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标准化实践 深化标准化教育

2012-06-27 08:12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庞美蓉郭恒胡玉华
大众标准化 2012年3期
关键词:标准化标准人才

□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 庞美蓉 郭恒 胡玉华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进程中,标准化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沿袭已久的传统标准化工作和标准化教育体制已经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水平。随着全球经济市场化、节能减排的压力、技术贸易壁垒层出不穷等形势的发展,日益暴露出我国在标准化工作和标准化教育方面的一些弊端,标准化教育基础薄弱、人才结构失调、应对技术贸易措施的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标准化工作和标准化教育,加快和国际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教育的接轨进程和速度。

标准化教育和标准化工作现状

1.标准化教育基础薄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了解标准化,在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方式运用标准化知识,因而标准化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我国的标准化教育基础薄弱,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足,标准化学科发展基础较弱,中国计量学院是全国唯一设置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学科的一所高校,在教学条件、师资培训和配备等方面赶不上发展的速度;教育结构不完善和培养目标不明确,长期缺乏标准的意识,导致我国标准化教育无法形成系统的层次结构,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我国高校标准化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案例教学无法落到实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存在严重不足,教材内容缺乏稳定性和前瞻性,还没形成完整的标准化教材体系;标准化教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我国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由政府主导,忽视了社会对标准化教育质量评价的要求。

2.人才年龄断层和专业断层带来的问题和需求

我国的标准化专业人员总人数达到11600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42558人,占36.7%;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17535人,占15%。就队伍年龄和专业结构而言,年龄断层和专业断层现象非常突出。如何建立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标准化人才管理制度,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确立科学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3.在标准化基础研究、标准制修订等过程中产生的需求

标准化基础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技术支撑作用,但是,我国在基础性、通用性和公益性等领域,基础标准化的研究工作开展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标准化理论与政策研究、标准体系建设、标准研制、应用推广和标准化服务等方面需要不断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应贴近实际并满足行业转型升级需求,重点关注重要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标准的制定,加快国际标准转化力度,提高采标率和采标程度。努力使标准化工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发展的闭环。

4.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在社会公共管理、节能减排、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平台建设等方面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转型升级时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共安全事件日渐上升,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已成为热点,然而,我国现有的公共安全标准不仅数量少,而且覆盖范围窄。必须围绕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基础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急需的社会公共管理领域的标准,抓好相关标准的宣贯实施以及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非常明显。标准化作为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模式,在应对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巨大作用。因此,应开展节能减排标准化研究,为国家节能减排标准化政策研究与规划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发挥标准化对节能减排的引领作用。

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出于贸易保护、人身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的目的,出台了各种标准法规和认证制度,如美国的UL认证、欧盟的REACH法规和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等,都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准入标准。当前,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相关组织规划、项目扶持、协同配合等工作还不够科学与合理,企业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危机意识薄弱,综合应对能力和效率有待提高;技术创新与信息服务机制不够完善,优势产业的技术标准和标准体系建设及其推广比较缓慢,无法有效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

标准化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

标准化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需要标准化工作者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当前经济发展处在结构调整阶段,对标准化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个优秀的标准化工作者应以服务社会实践为目的,能把标准与标准化的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在标准化活动中具备较强的感知需求和创新意识。

1.以服务社会实践为目的

标准化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领域和学科,标准化工作者应该围绕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利用标准化这一工具有效服务社会,特别是在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经济贸易措施以及公共安全管理等领域大力开展标准化社会实践活动。

2.具备将标准与标准化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标准化工作者不仅要有先进的标准与标准化理论支撑,同时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尤其是当今,有人把标准称为国际贸易的基本要素,国际贸易的商品质量通过标准来体现。因此,标准化工作实际上就是调查研究的实践过程,标准化工作者需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解决问题和提升标准化工作的水平。

3.具备感知需求和创新意识

需求创新理论认为内生需求因素能够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需求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产品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其中兴趣型需求是产生技术创新的主要源动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标准化工作者应该培养强烈的对标准化工作的兴趣,不断地推动标准化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标准化教育导向和具体举措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高新技术发展使标准化工作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外部条件的变化对标准化人才结构层次、培养方式和教育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标准化教育和培养的不同环节与不同主体

在标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要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遵循人才供求的客观需要,有计划地培养各类标准化人才,做到各领域标准化人才协调发展。培养集技术、管理、标准化原理与方法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才群体,以适应我国全方位的标准化人才需求。

培养主体及方式:

——抓好标准化专业基础培训,对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院校教师、经济工作者等进行标准化基础培训。

——从有实际经验的标准化技术人员中选取少量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进行培训,让其成为标准化高级技术人才和骨干力量,为标准化发展奠定基础。

——在更多的高等院校中增添标准化学科,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争取培育一所具有标准化学科的国际知名度综合性大学。

