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军侠(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张建华(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河南省是1988年开始国家首批立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省份之一,现有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121个。除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外,从1998年起,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开始组织实施外资项目,先后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二期、三期项目;2008年,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组织实施了适应气候变化农业开发项目,项目的实施对在我国把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纳入农业综合发展的设计和行动具有重要意义和示范作用,并为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做出积极贡献。
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2004年以来,河南省粮食产量一年一个台阶,连续五年创历史最高记录,连续三年超千亿斤,粮食产量占到全国1/10强,小麦占全国的1/4强。在50年不遇的大旱之年,2009年项目区夏粮单产达到524.7公斤,比未开发项目区高出145.7公斤。据统计,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项目区小麦单产平均超过500公斤。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项目区小麦单产平均达到524.5公斤,比未开发项目区平均高出145.5公斤。通过项目建设,不仅稳定提高了粮食增产能力,而且有效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又重点培育扶持了一批规模大、带动面广、竞争力强、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重点龙头企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截至2008年,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11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37.59亿元,地方财政投资29.67亿元,群众自筹及整合资金43.74亿元;在其中2005-2008年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共投入各类开发资金20.18亿元,建成了25.9万公顷旱涝保丰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
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7月6日,召开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开发工作会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王建国主任对河南农业综合开发总结出五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粮食生产贡献大。河南坚定不移地把粮食生产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集中资金,改造中低产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二是资金投入渠道多。河南省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机制,多渠道、多形式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各类资金150多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已经成为河南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大胆探索机制新。河南在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过程中,坚持大胆探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开发机制。四是综合开发成效好。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亮点突出,成效明显。五是工作扎实效率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影响大,气候与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适应气候变化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反映在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中。为了加强我国在农业发展中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在财政部国际司的支持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向GEF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和农业发展”项目申请,与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三期项目(IAIL3)相结合,拟在执行世行三期项目的五省及宁夏实施该项目。项目实施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黄淮海地区,项目的实施对在我国把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纳入农业综合发展的设计和行动具有重要意义和示范作用,并为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做出积极贡献。河南省作为粮食大省、农业大省和农业人口大省,对此项目持十分积极的态度。农业综合开发和GEF合作,把适应气候变化问题纳入河南省农业综合发展的设计和行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示范作用,必将提升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水平和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
GEF项目的总体目标是:(1)为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特别是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提供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应气候变化的综合试点,为其它地区项目建设提供示范;(2)推动将适应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到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长期行动中,促进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3)提高各级决策者和管理者对适应气候变化理念的认识并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公众特别是农民的参与意识,并形成自觉行动,提升项目管理和设计水平。
GEF项目在我省世行三期项目区内实施 (涉及7个市,20个县,全部位于黄河以南),其中,南阳市宛城区、商丘市梁园区为GEF项目示范县。详见表1。
宛城区GEF项目适应性措施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建设。建成小型蓄水工程2座,其中,在红泥湾镇三户寨小青河河汊上建两孔(单孔长×高2.5m×1.5m)节制闸1座;在红泥湾镇东连庄村马刘营村后大沟上建三孔(单孔长×高2.5m×1.5m)节制闸1座。开挖疏浚排水沟1.2公里,可拦蓄洪雨水和灌溉弃水4.2万立方米;农业技术措施包括高效灌溉水管理技术、土壤表面保墒增温技术、水肥耦合技术、病虫害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化学调控技术、生物技术和抗御逆境和精确农业技术;植树1.5万株,建防护林带10公顷,建沼气池60座。气候变化适应性理念及适应性措施宣传培训8人/月。
