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义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315100)
当今社会,信息作为一种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任何重大的改革事项都离不开信息的有效支持,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医学信息的支持。因此构建区域性医学信息服务保障体系为地方政府、相关单位和个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构建层次分明、结构科学、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高效率区域医学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可以实现对数量庞大、分散、孤立的医学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重组,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科学研究、开发、创新有价值的医学情报和知识,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服务方式快速、准确地推送给目标用户,使用户在科研、教学、医疗保健等活动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信息资源的有力支持[1],从而促进区域医学发展与健康服务水平提升。
医学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在国内外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其中最成功的典范当数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的医学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由其牵头组建的全美医学图书馆网(NN/LM)。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建立医学图书馆援助方案,为NLM的文献资源建设和NN/LM的组建与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上的法律保证,建成了面向全球免费开放使用的PubMed,并为用户提供文献传递、参考咨询、保健信息服务、信息处方、外展服务等多元化的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还有英国国家医学电子图书馆(NeLH)和Cochrane协作网等著名的医学信息服务体系。我国于20世纪末基本形成了以CALIS医学中心、NSTL医学中心和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为主的高校、科研、军队三大系统的国家级医学信息保障体系。但据有关调查表明,当今即使在美国网络服务水平已经相当高的情况下,用户利用的文献信息95%以上还是从本地获得,这说明即使在网络化时代,用户的大部分信息需求仍然在本地区内解决[2]。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尝试构建区域性医学信息服务保障体系,但至今还未见非常成功的案例,如2005年山西省医学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平台项目,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各种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完善;2008年湖南省医学信息研究所建成了湖南省医学科技文献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同年,河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建成了河南省医学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但是这两个平台并没有体现出共享合作的精神,而且要向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使其可持续发展性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虽然目前我国有三个国家级医学信息服务保障系统,但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宣传力度不够、跨地区服务不便等诸多原因,很多医学信息用户单位并没有加入到其中,因此许多地方用户并没有真正享受到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同时由于医学信息服务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专业性与特色,一般综合性的区域信息服务保障系统为医学信息用户提供的服务还仅局限于一般的文献检索、下载与传递等简单的服务层面,无法满足网络环境下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而具有地缘优势的区域性医学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则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医学信息用户的专业需求。
生物医学信息资源是由人类在长期生物医药卫生活动领域中经过开发与有效组织的信息的集合,已经成为医学科研必备的支撑条件之一。由于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健康,相比其他学科而言,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未知和风险。医学学科的这种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对医学信息资源的依赖性更高。只有在掌握了全面的、系统的、可靠的、前沿的生物医学信息基础之上,经过综合分析、提炼和总结,才可能实现知识的创新和智慧的产生。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决定了其随着用户的增多而不断体现其价值。目前,我国大部分区域性医学图书情报机构由于行政隶属、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不同,在医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以及自我满足的现象。如大多数医学图书馆都重复购置了中文医学数据库,而高质量的权威性外文医学数据库则鲜见收藏。这样就造成了一方面资源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信息资源匮乏的现象。在生物医学信息资源数量呈指数级增长的今天,区域性医学图书情报机构之间的封闭、分散,致使区域内医学信息资源无法实现无障碍流通和高度共享,将会造成一个可怕的后果,即医学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资源之间的距离不是缩小反而是进一步扩大了[3]。因此区域内各图书情报机构走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之路,是缓解经费紧张、优化信息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社会呼唤医学图书情报机构向社会开放。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医药卫生工作人员都非常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迫切希望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新医药知识、学科前沿动态、最新治疗技术、研究热点等方面信息,他们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往纵深方向发展之势,本单位的文献资源已经无法有效地满足这一需求。此外,人民大众的健康保健意识和法律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他们非常渴望获得诸如卫生保健知识、常见病预防方法、突发疾病的应急自救知识、医疗纠纷处理程序等方面信息。