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宝
同事李然,总觉得他和别人不一样。
一次,我和他去路边一家小餐馆吃饭,一进门,我就对老板说,给我们来两碗面。李然急忙提醒:“老板,我要小碗的。”我取笑他,一个大小伙,吃碗面还分大小。李然解释,刚吃了些糕点,这会儿不觉得怎么饿。落座后,我继续刚才的话,那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吃不完大不了剩下。李然笑了:“我如果说那样做是在浪费粮食你一定会说我矫情,抛开这个不提,一会儿咱们走了,老板看到碗里剩的面,一定会想,这碗面我是把盐放多了,还是醋放多了,肯定不合顾客的口味,要不然人家怎么会没吃完呢?这样一想,他再给下位顾客放调料时,就会特别小心,反而会拿捏不准,因为我让人家没了自信,可实际上,面的味道很可口,只不过是我肚子装不下罢了,但老板不知道啊!所以,面剩下事小,直接会影响人家手艺正常水准的发挥,说不定连心情都会受到影响!”我嘴上笑他想得太多,心里却多少有点认同。
还有一次,我和他在公交车上,正值下班时间,人很多。上来一位老人,李然赶紧站起来让座,然后悄悄示意我和他挪到了车厢后面。我觉得好奇,座都让了,干吗还非要挤到后面来,一会儿下车还得费事再挤出去。李然不接我的话,微笑地看着我说:“我给你讲个事吧!有一次,我父亲坐公交,车上也有人给他让了座,让完座那人就站在他身边。一路上随着车的颠簸那人打了好几个趔趄,我父亲看在眼里就觉得特别不好意思——他是舒服了,可人家受罪了。我父亲越这样想,越觉得坐在那里不自在,好几次都想站起来把座位还给人家,可又怕伤了人家自尊。后来我父亲说,那…路上他总觉得好像沾了别人便宜后又觉得对不住人家,心里忐忑不安。”接着,李然正色道:“既然我把座位让给了他,就得让他心安理得地坐着,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在间接地尊重自己。”我不由得暗暗为他的心思缜密所叹服。
单位组织体检,一起相约去了一大帮人,不料,那天来医院体检的人很多,我们便决定分散进行,然而,就因为有人站错队落了后。来时大家约好,体检完一起走,现在看来,要想坚持来时的约定,就只有互相等了,这一等,就等出了问题。因为体检的项目比较多,先体检完的同事就催促还没完的:“快点快点,早上到现在还没吃饭呢!大家都在等你了。”没体检完的同事一听这话,心里更着急,催促医生:“手底下就不能放快点,我们都等了半天了。”医生也忙了一上午,听别人这么说话,心里很不乐意,说出来的话就带些火药味:“我几时闲下来过,有本事,你来做!”“咦?你这是什么态度?怎么说话的……”现场顿时一片混乱。
回来,我把这事讲给李然听,言语间多是对医生的抱怨。李然却给我浇冷水:“关人家医生什么事啊?”我睁大眼睛:“那还是我们的不是了?”李然淡淡一笑:“要我说,你们干吗要等着一起走啊,本来心平气和的,被别人一催促一搅和,心里不烦躁不失去理智才怪。等人这种事,表面看似重情重义,实际若非万不得已,谁心里乐意等?那何不各走各的,给彼此都留下时间和余地,何必等着,给被等的人无端地制造压力和焦急呢?”李然一席话,说得我是张口结舌。
生活中,有些人经常为自己的惯性行为找理所当然的说辞,为自己偶尔的善举津津乐道,却不知,有些惯性行为需要用体谅来弥补才更加完美,而有些善举也需要我们换个角度想想接受者的心境。只有设身处地地多想想别人的感受和想法,你的一举一动才会传递出一种无声的美,彰显出高尚人格和独特魅力。
编辑杨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