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地区小学生认知地震灾害现状的描述统计特点

2012-06-22 06:39仵焕杰苏桂武魏本勇刘峰贵
地震地质 2012年4期
关键词:防震玉树减灾

仵焕杰 苏桂武 魏本勇 田 青 刘峰贵

1)青海师范大学,西宁 810008

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

3)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0 引言

国际减灾十年的后续计划“国际减灾战略计划”开展以来,人们逐步认识到应对灾害的基础途径是通过提高人类自身的灾害响应/适应能力,来不断降低其自身的脆弱性,进而降低灾害风险、减轻灾害损失(UN-ISDR,2004,2005;史培军等,2005)。响应或者适应环境变化的前提是对变化有所认知或感知(王兴中等,1988)。作为一种极端的或突然的环境变化——自然灾害也不例外:人们响应自然灾害总是建立在对自然灾害的认知或感知基础之上的。已有研究表明:面对同一种环境变化(包括环境灾变),不同群体表现出的响应方式不同(孙成权等,2003),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同群体对同一变化的认识/感知存在差异。又如,灾害研究领域也早已发现,科学家、管理者和普通民众这3类不同群体对同一灾害事件的认知/感知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而这种差异对各种减灾行动和减灾措施的实施及效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Rogers,1997;Cohen,1998;Pidgeon,1998)。可见,了解人们对灾害的认知/感知是深入研究人类响应/适应灾害的基础。

目前,对于灾害认知/感知、灾害响应/适应以及这两方面的相互关系问题,国内外学者已做了不少工作。Dominey等(2004)关于居民对火山喷发风险的感知做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和青年人、政府官员和普通民众对灾害风险的感知都有明显的差异;Tetsushi等(2006)借助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就斯里兰卡的居民、儿童和政府官员3个群体对海啸的认知状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提高公众海啸灾难意识水平的针对性建议;Miceli等(2008)对意大利高山峡谷地区民众的洪水灾害认知和响应做了研究,发现当地民众的备灾行为与灾害风险感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讨论了研究这些关系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了一些调查和分析。李景宜等(2002,2005)尝试构建了公众感知灾害能力的测评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对高校在校生风险感知能力的综合评价。苏筠等(2007,2009)就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情况和新疆部分地区公众的震灾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苏桂武等(2008)利用问卷调查对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灾区普通民众的地震灾害认知水平和响应能力,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与分析;王若嘉等(2009a,b)对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普通民众和中学生的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特点,做了较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周旗等(2009)从灾害造成的损失、获取灾害信息的渠道以及灾后救助等方面,对乡村和城市2类居民的灾害感知进行了比较研究。最近,魏本勇等(2012a)又以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为例,探讨了当地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家庭之间的差异。但总的说来,国内关于灾害认知/感知和灾害响应/适应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这一研究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实际应用体系仍需大量的基础工作。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境内发生了MS7.1强烈地震,给当地生产和人们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气候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滞后,藏族人口占96.49%,宗教气氛浓厚。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使得研究青藏高原地区不同民众群体的地震灾害感知/认知和响应/适应问题,也具有了独特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而这一点,目前尚缺乏研究。为此我们以玉树MS7.1地震的发生为契机,就玉树地区中小学生、中小学校教师、社会民众、中小学生家长及家庭和当地社区的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状况,以及相关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问题,开展了较系统的系列问卷调查和分析工作,以期为弥补上述不足提供一些实证研究依据。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正处于身体发育、知识积累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与其他方面的智能与情感培养一样,应对突发安全事件能力的培养,在这一阶段也至关重要。而已有的研究表明(王若嘉等,2009b;文彦君等,2010),目前中小学生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和响应水平还非常有限,对地震灾害知识和防震减灾技能的掌握水平尚不理想。加之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自身的体能弱,是灾害中的典型脆弱群体,更易受到突发性灾害的伤害。因此,研究小学生的地震灾害认知水平与响应能力问题,具有更加紧迫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基于我们的系列问卷调查数据,就玉树地区小学生的地震灾害认知特点及其防震减灾教育意义进行专门的针对性分析,以期为促进该地区面向小学生的防灾减灾和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一些调查研究资料和分析依据。

