信息服务,并为政府及企业用户提供城市管理和行业应用服务。由于无线城市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化服务,因此,信息化应用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另外,由于对用户身份的识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一大优势,因此,无线城市聚合平台需要能够自动提取用户信息,并依据用户的行为特征提供个性化服务。
全球运营商建设无线城市的四种运营模式:
第一,提供零售业务模式。T-mobile依靠和政府良好的合作关系,采用提供零售业务模式在德国“无线城市”的建设中获得了绝对的领先优势;BT发力Wi-Fi和WLAN,采用提供零售业务模式在英国多个城市建设“无线城市”。
第二,免费服务模式。at&t在“无线城市”的初期通过向消费者提供免费Wi-Fi热点服务来吸引客户,同时与星巴克合作在其连锁店为客户提供免费服务。
第三,政府资助模式。在一些由政府主导发起的“无线城市”,at&t依托自身的网络优势和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发展其城市的无线网络。
第四,社会开放共享模式。FON创新性鼓励消费者进行相互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大大加快了“无线城市”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