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述
在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颁给彼得.戴蒙德、莫腾森和皮萨里德斯三位经济学家。他们是因搜寻与匹配理论而共享了这一荣誉。搜寻与匹配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由于现实中的各种交易摩擦而导致的搜寻与匹配成本从而造成了交易的不顺。
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是以商业和科技的高度发展为基础的。因此,我们就不得不搜寻各种各样的人来和我们成为合作伙伴或一同攻克科学难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在信息量广大的互联网上挖掘我们需要的信息。而我们在现实中又不难发现时常当我们面对着这些问题时,我们又是那样显得无能为力。可就其本质,我们惊喜地发现它们都是一些与匹配或是搜寻相关的问题。于是我们可以尝试运用搜寻与匹配理论来解释、解决或优化这些问题。
二、剩男剩女问题
现在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剩男剩女现象,但纵观中国又并非无单身男女的存在。这是为何?这点,我们可以用搜寻与匹配理论来试着解释。首先,我们知道搜寻与匹配理论的核心就是摩擦(男女个体差异性)而带来的搜寻与匹配成本。社会中的人总是不尽相同的,它们普遍的存在着差异。在此我们首先假设双方都尽力去搜寻对方并且他们的确是匹配的,尽管此处的条件很苛刻并且有一点看似不近现实,但我们为了研究更为贴近现实的情况必须先在此条件下讨论最为基础的情形。在假设的条件下,于是他们就在社会中开始了漫漫地寻找历程。此处,我想说明这个过程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其一,人群实在是太大了,就像你将一块拼图打散后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地将它们合到一起。其二,他们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不容易注意到对方身上和自己相配的地方。其三,他们都不能肯定对方的存在,于是可能会产生放弃继续搜寻的念头。这些原因都产生了搜寻与匹配的成本。我们退一步来说,就算刚好完成了第一步从而碰巧地搜寻到了那一半也不一定能结婚,他们还需要经历一个匹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相互磨合并找到相互的切合点。因为即使我们相信他们是天生的一对,那么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也可能产生一些隔阂。这就像一块陶瓷的碎片,也须要打磨才能符合原来的痕迹。物犹如此,何况是人。
其二,我们放开假设条件,那么在一种更为贴近社会的情况下,我们不难发现单身男女所面临的境况将会更为恶劣。他们可能找了半天所面对的人还不是和他们匹配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剩男剩女现象有其存在的社会前提和理论基础。
但这种现象也并非无可解决或优化的。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层面来给予部分地解决。其一,我们可以加大这部分人群的交往面。因为,他们接触的人多了,自然就可以有较大的机会遇到另一半,这自然是好的。其二,我们应该通过改变他们的思想入手,来解决而这主要是优化匹配过程的。因为他们在匹配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不同而分开,其结果就是匹配的失败。我们应该改变他们的观念,让他们努力来适应彼此,而不是期待着一个天生就和自己匹配的人出现。这样以后他们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适应、磨合彼此因为时间而产生的不同点。这样之后的结果是我们大大地降低了搜寻和匹配的成本,使其能有更多的几率匹配成功,从而从根本上缓解这种社会现象。
三、网络金融信息挖掘
我们也可以将这个理论应用于对于网络金融信息挖掘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到网络上去搜索要用的信息。但,其结果往往是有用的未挖掘到,而无用的却得到不少。其原因也是过多的信息和对信息的辨别不足而导致的信息搜寻与匹配成本。但,其后果可能是极其严重的。例如,在股票市场上,信息得到的先后与信息的真实程度可能就决定了你投资的成败。所以我们就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或优化。
首先,我们应该增加信息的获取量。因为你获取的信息越多,那么你就越可能遇到你所需要的信息,那么这就增加了你得到的信息与有用信息的配对可能性。剩下的工作就信息的配对:对信息的核准。这是最艰难也最为关键的步骤了。在这一步中我们首先应该对已掌握的信息进行充分地分析,克服所谓的摩擦,以发现信息之间的某些切合点。比如,在股市中我们可以首先分析投资公司的经营情况和业务背景等等。这样我们可以首先淘汰掉一大部分的无用信息信息。其次,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思维来综合分析和总结信息面。这一步的有效实施将有助于我们进行下一步的选择。
在最后的选择步骤中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一个理念:有些事你只能选择做错最少的。因为即使在最后的时刻,你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选择,而且在某些方面貌似都很吻合。就像你一下子摔碎了很多的碗,有可能有些碎片和同一个碗都有一点吻合,但这时你可能无法判别哪一块才是最为吻合的,但你总可以找到“使你犯错最少的那一块”。
四、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生活中的某些方面问题都可以运用搜寻与匹配原理来进行解释与优化而以上仅仅是社会上的一两个例子。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其中的摩擦问题。但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对于搜寻与匹配这两个重要的环节的因地制宜地优化,并记住我们有时只能选择做“相对犯错最少”的事。搜寻与匹配理论是一种思维方法更是一种处世哲学,这点需要我们慢慢体会。
参考文献
[1] 刘明彦,白佳.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搜寻与匹配理论.银行家,2010(11).
[2] 丁慧,黄海龙.搜寻与匹配理论:对摩擦性市场的研究.2010年诺贝尔.
[3] 经济学奖获奖理论述评.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11).
作者简介:戴翔(1991-),男,汉族,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研究方向:统计学。
(责任编辑:唐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