1 玉树4.14地震概况

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部,东与四川省接壤,东南和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西接西藏、新疆自治区。玉树MS7.1地震震中位于33.2°N,96.6°E,震源深度14km,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带(陈立春等2010;李金臣等,2010;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10)。地震波及玉树县、称多县、治多县、杂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及四川甘孜、西藏昌都等广大地区。本次地震属浅源地震,灾情特别严重,极重灾区烈度达IX。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或严重破坏,生命线系统严重受损,部分道路交通堵塞,市政公共设施破坏失效,电站水库坝体开裂变形等。在这次地震中,总受灾人口达195 710人,总受灾面积达26 570km2①青海玉树7.1级地震现场工作队,2010,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7.1级地震灾害直接损失评估报告。。该地震在给当地造成巨大灾害的同时,也为研究藏区民众的地震灾害认知/感知和响应/适应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2 问卷调查的设计、实施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1 问卷设计及其内容

为客观了解和测量青海玉树地区广大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现状,我们针对不同民众群体设计了与之相适应的调查问卷。本文所涉及的是小学生问卷的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如下3个方面,第1方面为小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等个人特征;第2方面是小学生对地震灾害基本知识/常识/概念和基本防震减灾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情况;第3方面是小学生对中国基本防震减灾政策与措施的了解等。针对以上这些内容进行科学调查,可以大体揭示青海玉树地区小学生认知和了解地震灾害知识的总体状况。

2.2 调查实施

问卷调查于2011年3至5月间进行,以玉树地区4~6年级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样本来自极重灾区的玉树县结古镇、重灾区的玉树县隆宝镇、仲达乡、安冲乡和巴塘乡,一般灾区的玉树县下拉秀镇、哈秀乡、小苏莽乡和称多县的拉布乡、歇武镇,以及处于灾区外围的治多县和囊谦县的部分小学生(图1)。具体抽样采用“整群抽样”方式(风笑天,2001)。

调查过程中,先与校领导和班主任进行交流,说明调查的目的和调查问卷的内容及意义;之后随机抽取调查班级;然后再在抽到的班级里,向小学生详细讲解问卷的内容、意义和问卷的填写办法,统一发放;然后,样本小学生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或利用1节课时间,或课后在1~2天内完成问卷填写;最后由班主任统一收回。

在玉树地区共发放小学生问卷650份,经过筛选,剔除答题质量较差的问卷,包括有随意作答迹象的问卷和完成答题数量不到题目总数2/3的问卷。最终用于分析的有效问卷数为572份(表1),有效问卷率达88.31%,超过在95%的概率保证度和0.05的允许抽样误差下所需要的最小样本规模381份(郝大海,2005)(以玉树藏族自治州2010年在校小学生总数计算),满足研究需要。

图1 研究区和调查点的分布Fig.1 The study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sites.

表1 调查问卷分布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表2 被调查小学生的基本情况Table 2 Demographic features of the respond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如表2显示,除去未明确标注性别、民族和年级等信息的问卷外,参与本次调查的男生占53.3%,女生占45.3%;藏族占到97.7%,汉族为0.7%,土族和撒拉族共占0.5%;学生样本性别比例和民族构成比例,与玉树地区2010年小学在校生相关比例相当,因此本学生样本与学生总体在性别比与民族构成方面整体保持一致。就年龄分段来看,10岁占3%,11~12岁占29.2%,13~14岁占42.1%,15~16岁占22.6%,≥17岁的占3.0%;也与该地区小学生总体的年龄结构大体相当。就年级来说,五年级最多,占61%;其次是六年级,占31.7%;四年级的学生占3.1%。因此,从年级角度来看,调查样本主要代表了玉树五、六两个年级小学生的总体。

2.3 问卷处理和分析方法

将回收的所有有效问卷统一编号、编码。利用Epidata数据录入与管理软件,将问卷录入整理成标准数据库。本文主要利用SPSS和Excel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 灾区小学生认知地震灾害特点

