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军,王北平,刘世琼
(甘肃中医学院,兰州 730000)
刘世琼教授刺血疗法临证经验举隅
李向军,王北平,刘世琼
(甘肃中医学院,兰州 730000)
针刺疗法;刺血疗法;名医经验;医案
刘世琼,女,1944年出生,教授。生于中医世家,1969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针灸的医、教、研工作42年。1999年11月退休。退休前系甘肃中医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主任,甘肃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甘肃中医学院中医药研究所“内病外治”研究室主任,全国针灸临床中心甘肃分中心委员。2000年11月被学校返聘为针灸硕士生导师、2002年被评聘为甘肃省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晋升高职以来,主持和参加编写医学著作5部,公开刊物上发表或指导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加完成的省级科研项目5项,开发新产品2项。
刘世琼教授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在临床、教学、科研领域中多有建树,尤其擅长用针灸治疗疑难杂证。笔者跟随导师刘世琼教授临证期间,发现导师善用刺血疗法治疗各科疾病,方法简单,疗效独特,知常达变,治验神速。值得整理,以利发扬。
取大椎穴及项背部阳性反应点5~6个。患者取俯伏坐位,充分暴露项背部。用碘伏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挑刺大椎穴和周围的阳性反应点5~6个,令其出血数滴。若出血不畅者,加拔大口火罐,令其出血2 mL。然后再用碘伏擦拭出血点2~3遍,以防感染。隔日选用其他阳性点挑刺治疗,6次为1个疗程。
中医学称痤疮为“粉刺”,俗称“青春痘”,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好发于颜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刺,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可见,痤疮的发病多因肺热炽盛,熏蒸肌肤,血热蕴阻所成。但也有因肠胃湿热上蒸头面、阻于肌肤所致者。大椎属督脉经穴,又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在大椎放血,可以宣泻阳气,清热凉血;项背部阳性反应点多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太阳为巨阳,阳气极盛。故项背部阳性反应点多为机体邪热太盛出现于皮肤特定部位的异常反应点,其表现为高起皮肤的红色、灰白色小丘疹。挑刺这些阳性反应点,可以清泄热邪,活血化瘀,逐瘀祛痰,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刘教授采用刺血疗法治疗痤疮,疗效肯定。轻者一般1~2个疗程即可痊愈,重者也可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
取双侧委中穴。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腘窝部,取委中穴附近的浅表细小静脉,碘伏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点刺该小静脉,令出血2 mL。出血不畅者,可加拔小口火罐。若病情较重,或治疗效果欠佳者,可配合针刺风池、大椎、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也可用大口火罐拔神阙穴。隔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
荨麻疹是一种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局限性、一过性水肿反应。以皮肤出现时隐时现的成片成块的风团为特征。此病瘙痒异常,属中医学“隐疹”范畴。《诸病源候论·风痰身体瘾疹候》:“邪气客于皮肤,每遇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若赤轸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热,热结成赤轸也……;白轸者,由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相搏所为。”可见,荨麻疹形成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外因多为风邪为患。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肌肤,致使营卫不和为其主要的病理机制。《子午流注说难·足太阳膀胱经六穴》:“大风眉落,风邪深入于阳跷奇经,乃足太阳之别脉,均可刺委中出血。”委中为膀胱经合穴,别名血郄,是气血深聚的部位。点刺委中,可以疏散风邪,清泄热邪,活血逐瘀,调和营卫。即经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刘教授采用“刺血疗法”治疗荨麻疹效果良好。一般通过1个疗程(6次)的治疗,即可止痒退疹。
