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 创新驱动 跨越发展我们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征程

2012-07-07 11:37
中国科技产业 2012年11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发展

◎ 本刊记者 华 锐

过去十年,中国在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新实践中取得了骄人成绩。

这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实现了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这十年,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落实科技规划纲要。

这十年,科学技术百花齐放、成果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中国科技界将继续努力,攻占科技制高点,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这十年,“中国龙”号经济列车走过了增长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黄金十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业以1.995万亿美元的产值,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占到19.8%,超过美国的19.4%,首次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这十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特别是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依然保持了11%的增速,经济寒潮中腾飞的“中国龙”为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十年,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深入发展,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达到8.8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4.9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放缓,彩电、手机、计算机等主要电子产品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48.8%、70.6%和90.6%,均名列世界第一……

放眼未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奋勇前进,书写新的辉煌!

产业协调发展 奠定兴邦基础

完备的产业体系是一个经济大国的重要特征。十年来,中国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强中国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如今,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中国正积极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迸发活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本质上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各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发展。

十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汽车产业政策、钢铁产业政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政策规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压缩落后产能,完善行业准入条件。

如今,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倒逼机制”,促使中国改变工业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要实现产业兴邦,仅靠进口设备拉动产业规模扩张是难以持续的。传统产业升级离不开技术改造,而技术改造不仅拉动了投资增长,推动了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而且提高了企业发展水平,促进了行业内涵式发展。

当前,中国成套设备、重大装备、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步伐加快,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自)控化率超过50%,网络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快速普及,显著提升了工业的高效、清洁、安全生产水平。

产业协调发展的一个标志,就是提高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工信部积极引导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2011年前10家钢铁、汽车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上升到49.2%和87%。

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加速跑。“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的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城管、智慧医疗等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呈喷薄之势,成为智慧城市的先锋产业。

通过重点突破关键智能技术、核心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开发智能基础制造装备和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加快推进信息化综合集成和协同应用,使高端装备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2009年中国首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和产业基地在北京诞生。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基础,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明显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开始投放市场。2009年10月1日,国庆彩车中出现了9辆福田欧V新能源客车,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次在国庆游行中有了新能源汽车的身影。目前,在北京、广州、昆明、济南等地已经有数千辆欧V新能源客车投入实际公交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0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约占GDP的5%,8年来连续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10年中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接近20%……

生产性服务业方兴未艾。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面向工业生产的服务业,尤其是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方兴未艾,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引导力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中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竞争优势已初步显现。2000年至2011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660亿美元增长到4191亿美元,年均增长18.3%。其中,信息技术服务、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2011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分别实现收入1864亿元和2028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42.7%、42.2%。

2011年4月,“北京汽车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这是中国首个汽车物联网产业联盟,集聚了汽车、通信、物流等企业和机构。汽车行驶过程是否超速,有没有无故卸货,是不是绕路了,发动机运转是否正常……都可以通过车联网上传。专家表示,这标志着中国汽车企业开始从单纯的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

科技自主创新 制造转向创造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中国空间技术能力位居世界顶尖水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世界提供免费服务——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载人深潜突破7000米——中国已经具备在全球99.8%的海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的能力;首个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南海投入使用——中国成为少数几个具备深海油气勘探开发能力的国家之一。

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002年1.56万件增至2011年17.2万件,位居世界第3位;国际论文数量已连续3年稳居世界第2位;论文质量不断提高,被引用总次数从2002年世界第19位跃居2011年第7位——中国科技整体实力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领域初具领跑世界的能力。

这一切,意味着中国已经从制造业大国,向创造产品、引领国际科技发展潮流转变。

在电子信息、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中国部署实施了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填补了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核电超大锻件、“申威1600”高性能中央处理器(CPU)产品、快速成像测井技术装备等重要技术和装备空白,突破了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期演进技术(TD-LTE)宽带多媒体、12英寸65~40纳米集成电路成套工艺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工艺,研发了抗癌药物埃克替尼、第四代艾滋病病毒诊断试剂、水污染监测治理装备、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等一批重要产品,推动信息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新材料和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在农业科技领域,深入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生物种业、农机装备、食品加工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为粮食“八连增”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正在探索建立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推动公益性推广、社会化创业、多元化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国近90%的县市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特派员数量已达17万人,辐射带动5700万农民增收致富。设施农业积极发展,2011年设施农业产值达到7600亿元,以不到3%的耕地获得了全国20%以上的农业效益。