3.1 对地震灾害基本知识的掌握

地震灾害知识是人们正确认识地震灾害事件、辨别地震谣言和了解防震减灾问题的科学基础。调查发现(图2),当地小学生对有关地震灾害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掌握不尽如人意。对地震震级和烈度基本含义的知晓率分别为49.7%和31.3%。大多数小学生没有理解震级和烈度的联系,只有11.2%的学生知道“地震的震级大,烈度就一定大”这一认识或表述是错误的,也就是说有接近90%的小学生不能区分震级与烈度的关系。震级指的是地震的强度,与地震能量有关。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产生的实际影响,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有关,还与震源深度、离震中的距离及地震波所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马宗晋等,2008)。另外仅有9.8%的小学生认为“震级大损失就一定大”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反映出大部分小学生对“地震灾害损失如何产生”的理解仅限于震级的影响,还没有考虑到诸如当地社会经济条件、防震减灾能力等其他因素对地震灾害损失大小的影响。

图2 玉树地震灾区小学生掌握地震灾害基本知识的程度Fig.2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knowledge awareness level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Yushu area.

一次地震过程中震级最大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主震发生后的地震称为余震。在被调查的小学生中有38.8%认为“主震的震级肯定比余震的震级大”这句表述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还有一大部分人对此不了解。

从调查数据上看,有7成以上的小学生不了解中国地震灾害的整体分布特点,其中只有23.3%的小学生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而接近80%的小学生不清楚“中国西部地区总体上比东部地区地震多”。

在关于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属性等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56.1%的小学生认为地震可能是神或上天用来惩罚人的,40.9%的小学生不确定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这表明当地许多小学生对地震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被调查的小学生大部分属藏族,该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这可能与其宗教信仰有关。

当地小学生对“地震发生与地震前兆之间关系”的认识状况不佳,多数小学生认为“有地震前兆就肯定会发生地震”,只有22.7%的人不认同这个说法。地震前兆异常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地震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前兆异常和地震关系还不确定。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观测到非常明显的、可经受考验的前兆(马宗晋等,2008),所以会出现有前兆无地震的状况。调查还发现当地小学生对哪些现象可能属于地震前兆异常的认识很不好。如图3显示,90%多的小学生不知道地光、地下水位和水质异常可能会是地震前兆,80%以上的人不清楚地气味、地气雾以及天气、气候异常也可能是前兆异常,只有28%的小学生认为地声可能属于地震前兆现象;对动物行为异常的认识较前几项稍好,知晓率为41.4%。

图3 玉树地震灾区小学生对地震前兆现象的认知与了解Fig.3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perception and knowledge about earthquake precursors in Yushu area.

3.2 对地震次生灾害的认识

地震活动除造成一些直接损毁,如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和生命线工程等设施遭破坏外,还往往诱发山体崩塌、滑坡等,进而造成一系列次生灾害。在关于地震能引发何种次生灾害的调查中发现(图4),当地小学生对地震可以造成哪些次生灾害的了解也不理想。其中只有对崩塌、滚石和山体/坡体滑坡的知晓率相对较高,分别有51.0%和44.1%;对其他类型次生灾害的知晓率都<40%,包括水灾、火灾和疫病的知晓率分别为39.3%、34.1%和34.1%;对堰塞湖(17.5%)、泥石流(23.1%)、沙土液化(9.1%)、毒气泄漏(23.1%)等地震次生灾害的知晓率则更低。

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相比,玉树MS7.1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不是特别严重,为当地百姓所熟知的主要是一些坡体滑塌和滚石,再加上小学生本身年龄小,所经历的原生或次生灾害事件有限,因此对地震次生灾害认识状况不佳也在情理之中。

图4 玉树地区小学生认识地震次生灾害种类的全面程度Fig.4 The awareness of secondary disasters of earthquak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Yushu area.

次生灾害有时比原生灾害危害更大。另一方面,加强对次生灾害的认识、了解和预防,常常是减轻地震灾害非常现实和有效的途径。故此,针对小学生加强地震次生灾害方面的教育与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

3.3 对地震预测、预报和政府其他防震减灾工作的了解

针对玉树地区小学生关于地震预报和地震预测相关知识的调查发现(图5),当地小学生对地震预报和地震预测2个概念的差异还不是很清楚,“准确预测地震很难”和“地震预报和预测不是一回事”这两点的知晓率分别为49.7%、29.4%;“只有政府部门才有权发布地震预报”这个原则的知晓率仅占到28.0%;只有32.9%的小学生知道地震灾害是可以减轻和预防的,说明当地多数小学生对如何主动应对灾害缺乏认识;另外,当地小学生对中国防震减灾基本方针的知晓率为43.2%,这表明当地小学生对中国施行的防震减灾基本政策的了解也十分有限。

图5 玉树地震灾区小学生对地震预报、预测和预防相关知识的了解Fig.5 The knowledge related to earthquake forecast,prediction and mitig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Yushu area.