因此,社会各界对医学图书情报机构向社会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是医学图书情报机构的使命所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医学图书情报机构是医学文献资源中心和医学信息化中心,理应充分发挥其信息职能,服务于社会医药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区域性医药高等院校图书馆。同时,通过向社会开放,可以使医学图书情报机构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能让医学馆员多接触新鲜事物,了解不同读者的需求,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为更多的用户服务过程中,增强其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4]。另外,医学图书情报机构在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与信息产品、项目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用户培训等工作中,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或欠缺之处,及时改进完善,开发出潜在能力,进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创新服务技术与手段、转变服务理念、改变运行机制,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区域性保障体系的建设应采取行政与合作双驱动型模式,按照“横向联合,纵向发展”的指导思想进行建设。政府必须发挥行政主导作用,运用法律和政策手段,在维护全体成员利益的前提下,通过行政命令强制各参与单位执行,规范各成员单位的建设行为,科学有序地推进保障体系朝着预定目标前进,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率;而利益驱动能产生最有效、最根本的动力,从而能充分调动各参与单位相互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促使各成员单位参与保障体系共建共享的原动力[5]。选取区域内具有一定规模、实力较强的医学图书情报机构和公共图书情报机构作为首批成员馆单位,根据一定的协议,打破各单位行政隶属关系,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把区域内医学图书馆、大型医院图书馆、医学信息研究所、公共图书情报机构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高度融合的区域医学信息共享联盟体,并选取一个实力强大的机构作为中心集结点,形成网状辐射之势,对下逐步发展新成员,横向联系其他区域级信息系统,对上可与国家级医学信息中心系统对接,待保障体系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还可以建立高校信息分中心、公共图书情报机构分中心、医院图书馆分中心、医药企业信息分中心,从而建成一个可以共享多级系统资源的高效、实用、开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鉴于区域性保障体系的特点,可以采取“集中管理、分散操作、考核评估”的管理模式。集中管理就是成立一个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制定保障体系的整体规划、长中短各期发展目标、建设方针、建设方案、实施步骤、经费分配原则以及研究其他重大事项。同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家顾问理事会、联席会三个机构,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共同执行保障体系的具体建设工作,组织建设项目的招标、评审、检查验收以及日常性的管理工作。专家顾问理事会负责制定区域医学信息资源与服务体系的战略规划,为成员单位的资源建设与服务提供技术指导与支持,参与建设项目的评审验收以及评估成员单位的服务质量等工作。联席会成员主要由各成员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其目的是通过建立一种定期交流机制,促进各成员单位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共同商讨文献资源的建设与服务策略的优化,形成统一的资源建设整合标准与规范的服务细则。
分散操作就是在制定好相关的标准与规范后,把实际操作运行权下放到各成员单位,使其根据项目建设要求和任务进度安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文献资源建设、资源整合、网络系统建设、设备采购、服务开展等工作。给各成员单位以最大的自由,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在各层面各领域扮演主要角色,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形成特色。
考核评估就是利用事先制定好的一系列健全的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和评估机制对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首先,由各成员单位定期向领导小组提交工作量统计报表和业绩汇报,再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通过对资料分析、实地考察和走访用户等形式对各参与单位的项目建设工作和服务开展情况进行打分,得出检查、考核、验收结果,并撰写报告提交至领导小组。同时配套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奖优罚劣,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
3.3.1 建立区域性联合医学信息中心门户
区域性联合医学信息中心门户是区域内医学信息资源采集加工中心、医学信息检索与下载中心、医学信息资源存储中心、医学信息服务中心、医学智力资源聚集中心、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要想展现中心门户的这些功能,必须借助建立服务主导型的门户网站来有效集成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各种资源、工具、服务和人力于一体,做到各种要素之间的无缝连接,通过一个简单的界面向用户提供集成化的、智能化的、个性化的、一站式的信息服务。门户网站作为保障体系的窗口,有效揭示了保障体系的各项功能,反映了保障体系的综合服务水平,因此,构建时按照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要求,在力保界面的简洁、易用、实用、互动、便于管理等特点的基础上,提供诸如用户身份统一认证、异构资源统一检索、联合目录系统、参考咨询、资源导航、文献传递、动态信息发布、个性化服务、重点学科门户、科研专题信息服务等基本功能项,并对各基本功能项进一步分解细化为若干子功能项,并注重各功能项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动态链接,多开辟一些高附加值的服务,例如增加决策支持系统功能,提供对数据库中的各类信息采用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文本挖掘技术进行在线分析评价,并提供与“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的接口,进行频度统计、发展趋势预测、实时监控,以起到辅助、支持决策的目的[6];个性化信息推送与定制服务;国外高质量医学期刊投稿指南;医学专业用户论坛等。
3.3.2 加强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力度和服务手段的创新
