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瑢 刘志明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第143个成员,迄今已整十周年。若从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看,至今已33年,以1990年国内资本市场建立、上交所设立算起,至今已21年,而“入世”又是 10 年,也就有了“30、20、10”年之说。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贸,承诺了我国银行业开放的进程;2002年召开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银行业改革方向是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属性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在资本市场推出了国外的合作投资人在中国A股的投资规则。
2003年,我国开放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人民币业务,特别是机构业务,并对中国的保险公司进行股改,也开启了中国保险公司在海外和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道路;2003年也是很重要的一年,“国九条”的发布,对银行业予以独立监管的银监会之率先成立,以及12月份又专门为银行业改制而成立了中央汇金投资公司,这些都为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条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也由此全面铺开。
2004年中小板在深圳交易所推出,中央汇金公司向中行和建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处理不良资产4400亿元;2005年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
2006年,全面开放居民业务,公司法和证券法因改革之需要再次得以修订;6月1日,中国银行在香港上市;10月27日,工商银行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交所两地同时上市;2006年再次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坚定了股份制改革方向,全面推进了银行的商业化改革,特别是直接推动了最后一家大的国有银行——农业银行的改制和上市。
2007年允许外资银行在国内设立法人机构;准许中国向外投资出海,亦即中国股民可以到海外去投资,这亦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必须迅速跟上改革步伐;截止到2011年5月份已有10家券商是由中外合资的。
2008年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向农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2009年,国务院决定加快上海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步伐;2009年1月9日,农行股份制成立;而2010年7月15、16日,农业银行在上交所和港交所分别挂牌上市。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从2001年近乎资不抵债的窘境到2010年上市,中国银行业已拥有100万亿人民币市值;在世界前100强金融机构中,中国目前占了十几席,这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资产额已经连续八年实现“双下降”,从2002年的2%下降到今年的1.2%,而且每1元钱的不良资产已经有了2元钱的拨备覆盖,这一安全举措可谓在世界范围都是罕见的,标志了中国银行业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进步。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银监会高度重视银行业对外开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机构,并允许其对国内公司和个人开展涵盖储蓄、贷款,以及贸易融资、现金支付等种类的人民币业务。尤其是,自2006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银监会对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机构、开展业务,除遵循审慎条件外,再无限制性措施,对外资银行已全面实施国民待遇。截至2011年5月末,已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7家外商独资银行和2家合资银行,并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6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209家代表处。目前,国内的外资银行已初步形成了国别来源多、业务种类广、主营业务特色全的全面发展格局。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深化以及金融机构自身日益发展壮大,银行谋求综合化经营步伐日益加快。目前,针对上市银行的监管要求越来越多,对上市银行的经营约束日益严格;而发展混业经营则能够从更多渠道弥补银行经营范围之局限性,可促使银行服务手段更加多样化,并借以确保对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进而寻求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其中,“银行入股保险企业”和“金融超市”成为最突出的亮点。
2008年初,国务院原则性同意了银行入股保险公司。此后,在监管部门相继批准下,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北京银行分别入股金盛人寿、太平洋安泰、中保康联、首创安泰四家保险公司并同时更名为工银安盛、建信人寿、交银康联、中荷人寿。而中行旗下也早已拥有中银保险。今年2月份,中国农业银行也入股嘉禾人寿,持有其51%股份。
借助此种大银行、小保险合作格局,我国商业银行将得以完善与提升自身业务平台,丰富旗下金融服务产品种类,优化收入结构;银行系险企将依托银行庞大的网点规模、品牌、客户、销售渠道及地域诸方面巨大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技术上,诸如“银保通”、“邮保通”等技术,使得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实现了及时出单,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及承保效率,大大节约了险企的人力成本。另外,自从2007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同业拆借管理办法》允许保险公司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后,险企与银行间还可通过同业拆借实现相互资金融通。