政府部门在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应对地震等各类自然灾害影响的行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除了地震发生后的抗震救灾工作,政府还在地震科学研究、地震监测预报和应急演习等活动中做了大量工作。然而调查发现(图6),玉树小学生对政府所从事的防震减灾工作的了解很不全面。如地震科学研究、防震减灾大众科普宣传和地震灾害综合防御项的知晓率都<20%,地震监测预报、建筑物地震安全性评价与设防加固和地震应急演习的知晓率<30%;只有对学校灾害教育的知晓率较高,达到了48.6%;另外还有17.1%的人对以上内容从未听说过。

图6 玉树地区小学生对政府部门所开展的防震减灾工作的了解Fig.6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of protection against and mitig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s taken by local government in Yushu area.

3.4 辨别地震谣言的能力

地震谣言是指无确切原因和来源,无中生有地、并通过非地震部门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以致迅速漫延扩散的所谓“将要发生地震”的消息(马宗晋等,2008)。目前,由于地震预报尚处于探索阶段,人类社会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完全防止地震灾害的破坏,人们一般都有恐震心理,因而地震谣言往往会扰乱社会秩序,引起民众恐慌,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其自身对地震谣言的辨识能力相对有限,更易受到谣言的影响。因而,提高小学生对地震灾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识地震谣言的能力,对于增强其自身的防震减灾能力、培养防震减灾意识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调查发现(图7),玉树地区小学生对地震谣言的辨别能力总体很差。其中,不知道谣传地震往往具有“精确的震级、具体的发震时间和确切的发震地点”这些典型特征的小学生可分别占到82.2%、76.9%和72.4%;有72.91%的小学生认为将要发生的地震会有神奇的前兆;尤其是对预测机构一项,90%的小学生认为如果所传说的地震是由国外权威专家或机构做的就可能不是谣言。这些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玉树地区小学生辨别地震谣言的能力非常有限,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当地小学生地震灾害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的重要性。

3.5 掌握或了解防震减灾基本技能的程度

防震减灾技能是进行自救互救的重要保证。当发生地震时,如果能够采取合理恰当的紧急避震方式,就可能增大逃生机会。然而,针对重灾区和极重灾区小学生关于“地震发生时紧急避震注意事项”的调查发现,当地小学生对紧急避震注意事项的了解状况不理想(图8)。如对“在地震时要保持镇静;尽可能熄灭明火、关闭电源;尽量不使用明火照明;若在平房里,最好冲出房屋躲到空旷地带;避震地点要避开高楼烟囱等物体”等5项注意事项的知晓率都<40%。“利用手边物品尽量保护好自己;如果在楼房里要因地制宜,选择安全空间躲避;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不能坐电梯;若遇到火灾,需要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逆风逃离现场”等4项的知晓率也都<50%。这些数据表明:当地小学生对紧急避震注意事项的认知非常薄弱,今后加强这方面的针对性宣传教育任重道远。

图7 玉树地区小学生辨别地震谣言的能力Fig.7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capabilities of identifying earthquake rumors.

图8 小学生对地震发生时紧急避震注意事项的了解Fig.8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awareness of attention-required items in an earthquake emergency.

3.6 学习地震灾害知识、掌握防震减灾技能意愿的震前震后对比

经历了玉树MS7.1地震之后,当地小学生学习与了解地震灾害知识和基本防震减灾技能的愿望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图9):非常想了解地震灾害知识的人从震前的36.5%上升到62.4%,非常愿意掌握防震减灾技能的人由震前32.7%上升到震后的43.5%。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因此应以此为契机,利用各种有效途径,针对性地加强小学阶段的安全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小学生对地震灾害的整体认知水平。

3.7 获取防震减灾知识与技能的途径

普及地震灾害知识是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宣传与教育途径尤为重要。本研究对当地小学生学习和了解地震知识与减灾技能的途径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图10):当地小学生学习和了解地震知识与减灾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是课本、课堂及老师的教导,有25%的学生强调了该选项,其次是学校针对性的宣传(18.5%)。这就表明学校教育在当地小学生防震减灾教育上的突出重要性。

图9 玉树MS7.1地震前后小学生学习和了解防震减灾知识主观态度的变化Fig.9 Pre-and post-Yushu earthquake changes of the attitudes towards learning of earthquake disaster knowledge and coping-with skill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Yushu area.

