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及其保护开发*

2012-07-09 10:32:42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文脉太原

崔 瑾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 030006)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时空叠加的产物,它在经历了历史去粗取精、优胜劣汰的选择后,被赋予了独具特色的形态与精神.而这些被传承被延续的特色文化,最终凝聚成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它是城市作为生命载体的体现;也是城市彰显个性、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

太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两千五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城市历史文化.它是太原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内在标识,也是驱动太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此,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市的城市文脉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城市文脉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后,从物化的城市形态及非物质的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对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内涵进行了探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太原在建设现代城市的进程中,应该如何保护与发展该城市文脉的对策,旨在为太原更好的塑造历史文化名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城市文脉的内涵与价值

1.1 城市文脉的内涵

城市文脉即城市文化脉络,它是一座城市在诞生和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地域的、特有的、景观氛围和环境;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也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

作为客观存在,城市文脉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它即包括了具象的,具有明显城市意象特征的城市形态.例如,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园林、街道、广场等;又包含了与城市形态最直接关联的演变规律、历史事件、社会机构、社会制度、哲学思想、伦理观念、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礼仪风俗和地域文化等.这些体现在物质与非物质方面的内容,都是城市文脉作为有机整体不可割裂和偏废的组成部分,物化的城市形态是城市文脉的外观表征,非物质性的传统文化则是城市文脉的内核,也是城市形态形成的根源[1].

1.2 城市文脉的价值

城市文脉不仅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集合,它的存在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现出了特有的价值.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城市文脉保存了城市的记忆.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仅次于语言的人类第二大创造.在连续延绵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形成其独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经历了时间的洗涤,历史的更迭后,这些文化所属的时代虽已不复存在,但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留下痕迹,并以多元的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态记录了城市的发展,成为了不可复制的城市记忆,并最终成为了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本;其次,城市文脉增强了城市凝聚力.城市文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座城市的生活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对于市民来讲,城市文脉就是他们所熟悉的建筑、街区以及生活方式等所构成的历史氛围和居住环境,这些不仅是该区域中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也是联系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纽带.人们正是通过他们所熟悉的历史氛围、居住环境去了解城市,熟悉城市,融入城市并最终形成了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则形成并增强了城市凝聚力;最后,城市文脉构成了城市的发展内核.文化脉络是城市的灵魂,它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延续,以城市的建筑、城市的格局、城市的民俗风情、艺术形式、价值观念等物质和非物质的表现形态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内核.城市正是由于这一独有的内核,使其个性鲜明,具有特殊的魅力和吸引力,从而具备了竞争力和发展力.

2 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内涵

太原位居黄土高原之上,是中原重要的北门户,这座古老的城市曾因其特殊的区域位置,在中国历史上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它曾是尧舜的宏基之地、成王的剪桐之地,也是刘恒的龙潜之地、北朝的兴业之地、唐王的开基之地、十六国的始终之地和五代的枢机之地,曾是民族融合的中心和文化交汇的枢纽,也是宋元的北方门户和明清的晋商之都[2].历史上的辉煌虽已化作云烟,但历史却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它们以物质与非物质的形态记录讲述了城市的历史,同时也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城市文脉.太原的城市文脉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有形的物质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实体建筑中,反映在了延续的城市格局以及形式多样的传统建筑上;另一方面是无形的非物质性的传统文化,主要有宗教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正是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交叉融合构成了太原城市文脉的丰富内涵.

2.1 实体建筑

2.1.1 延续的城市格局

太原旧城始建于宋代,于明代扩建至现在的规模,占地9.32平方公里,共设8座城门,东为宜春,迎晖门;西为振武、阜城门;南为迎泽、承恩门;北为镇远、拱极门,并以极具特色的“丁”字型道路与各街坊相连,形成了“井”字型道路网络格局.当前的太原城市格局,正是在对这种道路骨架进行了保护和沿续的基础上,形成现在的道路系统.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市除了交通网络进行了延续外,原有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宗教历史文化区等城市格局都得到了延续.就政治中心而言,府西街以北的城北地段曾是王府、衙门等所在地,现在作为了山西省政府所在地;就商业区而言,以钟楼街、柳巷作为商业中心由来已有.近代鸦片战争后,此地段已成为生意人的汇集地,到1913年前后,大钟寺被开辟为了“大中市”,开化寺被设为了“共和市场”,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解放前,以钟楼街、柳巷为主的商业区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且这一商业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同时,宗教文化区的格局延续也很清晰.分布在旧城东南部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道教、佛教、天主教等宗教建筑物(如位于广场西北隅的纯阳宫、地处解放路北段的天主教堂等建筑物),时至今日,它们仍在发挥着满足当地民众进行宗教信仰的重要的功能[3].无论是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宗教文化区域等在新的城市格局中,都有对旧有城市格局进行了延续,保留了旧城的城市骨架,使城市文脉在城市格局的延续中得到传承(见图1).

图1 太原市旧城用地现状

2.1.2 形式多样的传统建筑

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市在延续了旧城格局之外,还留存着一批保存完好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表现多元文化的传统建筑.它们分别为民居建筑、行政文化建筑、金融建筑和宗教建筑等.民居建筑主要包括了校场巷民居、坝陵桥民居等33处民居建筑,其主要为结构紧凑的四合院.行政文化建筑主要包括了皇庙唱经楼、督军府旧址、国师旧址、日本军部大楼、山西大学堂等.金融建筑主要是鼓楼街银行洋楼.除此之外,还有建筑风格迥异的宗教建筑,如崇善寺、纯阳宫、清真寺、普光寺等.这些独具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宗教特色的建筑群,不仅勾勒出了太原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以直观的物质形态展现出了独特的汉民族黄土高原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延续了太原城市文化的脉络,丰富了城市历史文化的内涵.