除此以外,应大力加强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提高标准化意识。利用质量月和世界标准日等机会,广泛宣传标准化知识,增进公众对标准化事业的了解,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

2.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管理教育以及技术教育

标准化工作涉及技术、管理、操作等诸多方面,因此需从多维度培养标准化人才,以适应各个领域的工作。与此同时,我国高等院校也有着不同的教育类型,正好适应了标准化不同层次维度的培养需求。

首先是技术教育,这类教育可以为技术型标准化人才服务。要培养技术型标准化人才扎实、全面的理论技术基础。其次是管理教育,管理型标准化人才需要培养其决策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与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社会技能型人才,对于操作型标准化人才,着重培养其理解标准的能力与严格执行标准的意识,提高其操作的规范性、科学性。

3.标准化教育质量的保证和绩效评价

应引入标准化工作的思想,完善绩效考核标准,确保持续改善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绩效评价包括对教育服务的提供质量和接收质量两方面的评价,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体系转变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体系,从而真正提高标准化教学的有效性。

标准化活动中产学研结合案例(以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为例)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平台建设、学生实践、重大课题合作、共同建立产业政策研究基地和服务业标准化研究中心等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积累了大量合作成果和经验。其中,与中国计量学院和浙江商职院的合作被当作产学研合作的成功案例。

1.中国计量学院与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

双方主要在平台建设、产业政策研究基地、学生实习、课题合作等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

在中国计量学院建立“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进行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等不同层次标准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编撰标准化系列教材,推进标准化学科建设。

在平台建设方面,合作共建“浙江省标准信息与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质量强省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了平台的集聚共享、合作开放优势对全省标准化信息资源的引领作用,将标准信息技术输送到地方、产业、园区,推动了标准信息文献服务前移。

联合申报的“浙江省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提升标准化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贡献率提供了技术支撑。

2.浙江商职院与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合作成立现代服务业标准化研究中心

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的专业化研究资源优势和浙江商职院所面向的现代服务业高等教育资源优势相结合,进一步发挥了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双方按照“满足需求,服务经济”的要求,合作成立现代服务业标准化研究中心,有效推动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论和建议

1.着眼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立足标准化实践建立符合现代标准化教育的导向目录,建立健全我国标准化专业人才教育的管理制度

按照标准化工作中出现的新特点,重新调整标准化教育发展规划,建立符合现代标准化教育导向目录,导向目录的确立要结合社会公共管理、节能减排、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低碳经济等领域内标准化工作实践,规划符合产业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标准化教育体系。

做好与标准化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相配套的制度建设。管理制度的设计总体上涵盖整个标准化教育过程的管理,同时又能够分环节、分层次地对标准化教育过程各个要素进行具体的监控。尽快制订“中国标准化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教育机制是我国标准化教育今后工作的一个方向。

2.按照标准化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标准化教育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建立标准化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努力形成完善的标准化人才梯级结构

制定浙江省标准化人才“百、千、万”培养计划,力争在5年内,全省形成拥有百名能在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代表国家发挥作用的复合型人才,千名熟练从事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型、专业型、服务型优秀人才,万名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标准化后备人才队伍。

探索建立标准化工程师制度,加快标准化专家库建设,设立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在更多高校开设标准化专业,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定标准化工作鼓励政策,激励标准化人员主动承担或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工作,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标准化人才队伍。

3.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推进标准化教育创新,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实践与标准化教育之间的结合度,形成一个实践与教育之间良好循环发展的系统

加强标准化教育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应用、再创新循环机制,形成主体明确、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标准化教育创新格局。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校、院所与企业的人才交流,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展标准化教育创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标准化教育创新战略联盟。

4.优化标准化课程设置,加强标准化教材建设,努力形成完善的标准化教材体系

在突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下,大力推进标准化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优化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入开展教学方式改革,加强研究式、体验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的广泛、合理运用。立足标准化实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标准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实质元素,明细现实可用的教育材料。

5.加大国际标准化教育工作力度,提升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开展国际标准化教育战略研究,着手制定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教育活动总体战略,有重点、有步骤地提升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水平。

组织带动有关高校、科研和企事业单位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标准化教育活动。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与国外著名的科研院所联合,争取建立开放性的联合研究中心,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到国外标准化研究机构进行学习与工作。

6.以“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为抓手,推动我国标准化教育国际化

为广泛宣传标准化在促进国际贸易、加速科技创新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ISO自2006年底开始设立“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以鼓励全球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标准化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培养更多的标准化人才。我们要以“ISO标准化高等教育奖”为抓手,加快推进标准化教育国际化进程,借鉴先进的标准化教育培训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标准化教育培训方法,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标准化教育培训体系。

猜你喜欢
标准化标准人才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人才云
标准化简述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