图10 玉树地震灾区小学生获取地震灾害知识和防震减灾技能的途径Fig.10 The approaches to learn or acquire earthquake disaster knowledge and earthquake disaster-coping skill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Yushu area.

寺院(17.3%)、政府(17.2%)、科普书籍(16.8%)的被强调程度大体处于同一水平。其中,由于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地,有不少家庭愿意将孩子送入寺院、寺庙进行学习(王振岭,2004)。因而寺庙或宗教人士对灾害等知识的宣传教育也应是当地民众获取防震减灾知识与技能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一点今后应予以重视和合理开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针对性宣传在小学生认知地震灾害知识的途径中所占比例不突出。因此,当地政府部门今后应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强化针对小学生群体的防震减灾宣传力度。

我们在四川、云南和北京等地的调查显示,广播、电视、报纸和政府部门的针对性宣传是这些地区民众或学生获取各类灾害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苏桂武等,2008;王若嘉等,2009a,2009b;魏本勇等,2012b)。而本调查显示,玉树地区广播电视、报纸(15.9%)、手机(15.4%)、互联网(13.5%)等现代化信息载体的作用没有优势。这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当地地广人稀、以游牧经济为主,广电和网络信息等媒体不发达所造成的。例如,截止2010年,玉树州是青海省惟一没有与大电网联网的地区,许多群众无电可用,更谈不上充分利用与电有关的载体资源(新华网,2010)。另一方面,玉树地区文盲率很高,2010年该地区文盲率为17.85%,比全国水平高出13.77个百分点(青海统计信息网,2012)。相当一部分人既不懂汉文,同时也看不懂藏文字,报刊用于传播知识的作用在当地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大量的基础建设和基础教育改进,短时间内使其成为当地学生或民众获取灾害知识的主要途径,并不现实。这一点对于今后在当地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时,需要予以充分注意。

当地小学生地震灾害知识认知途径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从长辈和乡亲那里获得的防震减灾知识也很少。这仍然与本地区文盲率高,社会民众防震减灾知识普遍匮乏有关。这就表明对于玉树地区而言,从全社会整体上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力度,整体提高当地全社会的灾害知识水平,至关重要。

4 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或认识:

(1)玉树小学生对地震灾害基本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掌握状况差;对地震是自然现象的认识不清,甚至有严重的错误;对地震次生灾害的了解不全面;基本不了解只有一定级别的政府部门才有权发布地震预报;大部分小学生不能辨别地震谣言;对紧急避震注意事项的认识薄弱,对各具体注意事项的知晓率均<50%,多数在33%~40%之间。这些现状一方面说明加强该地区针对小学生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同时也表明该项工作将大有作为和大有意义。

(2)亲身经历了玉树MS7.1地震发生的全过程后,当地小学生对地震灾害知识与防震减灾技能的求知欲有明显提高。因此应抓紧时机,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的上述一系列薄弱环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切实提高他们对地震灾害的整体认知水平和整体应对能力。

(3)受当地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玉树小学生获取地震灾害知识与防震减灾基本技能的途径主要来自课堂、书本及老师的传授;其次是学校针对性的宣传;寺院、政府和科普书籍的作用大致相当;而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资源的作用没有优势。因此,今后该地区的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中,要想方设法充分利用和挖掘好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和推动当地政府部门的针对性科普宣传工作,同时结合当地的民族及民族信仰特点,恰当地发挥宗教人士的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小学生知识水平和填写问卷的能力,为保证问卷质量,本次调查针对的小学生主要为五、六两个年级,因此以上分析结果主要代表了当地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地震灾害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情况。而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调查,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予以补充。

陈立春,王虎,冉勇康,等.2010.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与历史大地震[J].科学通报,55(13):1200—1205.