取双侧足六经井穴。就诊初期,令患者充分暴露患侧下肢,医者选择要操作的脚趾,从近端向远端推按数次,令局部充血。然后左手固定脚趾,用碘伏严格消毒后,右手持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迅速点刺穴位,令其出血至自然止住为止。其后,可采用气端穴进行放血,并可根据皮损的大小,取周围的穴位进行针刺。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
丹毒是指皮肤突发灼热疼痛异常、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多发于下肢,称为“流火”,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属火毒为患,多因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正如《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丹者,……皆风热恶毒所为。”《黄帝内经》:“所出为井”,描述井穴像水的源头,为经气之所出。同时井穴又为人体阴阳经脉交接之处,对脏腑经络功能影响极大。不过在临床上,井穴常常用于治疗热证和神志病。选用足六经井穴,并采用放血之法,可以泻热解毒,活血祛瘀。寓“菀陈则除之”之意。刘教授认为丹毒实属急性感染性疾病。针灸临床虽然不多见,但如果采用刺血疗法,可以使无形之热毒随有形之血出而泄,故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取腰骶部阳性反应点。在患者腰骶部寻找阳性反应点5~6个,用碘伏严格消毒后,采用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逐个进行挑刺,并加拔火罐,令其出血2 mL。然后再用碘伏擦拭针刺点2~3遍,以防感染。隔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
中医学认为,痔疮出血多因患者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至热毒内蕴,迫血下行;或久坐、久站、负重远行,或久病泻痢,致气血下坠,血液郁积,络脉瘀滞,蕴生湿热,热与血搏,迫血妄行所致。腰骶部位于下焦,是肝肾、大小肠的反应区域。腰骶部的阳性反应点多能反应下焦的病变。表现为高出皮肤的红色或灰白色小丘疹。挑刺这些阳性反应点并令其出血,则可以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达到调节脏腑的目的。刘教授认为,采用刺血疗法治疗痔疮出血,疗效十分肯定,一般1~2次就能止血。不过,痔疮出血多因痔疮引发,所以患者平时应该多饮开水,忌食辛辣,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并保持大便通畅,才可以避免痔疮复发,也才不会引起痔疮出血。
患者,女,21岁,学生,2010年3月就诊。患者平素喜食辛辣食品。半年前不明原因在额头和面部出现小红疹,以后逐渐增多并演变为炎症性小丘疹,经内服中药(具体不详)后疗效不佳,患者面部粉刺、丘疹密布,主要分布于前额及面颊部,部分已成脓疱,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辨证为胃肠湿热,郁阻血分。针刺取项背部阳性反应点。患者取俯伏坐位,充分暴露项背部,在项背部找到阳性反应点5处,用碘伏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 7号注射针头迅速挑刺,并加拔火罐,令出血2 mL。隔日治疗1次,治疗期间禁食辛辣。前后共治疗12次而愈。
患者,女,56岁,商人,2009年9月就诊。患者素有足癣,10 d前不明原因出现左下肢有些红肿疼痛,未加注意。以后红肿疼痛加剧,以致于影响行走。到某西医院就诊,确诊为下肢丹毒,但静脉滴注消炎类、激素类和维生素类药物1星期(药物不详),仍然不见好转。患者左侧小腿及足跗红、肿、热、痛,皮肤稍隆起,边界清楚,足跗肿胀不能穿鞋。以致于行动困难,由朋友搀扶而至。针刺取患侧隐白、大敦、厉兑、窍阴、至阴穴。患者取坐位,碘伏常规消毒后,用7号注射针头逐一点刺左侧的以上穴位并令其出血,直至自然血止。然后用消毒棉球搽拭,以防感染。第二天就诊时,左下肢皮肤红肿范围明显缩小,疼痛明显减轻,取左下肢气端穴,操作方法同前。并配合针刺曲池、外关、合谷、血海、委中、三阴交穴。碘伏常规消毒后,用0.30 mm×40 mm毫针针刺,用泻法,留针20 min。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6次而愈。
刺血疗法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有“血实宜决之”的论述。《灵枢·小针解》:“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子午流注针经》:“患者脉隆盛,入于脉中而不环周,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宜砭刺出血。”刺血疗法具有开窍泄热、通经络、调气血、祛瘀生新之功效。现代医学证明,刺血疗法能激发人体自身修复能力,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营养物质的吸收,并使“邪出有路”。刘教授深得其要,在临床上,凡是邪热内盛之证、瘀血内停之证、饮食积聚之证,如高热、痛症、皮肤病等,或单用放血疗法,或配合针灸,或配合拔罐。通过泻热驱邪、化瘀通络、启闭开窍,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疗效肯定。
R249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2.01.010
1005-0957(2012)01-0010-02
李向军(1983 - ),男,2009级博士生
201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