丰富优质的医学信息资源是保障体系开展服务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先进的信息服务方式是使医学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医学信息资源建设要在内容、类型、结构、语种、质量等方面进行权衡利弊的基础上,按照“加快馆藏纸质资源数字化、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合理引进商业资源、注重共享联盟资源、主动开发网络资源、积极自建特色资源”的思路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加大不同类型资源的整合力度,构建起面向不同单位、团体、个人和项目的科学、高效、实用的医学信息资源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要在优化传统服务手段的基础上,重点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信息服务方式,做到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深度剖析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习惯、心理、兴趣等特点,针对用户的信息获取日益呈现出的本地化、桌面化、差异化、多元化、知识化等发展趋势,积极利用各种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与设备,开展诸如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数字参考咨询、文献传递协作与馆际互借、学科信息门户、科研专题信息、智能检索等多样化、特色化、人性化的服务方式,促进信息资源的传播、利用与增值。
3.3.3 加强医学信息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从某种意义说,资源与服务是保障体系的双翼,信息服务人员则是中核。新时期的医学信息服务工作对医学信息服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即获取、加工、处理与传播医学信息的能力;医学情报战略分析能力;医学知识服务能力。为此,保障体系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学信息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同时也是构建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医学信息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转变思想,增强创新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改变以往的阵地式、等待式与被动式的服务方式,急用户之所急,想用户之所想,积极主动提供各种服务,注重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创新技能的锻炼。(2)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医学信息服务人员要具备医学相关知识、图书情报知识、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信息检索技术以及扎实的外语知识等多方面知识组成的复合知识体系,做一个知识渊博者,并在实践中加以整合运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承担起诸如医学信息资源管理者、医学信息咨询员、医学学科信息导航员、卫生决策信息支持者、医学知识服务工作者等多种角色。(3)健全的人才培养制度与奖励机制。随着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新诊疗技术、新实验方法、新病种、新药品等层出不穷,带来了信息的瞬息万变,为使医学信息服务人员能够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必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来提高其素质,如可以采取业务培训、在职进修和脱岗学习等形式。同时通过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的医学信息专业人才从事医学信息服务工作。
3.3.4 建立服务质量评估监测体系
优质的服务是保障体系的立足之本、生存之道与发展动力,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实用的服务质量评估监测体系来对保障体系开展的各项服务进行验证、评价和监测,能够获取用户反馈信息,掌握服务的质量与效果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改善服务工作流程,提供更好的服务产品。目前,已有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保障体系的服务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进行了研究,如美国学者伯固特和麦克卢尔等人为测定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质量,提出了网络组件模型,制定了网络组件和网络评价准则,以求建立比较实用的质量评价模型[7]。我国的陈燕从宏观层面的服务效益和微观层面的可用性来度量服务质量,通过服务全过程的动态角度和投入与产出的静态角度来考察服务效果,以达到精确评估服务的目的[8]。王莉等从服务基础设施、资源建设、服务过程、服务效果、服务统计、成本测度和服务开放程度等七个方面考虑,提出了三级服务质量评估指标体系[9]。此外,还有大量论文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对策与建议方面内容进行了论述。笔者结合与医学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服务质量紧密关联的信息资源、服务方式、用户和服务人员四个方面对服务质量评估监测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期探索出一系列适用的服务质量评估监测项目与具体指标。具体评估监测项目与指标见表1。
表1 医学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服务质量评估监测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区域性医学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研究尚处于低水平状态,建设力量较薄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科研人员足够重视、相关参与主体单位积极配合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逐步完善信息政策与法规,构筑起良好的信息基础环境,通过对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人力、信息技术与设备等构成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协同发展,实现各组成要素的高度融合,才能创建成高效、科学、实用的保障系统,最终实现向广义的健康知识服务保障系统转变的目标。
[1]唐纪元.对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的思考[J].医学信息,2009,22(11):2337 -2338.
[2]李家清,刘 军.区域信息资源共享障碍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3):37 -40.
[3]王振国.基于信息构建(IA)的中医药古文献保障系统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7):5 -8.
[4]叶华青.地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策略研究——以TZ学院图书馆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1 -3.
[5]汪保君.论区域创新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平台建设[J].图书馆,2008,(2):69 -72.
[6]代 涛,钱 庆,胡铁军,等.“一站式”医学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1):1 -8,19.
[7][9]王 莉,苏金燕.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评估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S1):136-138.
[8]陈 燕.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评估的建模与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