CHEN Li-chun,WANG Hu,RAN Yong-kang,et al.2010.The MS7.1 Yushu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s and historical earthquake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5(13):1200—1205(in Chinese).

风笑天.2007.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FENG Xiao-tian.2007.Modern Social Research Method(3rd Edition)[M].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Wuhan(in Chinese).

郝大海.200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HAO Da-hai.2005.Social Survey and Research Methods[M].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Beijing(in Chinese).

李金臣,潘华,张志中.2010.青海玉树7.1级地震构造背景[J].国际地震动态,(5):1—5.

LI Jin-chen,PAN Hua,ZHANG Zhi-Zhong.2010.The seismotectonic setting of Yushu M7.1 earthquake in Qinghai Province[J].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5):1—5(in Chinese).

李景宜.2005.公众风险感知评价:以高校生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14(6):153—156.

LI Jing-yi.2005.Evaluation on public risk perception:A case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14(6):153—156(in Chinese).

李景宜,周旗,闫瑞.2002.国民灾害感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1(4):129—134.

LI Jing-yi,ZHOU Qi,YAN Rui.2002.Study on index system for assessment of populace′s ability in calamity perception[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11(4):129—134(in Chinese).

马宗晋,杜品仁,高祥林.2008.地震知识问答[M].北京:科学出版社.

MA Zong-jin,DU Pin-ren,GAO Xiang-lin.2008.Basic Introduction to Earthquake Knowledge in the Q & A Form[M].Science Press,Beijing(in Chinese).

青海统计信息网.青海省文盲人口变化的比较分析[EB/OL].[2010-04-01].http:∥www.qhtjj.gov.cn/tjfx/201204/t20120401_45639.asp.

Qinghai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Net.Comparison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illiterate population,Qinghai[EB/OL].[2010-04-01].http:∥www.qhtjj.gov.cn/tjfx/201204/t20120401_45639.asp(in Chinese).

史培军,邹铭,李保俊,等.2005.从区域安全建设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从第一届世界风险大会看灾害与风险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20(2):173—179.

SHI Pei-jun,ZUO Ming,LI Bao-jun,et al.2005.Regional safety construc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system:The actuality and trend of the study of disaster and risk based on the World Congress on Risk [J].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2):173—179(in Chinese).

苏桂武,马宗晋,王若嘉,等.2008.汶川地震灾区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减灾宣教意义: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J].地震地质,30(4):877—894.

SU Gui-wu,MA Zong-jin,WANG Ruo-jia,et al.2008.General features and their disaster-reduction educa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cognition and responses of the social public in MS8.0 Wenchuan earthquake-hit area:A case study from Deyang prefecture-level city,Sichuan Province [J].Seismology and Geology,30(4):877—894(in Chinese).

苏筠,伍国凤,朱莉,等.2007.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J].灾害学,22(3):100—104.

SU Yun,WU Guo-feng,ZHU Li,et al.2007.Survey on hazard cogni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Beijing and suggestion o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education[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2(3):100—104(in Chinese).

苏筠,尹衍雨,高立龙,等.2009.影响公众震灾风险认知的因素分析:以新疆喀什、乌鲁木齐地区为例[J].西北地震学报,31(1):51—56.

SU Yun,YIN Yan-yu,Gao Li-long,et al.2009.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risk percep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s:A case in Kashgar and Urumqi,Xinjiang[J].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31(1):51—56(in Chinese).

孙成权,林海,曲建升.2003.全球变化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M].北京:气象出版社.

SUN Cheng-quan,LIN Hai,QU Jian-sheng.2003.Global Change and the Issue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M].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Beijing(in Chinese).

王若嘉.2009.普通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与规律:基于2007宁洱6.4级地震的实证研究[D]: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WANG Ruo-jia.2009.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ies of Ning′er people cognizing and responding to the earthquake disaster: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2007 Ning′er earthquake with MS6.4[D].Dissertation.Institute of Ge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in Chinese).

王若嘉,苏桂武,张书维,等.2009.云南普洱地区中学生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特点的初步研究:以2007年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为例[J].灾害学,24(1):133—138.

WANG Ruo-jia,SU Gui-wu,ZHANG Shu-wei,et al.2009.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on on and response to earthquake disaster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Puer area,Yunnan Province,China:A case study on the 2007 Ning′er earthquake of with MS6.4 [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4(1):133—138(in Chinese).