在医疗和环保领域,国家科技计划把环境、人口健康、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公共安全等作为重点支持领域。成功研制出抗早老性痴呆新药希普林、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一批重要的药物和疫苗。全国17个省85个县市累计推广300余项适用医疗技术,受益患者近50万人。多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治理技术突破并推广,大幅提升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得到加强,实验区总数达116个,覆盖全国1亿人口和8.5%的国土面积,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示范平台。

科技也让文化焕发出新活力——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各类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提升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等文化行业的发展活力。如今,科技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深化科技体改 提升创新活力

2012年7月6日至7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京举行,吹响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的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未来总是属于年轻人。中国石化青工委正在联合有关部门加快实施人才强企工程,以增强“八种本领”为重点,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促进各领域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青年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助推中国石化决胜全面可持续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

其实,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化,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迅速成长,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科技创新力量逐渐壮大。据相关统计,全国技术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提高,2011年达4764亿元,是2002年的5.4倍。

在法律、政策层面上,中国修订实施新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建立完善专利制度,发布实施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显著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60条配套政策和78项实施细则制定并实施,地方出台了570多个地方性政策文件,激励支持自主创新。

在金融政策上,中国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支行、科技担保公司、科技融资租赁公司、科技金融集团公司等一批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机构蓬勃发展,通过创业板、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等多种措施,帮扶中小科技型企业破解融资困难。创业板上市企业中85%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从2007年的11亿元增至2011年的43亿元。国家制定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2009年至2011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1393亿元,纳税增加13400亿元,接近税收优惠的10倍。

通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稳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积极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目前,中国研发投入超过70%来自企业,研发人员超过70%活跃在企业,发明专利超过70%归企业所有。培育356家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各省(区、市)创新型试点企业达6000多家,成为地方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力量。组织42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试点建设项目,认定23个国家级平台,根据服务绩效给予奖励补助,推动地方构建了一批服务特色优势产业的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组建95家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中2000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链开展联合创新,推动各省(区、市)构建数百家区域性联盟。

国家高新区数量从2002年的53家增至2011年的88家,营业总收入保持了年均45%的增长速度,企业研发投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万元GDP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11年的88家国家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总收入13.16万亿元,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2.4%。全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2011年达到8.79万亿元。许多高新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如今,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稳步提高。转制院所改革深入开展,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顺利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科技服务和产出能力明显提高。高等院校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科研经费中来自企业委托的部分已超过50%,一些大学科技园及周边已形成逾百亿元产值的新兴产业集群。军民融合的国防创新体系进展显著,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研发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军民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达14家。中国的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1年,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全社会年度研发投入超过千亿元,科技投入过亿的县(市、区)有82个,过千万元的县(市、区)达1287个,占全国县(市、区)数量的45%。新型研发组织发展迅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华南新药创制中心、深圳光启研究院和华大基因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实施人才战略 抢占创新高地

2012年4月28日,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中心首席科学家、“千人计划”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引进的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教授说:“我们将全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胡伟武是龙芯处理器的主要设计人员,是“土生土长”的科学家。他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向着多核处理器设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努力着。

已年过五旬的孙茜,是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省科技特派员。多年来,这位“蔬菜财神”的脚步遍及河北省主要蔬菜生产大县。在她的指导下,示范农户户均节省农药成本300元,户均增加收入2500元。现在,全国近90%的县市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特派员数量已达17万人,辐射带动5700万农民增收致富。

中国的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从2002年的年103万人增至2011年的年280万人,年均增长12%,居世界第1位。这支队伍,不仅有量的优势,也有质的保障;这支队伍,结构合理、梯队衔接紧密、优良品质代代相传。

人才是国家发展最可靠的战略资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纵观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人才工作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进行谋划部署,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重大建设工程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实现了人才数量增长、能力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数量、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

用好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能否用好人才,关键在体制机制。2003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无不以改革的精神、发展的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创新创业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央陆续出台了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着广大人才为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中国发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规划,完成科技人才工作的整体部署。依托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新区等创新创业平台,深入实施“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杰出青年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推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积极延揽和培育高素质人才。教育部、中国工程院等共同开展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自然科学基金会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完善创新人才稳定支持机制。各地积极实施科技人才专项行动和工程,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在学风道德建设上,全国广泛开展科技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科技评价和奖励体系更加完善,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得到有效激发。

在政策法规上,科技计划过程管理的责任主体更明确,强化承担单位法人责任,采取网络视频评审、凝练备选项目等重点措施,进一步提高科技计划项目公开公正透明的水平。

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活动中,不断加强科普工作的力度,自主创新深入人心。颁布实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连续12年举办科技活动周,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民的比例从2006年的1.6%增至2011年的3.3%。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