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 杨舒凯
一、城镇化的内涵
城市化是城镇化的初级阶段,而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推进城镇化将有助于优化城镇结构,增强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现代化程度。
人口密度、城市自我增长能力、地区城镇密度及城镇工业实力均是反映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国际上通常采用城镇化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定,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均按常住人口计算)。
二、济宁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济宁市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十一五”以来,济宁市政府树立了建设现代产业新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水城的“三城”目标。首先,在兖州邹城一带,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煤炭采掘业,直接推动了GDP的快速增长,扩充了财政收入;其次,在孔子故里曲阜市,政府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包括酒店、餐饮、文化在内的服务市场的繁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的同时推动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最后,积极构建“济兖邹曲嘉”经济圈,提升政府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软实力,为广大投资者营造好的资本氛围和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济宁市城镇化的建设中来。
(二)土地形态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
济宁市城市规模逐年扩张,城市面积不断增加。以济宁市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市中区为例,2011年市中区建成面积较2003年增长了3倍。而同期,以城镇人口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城镇化率年均增速只有0.6%。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城镇人口却没有同步增长,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内生的城镇化,并没有建立起农村人口变成产业工人而不断有机融入城市生活的正确的人口循环。针对此现象,张晓山认为,在中国城镇化的前三十年,过多地注重了数量和空间格局,忽略了城乡统筹。他表示 “进行城镇化,我们不应该只发展土地,而是要注重内涵式发展,人口的城镇化在一定意义上比土地形态的城镇化更重要。”
(三)中心城市辐射力小
济宁市规划面积为220平方公里,但是从目前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城市规模、功能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不相适应。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不足,社会事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体系、金融服务功能、信息产业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等,均难以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日益扩大的需求。
三、济宁市城镇化面临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市空间规划缺乏顶层设计
城市的功能区的划分和城市的容量都需要科学的分析和专业化的顶层设计,要有具备长远眼光的考虑,从而科学布局,最大程度的调动城市的资源,吸纳不断涌入的新增城市人口,济宁市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是建制镇较少,而乡村人口比重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不可能将农转非人口都集中到大中城市。而济宁市规划则是建立大的城市经济圈,缺乏对城市周围卫星镇在布局和构建上的考量,形成了事实上的人口与空间之间的矛盾。
(二)地方收入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旧体制长期以来的惯性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基层政府部门的管理者与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地方政府仍然在依靠转让、租借手中掌握的土地资源增加收入,济宁市目前财政收入的35%都由与土地有关,这种过分单一的收入模式决定了,济宁市的城镇化必然走上一条以土地形态的城镇化为导向的城镇化之路。
(三)忽视了城乡统筹发展
济宁市的政府部门即使并没有主观上忽视城乡统筹,加大人口的城镇化,也在客观效果上忽视了人口的城镇化,同时,政府是否有能力并切实的为新增的城市人口提供福利保障和齐全的公共服务。在这一点上,济宁市确定的以煤炭业为主导,必将扩大了GDP,而失掉了有效提供就业,因为一家煤炭企业的产值可能等于50家纺织企业,而一家纺织企业提供的就业可能就和一家煤炭企业一样多。
四、推进济宁市城镇化的举措
(一)顶层设计城镇化的布局结构
首先,济宁市要做大做美市中区,提升市中区的积聚能力和辐射能力,构建济宁市的商品集散中心;其次,按照“一城四区”的发展格局,拉开城市框架、优化布局。任城区作为“一城四区”的重要板块,在推动中心城区加速扩张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要从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向建设城市、经营城市转变;最后,加强“济兖邹曲嘉”半小时经济圈的建设。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下来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资本来发展现代工业。这在产业升级的同时能够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及发展第三产业。
(二)推进小城镇开发建设
小城镇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无论从国家规定的建制镇标准来看,或是从小城镇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来看,它都是趋于城市方向;小城镇是带动乡村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中心。所以为促进人口的城镇化,必须大力推行卫星城镇的建设,加强规划、合理布局、典型引路,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在城镇中,集中连片发展乡镇企业,利用工业投资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并为济宁市服务,减少外出打工人员,增加城镇人口,提高城市化水平。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还称不上是一次彻底的、成功的改革,与加速农民工市民化和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它降低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和能力,提高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和成本,人地造成了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对立,成为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制度瓶颈。
参考文献
[1] 徐辑方,尹作敬. 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实证研究与战略对策: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2] 冯更新.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内涵和中小城市区域城镇化的重点[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3):50-53.
作者简介:张晓(1989-),女,汉族,山东济宁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杨舒凯(1987-),汉族,河南平顶山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责任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