太原的城市文脉除了以实体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外,还包括了以非物质形式展现的传统文化,具体可分为社会风尚、宗教信仰、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等,它们也是太原城市文脉重要的组成部分.

2.2 非物质的传统文化

太原地处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错与过渡地带.历史上,汉胡融合的人文环境,使得太原的传统文化,呈现出了兼容并蓄的特点.一方面,太原久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城市文化中留有儒家文化的烙印;另一方面,又因为地处边塞和民族冲突和融合的要冲,频繁的战事,强化了太原人尚武的精神,也使太原的城市文化融入了粗犷豪放,尚武侠义的特点.明清时期,随着晋商崛起和壮大,晋商不仅把太原作为了其商业活动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把诚信卓越的人文追求和精神品格汇入到了城市文化中,成为了太原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了近代,义和团运动,辛亥太原起义,中国共产党太原早期活动,抗日时期牺盟会斗争等又进一步丰富了太原城市文化的内涵,使其具有红色的革命文化.

除此之外,多元的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及民俗文化也是太原城市文脉中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宗教文化方面.太原是多种宗教的汇合之地.儒、佛、道、伊斯兰教等宗教自古在太原就盛行,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基督教、天主教在太原也得到了传播;

(2)民间艺术方面.以太原为中心地带的晋剧,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道白清晰亲切,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的风格,其影响涉及冀、陕、内蒙等省份;太原剪纸构思奇特、充满晋阳民间乡土气息,表现了太原人对外来生活寄托的美好希望;太原的锣鼓节奏强烈明快,场面粗犷壮阔,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质朴豪放的气质;太原秧歌,既有本地鲜明的特色,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

(3)民俗文化方面.尤以饮食文化中的面食文化和醋文化最具代表性.太原面食品种丰富,有280多种,不仅历史悠久,且制作方法独特.同时,太原自古就有制作醋和食用醋的饮食风俗.早在2480多年前,太原的制醋作坊就遍及城乡,太原老陈醋更是醋中的珍品.醋与面食不仅是太原人在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同时,也形成了喜面喜醋的饮食文化.除此之外,还有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深厚的文化意蕴民间社火,它们也是太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从多方面展示的非物质传统文化,不仅传承延续了城市的脉络,同时也丰富了城市文化的内涵.

3 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城市文脉内涵丰富,既具有实体建筑,也有内容多样的非物质性传统文化,它们都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也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更是将太原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因此,如何保护传承城市文脉在太原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开发.

3.1 树立整体保护意识

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动态过程,需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渐丰厚和雕琢,历史越久远,文化遗产就越丰厚.一方面,城市作为一种物化的载体,以建筑实体等具有具象性的实物真实地记录着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其独有的文化传统和城市精神.一个是“形”一个“神”,形神交融,构成了城市的内核——城市文脉.

因此,在保护城市文脉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树立整体保护的意识,不仅要对物质文化遗产采用合理的保护利用,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和价值,同时也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它是一座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灵魂.

太原在历史上,在与南北民族友好相处,同东西方客商交往的过程中,吸纳兼容了其他民族、其他地域文化的合理内涵,使其非物质性的传统文化变的丰富多彩,表现在了多元的宗教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因此,我们在保护太原城市文脉的过程中,要树立整体保护意识,尤其要深刻的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性的传统文化的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在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环境的保护中也应树立整体保护意识.为了延续城市文脉并保护其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对其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环境的整体保护.可适当的拆除和迁移与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按照传统空间肌理对文物、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历史保护区的环境进行梳理和整治.

3.2 合理利用,适度开发

合理利用,适度开发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延伸和补充,也是实现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开发并举的最理想的结合点.选择及确定合理的利用开发的方法,应当认真研究历史文脉,对于那些尚有直接使用价值的古建筑和建构物,可继续延续原功能,例如,宗教建筑.对于那些原来使用功能已有部分或者完全不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在不改变其外观形态和传统风貌的原则基础上,可根据使用需要,改善和完善相关设施,为其找到新的合适的用途,使其在体现历史文化内涵,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又能包含现代文明,为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一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除了有形的、实体的内容可合理开发与保护外,非物质传统文化也可以合理利用,适度开发.例如,可将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传统文化通过对其进行整理、提炼、加工、创造等形成精品,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进行市场化地运作,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延伸和补充.

4 结语

现代化城市不仅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和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环境,更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继承和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正是城市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坐拥丰厚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要积极地对历史文化名城太原的城市文脉进行梳理、保护,在不破坏城市文化脉络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合理的进行开发利用,从而使城市文脉得到延伸和补充,同时,也可大大提升太原的城市竞争力,取得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 张德一,贾莉莉.太原史话[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28.

[2] 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226-248.

[3] 安捷,杨淮,张玉玲.太原市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430-457.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文脉太原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4:24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古今农业(2022年1期)2022-05-05 06:58:30
太原清廉地图
支部建设(2021年18期)2021-08-20 10:10:30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 05:37:58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现代装饰(2020年10期)2020-10-28 07:30:06
除夜太原寒甚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河北画报(2018年5期)2018-08-20 02:53:00
鼎鼎大名“大名府”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邢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