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典型的特色,无论是制造工艺、还是造型和纹样,它给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最为精彩的一页。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的造型中,主要有礼器、兵器、杂器、乐器等,在其器型上有着非常丰富的装饰图案。我们可以透过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特点,看到形成的凹凸三层不同的纹饰的制作特色,又称为“三叠法”,展现了形和图的对称、静谧、神秘的视觉美感。这些优秀的纹样,无论从造型形象还是青铜器的纹饰,题材丰富,常见的纹样有饕餮纹、云雷纹、龙纹、夔纹、鳞纹、几何纹、动物纹等。从这些纹饰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设计思想,古人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认识,加以主观和客观的加工,产生了一种以幻想为主的动物纹饰,形成了典型的威严、神秘、凶悍的饕餮纹。据《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由此可见饕餮形象在自然界中是找不到原形的,古人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力,经过夸张变形而产生的形似动物,类似的形象还有:龙纹、夔纹等。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夔是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它们的造型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蜷,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身躯与一爪张扬。总之这些纹样的组合方法给我们今天的设计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设计思维的思路。如何将这些造型形象和纹样独特的特色、以及它的文化精髓传承下来,我们就要借助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化交互的平台,将青铜器纹样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展现出来。
什么是数字化交互?具有数字记录和集成性的特点,它是媒体信息即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的集成,所谓交互就是计算机能介入到多媒体的加工和处理之中。因此当今以“文化内容”为主题的数字化,就是在高科技的时代中在全球范围内展开。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推动“世界的记忆”项目,目的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以便永久性地保存,以及最大限度地使公众享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目前国家和各省市都对其相当重视,也启动了关于数字化的一些项目,如中国数字博物馆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故宫、首博、上博、南博、金沙、敦煌等单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馆内进行辅助展示,并开展了三维数据采集和应用,深入解读遗产的内容和艺术性,使世界各国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播。中国传统图案已有6000~7000年的历史。它记载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记载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和审美情趣,中国传统图案的每一个造型和纹样等各种艺术形式也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本文想通过用数字化的手段,展现夏商周时期的纹样艺术的发展轨迹,特别想通过游戏去体验古人艺术的创造力,把我们祖先们智慧的结晶、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再现出来。那么,我们如何具体的把青铜器纹样与交互设计相互结合呢?首先,按照图案的图形数据、文字数据进行分类,其中图案的编录是实现数字化的第一步,在编录过程中,需重点研究解决编录手段和方法,为实现数字化图案的编录并保证其实用性和灵活性提供依据,对于编录结果,需重点研究解决数据模型,以实现对数据的合理存储,方便数据的处理和利用。其次,通过数据模型的建立,使其产生合理的数据结构,从而达到游戏活动的数据的合理应用。 “纹样连连看”游戏就是把相同的青铜器纹样排列成一线的游戏形式。游戏可以将二个或者三到五个图案连接成一个二方连续的结构形式,连接成三到五个图案从而形成一个二方连续的图案的结构形式,规则简单容易上手,游戏速度节奏快,更重要的是能使游戏者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中国传统图案艺术的发展轨迹和思维中意象的形成,适合在设计者和玩者之间建立一种古代与现代的交流。通过这种形式的排列方式,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图案的对称、发射、均衡等设计形式(图1、2、3、4)
(图1)二方连续
(图2)四方连续
(图3)对称
(图4)发射
又如,“帖图”游戏。采用已有的青铜器图片,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纹样的帖图,使其还原。(图5)
(图5)帖图游戏
“认识”青铜器。通过对对碰的消除类游戏方法,只要通过点击青铜器纹样图片来使青铜器纹样图片之间互相还位,连成3个以上相同的青铜器纹样图片。(图6)
(图6)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数码电子产品进行人机交互,在交互的过程中,体验者能体会到设计的乐趣,在游戏中体会到纹样的排列的节奏美、构成中的结构美等,我们还可以利用青铜器纹样的构成元素,进行新的设计和应用,激发我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在游戏中认识饕餮纹、蟠虺纹等,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交互体验,激发我们的设计思维,在游戏中体会古人的造型的方法。把数字技术用于中国传统艺术,用趣味性、娱乐性的方法传承中国的传统图案的艺术。我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借助ios,Android等操作系统,达到全球性艺术文化的交流和传统纹样数字交互应用研究的目的。
1.姜松荣 .中国美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1-1
2.李泽厚.美的历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1
3.郑春兴.中国青铜器宝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