王振岭.2004.关于玉树州民族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0(2):107—113.

WANG Zhen-ling.2004.The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s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in Yushu Prefecture[J].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Social Sciences),30(2):107—113(in Chinese).

王兴中,郑国强,李贵才,等.1988.行为地理学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WANG Xing-zhong,ZHENG Guo-qiang,LI Gui-cai,et al.1988.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Geography[M].Sha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Xi′An(in Chinese).

魏本勇,苏桂武,吴琼,等.2012a.农村家庭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家庭际差异:以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灾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待刊).

WEI Ben-yong,SU Gui-wu,WU Qiong,et al.2012a.Features and inter-household difference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awareness and seismic emergency response of rural households in Yunnan Province,China:A case study of 2007 Ning′er MS6.4 earthquake hit area [J]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in press)(in Chinese).

魏本勇,苏桂武,陈彪,等.2012b.北京市民众地震灾害认知特点的初步分析[J].地震地质(待刊).

WEI Ben-yong,SU Gui-wu,CHEN Biao,et al.2012b.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public earthquake disaster cognition in Beijing[J].Seismology and Geology(in press)(in Chinese).

文彦君,周旗,桑蓉.2010.城市中学生地震灾害感知研究:以陕西省宝鸡市石油中学为例[J].灾害学,25(4):78—83.

WEN Yan-jun,ZHOU Qi,SANG Rong.2010.Study on earthquake disaster perception of urban middle school students:Taking Baoji Petroleum Middle School in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5(4):78—83(in Chinese).

新华网.国家电网负责建设玉树电网将与大电网联网[EB/OL].[2010-06-12].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6/12/c_12214908.htm.

Xinhua News Agency Website.Yushu will be linked with the main electricity network of Qinghai by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EB/OL].[2010-06-12].http:∥ 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6/12/c_12214908.htm(in Chinese).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2010.青海省玉树县7.1级地震余震目录[EB/OL].[2010-12-13].http:∥www.csi.as.cn/manage/html/4028861611 c5c2ba 0l11c5c558b 00001/_content/10_07/27/1280192801943.htm1.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2010.Aflershock catalog of the MS7.1 Yushu,Qinghai Province earthquake[EB/OL].[2010-12-13].http:∥www.csi.as.cn/manage/html/4028861611 c5c2ba 0l11c 5c 558b 00001/_content/10_07/27/1280192801943.htm1(in Chinese).

周旗,郁耀闯.2009.乡村与城市社区居民灾害感知比较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1):149—154.

ZHOU Qi,YU Yao-chuang.2009.Analysis on the disasters perception of village residents[J].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39(1):149—154(in Chinese).

Cohen B L.1998.Public perception versus results of scientific risk analysis[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59:101—105.

Dominey H D,Minos M D.2004.Perceptions of hazard and risk on Santorini[J].Journal of Vocl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137:285—310.

Inter-Agency Secretariat of th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UN/-ISDR).2004.Living with risk:A global review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itiatives(2004 version).[EB/OL]http:∥www.Unisdr.org/eng/about_isdr/bd-1wr-2004-eng.htm.

Miceli R,Sotgiu I,Settanni M.2008.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perception of flood risk:A study in an Alpine valley in Ital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8(2):164—173.

Pidgeon N.1998.Risk assessment,risk valu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 programme:Why we do need risk perception research[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59:5—15.

Riad J K,Norris F H,Ruback R B.1999.Predicting evacuation in two major disasters:Risk perception,social influence and access to resource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9(5):918—934.

Rogers G O.1997.The dynamics of risk perception:How does perceived risk respond to risk events?[J].Risk Analysis,17(6):745—758.

Tetsushi Kurita,Akiko Nakamura,Miki Kodama,et al.2006.Tsunami public awareness and the disaster management system of Sri Lanka[J].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15(1):92—110.

UN-ISDR.2005.Hyogo Framework for Action 2005-2015:Building the resilience of nations and communities to disasters(HFA)[EB/OL].http:∥www.unisdr-ors/eng/hfa/hfa.htm.

猜你喜欢
防震玉树减灾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玉树留芳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