梁园区GEF项目适应性措施从2009年初开始建设,主要进行了沟渠生态防护工程的建设。采取植物护坡措施,在15公里长的沟坡上栽植簸簱柳苗木50万株,控制面积600公顷。农业技术措施包括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引进和示范推广适应气候变化的优质高效新品种、农业新技术示范;广泛宣传GEF理念,培训人员达200多人。同时又聘请农业蔬菜专家、水利专家分两次举办蔬菜种植培训班、山药种植培训班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水利技术讲座。
河南省GEF项目,通过在示范县实施有选择性的适应性措施,增强农业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其示范和推动下,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在全省的农业灌溉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得到普遍应用。GEF项目的预期效果及影响得到初步显现:
一是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
集雨工程的建成,通过拦蓄雨洪径流和灌溉弃水,发展灌排统一管理技术,杜绝无效退泄和低效排水的灌溉水管理,有效提高了降水利用率和回归水重复利用率,减少地表水流失浪费。宛城区红泥湾镇项目区,位于鸭灌口灌区骨干渠道的下游,从水库到项目区输水渠线长,水量损耗大,而区内小青河、小黄河等河汊众多,洪雨水及灌溉弃水全部流失无法利用;GEF项目通过新建三户寨小青河河汊活动坝,坝址以上汇流面积13800立方米,设计蓄水容量2.7万立方米;新建连庄村马刘营后大沟活动坝,汇流面积8150平方米,设计蓄水容量1.5万立方米;明皇村小黄河活动坝汇流面积15000平方米,经维修加固改造后,可拦蓄洪雨水2.8万立方米;充分实现了利用地表水补充地下水,提高雨洪管理的总体协调能力,在更大的流域面积上实现雨洪管理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梁园区结合实际情况,在资金不变的情况下,把集雨工程由原来的4座变更为2座(水池铺乡、孙福集乡各1座),加大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分别加宽加深了引排水沟渠,变更后项目目标和效益不受影响,预计有更好的效果。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采用移动式地面软管和地埋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灌溉效率。通过深耕、深松土地,平整土地,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等农艺节水措施,开展农艺节水技术培训,使农艺节水措施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
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宛城区引进和示范耐高温、耐旱涝、抗病虫害的优质抗逆农作物(小麦、水稻、玉米、棉花、蔬菜等)新品种55000公斤,示范面积850公顷。在红泥湾镇示范小麦-棉花套种,小麦-玉米轮作,麦-椒轮作共600公顷,在瓦店镇建土豆、瓜菜示范基地250公顷,扩大小麦春性品种种植面积,扩大C4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瓜果蔬菜种植面积。梁园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引进中育-12小麦新品种(抗旱、抗病)65000公斤,建设以利用暖冬、延长光能利用时间和节水为内容的保护地栽培和示范,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温室大棚,扩大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面积(黄瓜、番茄和辣椒),不仅能节约用水,还能减少低温冻害的发生,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通过引进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充分利用气候变化中光、热、水、气等条件,以选择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实现农作物长期可持续稳产、高产,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开发目标。
二是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在决策者、管理者、群众中的意识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主动性增强
表1 GEF项目基本情况表
一些应对适应于气候变化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措施通过宣传、培训和组织落实,使示范区项目参与者的主动适应意识不断提高。在选择适应性气候变化的作物品种上能够带领项目区群众,使项目发挥更大效益。因此,GEF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区群众对GEF项目有了进一步了解,并能自觉行动起来支持GEF项目的建设,从而为我省GEF项目的进一步实施和扩大示范奠定了基础。
三是提升示范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GEF项目把农村洁净能源(沼气)工程作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措施;沼气池合理地利用了农村的废弃资源,加强了洁净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了循环经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减缓气候变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GEF项目考虑水土保持林建设,使农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梁园区孙福集乡全为沙质土,土壤脊薄,趋于沙化,世行三期项目仅设计了每个网格约为20公顷的防护林,远远不能缓解土质沙化威胁,更不能起到减缓温度升高的作用。而且经不起暴雨急流的冲刷,由此会带来一些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问题,将会增加运行管理成本,难以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
宛城区结合小型蓄水工程建设,选用温暖性耐旱抗病虫害树种,选择荒滩、荒沟面积较大的地方建成水土保持林10公顷。以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在生物护坡工程的建设,梁园区通过社区群众参与方式,在孙福集乡和水池铺乡的沟渠坡面上栽植了30万株簸箕柳,控制面积600公顷,达到生物定植护坡,固化沟渠坡面,减缓雨水冲刷,发挥了长效引排蓄作用。在项目区植树254千株,建农田林网面积244公顷。加强农田林网防护能力,达到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善生态气候、生物固碳的目的。
四是加强示范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加强农民用水协会建设,通过农民自主管理灌溉工程,调动了农民参与灌区管理的积极性,落实了水利设施的管护责任,对提高灌溉效率,促进节约用水,实现灌区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宛城区建成1个农民专业协会和1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在茶庵乡组建袁黄庄蔬菜种植协会。梁园区新建农民专业协会2个,分别是水池铺乡尚楼村蔬菜专业协会、孙福集乡山药专业协会。以此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强整体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促使项目区群众自觉成立专业协会,既能增强群众抵御风险的能力,又能促进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新技术得以很好的推广,从而更好的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
农业综合开发既为农产品实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又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既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又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