第三方支付又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是指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充当中介机构提供如后所列的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支付服务,并负责与各家商业银行之间的账务清算,同时提供商户的订单管理及账户查询等功能。
第三方支付业务运作模式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相对独立于商业银行和电子商务网站,由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网上签约客户与商户提供订单和支付服务之模式;其资金流路径为支付通道路径:当客户与商户在网上达成交易意向时,客户先将货款划到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银行开立的结算账户中,而当交易真正达成,客户将收货确认信息反馈到第三方支付后,第三方支付再将货款转至商户的银行账户中,如快线支付等。
另一种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模式,是指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各家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凭借自身的公司实力和信誉承担客户与商户双方的信用担保,利用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和支付平台吸引商户开展业务,而客户选购商品后,需使用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账户进行支付,并由第三方支付机构通知商户货款到账、进行发货,客户检验商品无误后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将款项转至商户账户;其资金流路径为平台账户路径:要求客户与商户均需在第三方支付开通虚拟账户,并与自身的银行账户绑定,当客户与商户在网上达成交易意向时,客户需向其虚拟账户充值,所充值的虚拟货币对应的实体货币将从客户的银行账户转入第三方支付的银行账户中,而当交易真正达成,客户将收货确认信息反馈到第三方支付后,第三方支付借记客户虚拟账户,相应地贷记商户虚拟账户,若商户需要提现时,第三方支付从自身银行账户中划款至商户银行账户,如支付宝等。
尽管从上述第三方支付的运作模式和资金流路径反映出,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现行结算体系下尚无法提供实体账户,客户与商户间的实体资金清算必须依赖于银行,但是,随着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迅猛发展,作为其重要配套技术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已形成了相对独立、与银行功能相类似的账户体系且结算手续费更加低廉,交易规模不断拓展、影响范围日益显现,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也在发生急速变化,二者已由当初的完全合作逐步转向了合作与竞争并存,并进而在助推银行结算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和银行卡业务向广度、深度拓展之同时,很大程度上潜伏了对银行基础支付功能和传统中间业务领域的竞争态势甚至替代威胁。另外,因客户还可通过手机充值卡充值等途径向其虚拟账户充值,这一账户充值业务已对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构成了挑战。
银行业与电讯业联姻的手机银行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中的新兴模式,近两年来获得了迅猛发展,日益成为仅次于网银的重要渠道,也成为电子银行业务创新的爆发点。同时,随着3G手机拥有率在全球范围内于2010年超过20%达到普及拐点,预计于2011年底在国内将达到1.5亿而迎来国内拐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项应用也将迈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期。手机作为使用最广泛的移动互联网终端,随着3G网络、WiFi网络与物质媒介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手机银行也经历了短信手机银行、WAP手机银行而进入目前的智能手机银行阶段。尤其是,智能手机可谓集大成者,用户借助它可以享受前述三种方式中的任一种手机银行业务服务。
利用手机银行可以实现转账汇款、账户查询、代缴费、理财投资等多种非现金金融业务。并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和手机开发平台功能的日益强大,手机银行实现差异化发展战略的时机也已成熟,因为实现差异化的技术手段——手机银行客户端模式已经完全成熟。不妨定位于金融证券、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地图查询、与传统渠道整合、商户支付、非接触支付等热点领域。可以预见,手机银行业务在未来的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竞争中,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金融超市”定位与功能。“金融超市”实乃一个金融互动平台:能把有钱、有智慧、有项目和有资源的所有人,以及买方和卖方都汇集到一起,以期在同一个平台上分享彼此的资源、人脉、资本以及收益;它面向广大具有较强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客户,借助与银行、保险、证券、担保、信托、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机构的有效合作,有机整合各类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向客户提供国内外融资、金融租赁、创投、基金、期货、信托、产权、担保、典当、信息等众多金融产品与增值服务。
金融超市设立的政策背景。“金融超市”的概念和平台模式最早是由中国农业银行于2001年在全国率先提出,随着金融与产业的相互结合、渗透,传统的金融超市无论形式还是内涵都发生实质性突破。经过10年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金融超市”更突出市场化运营和多元化主体的竞争,金融创新服务贯穿于其发展全过程,以此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
目前,深圳、南京、合肥和青海都设立了各具特色的“金融超市”。而作为西部地区首家的“青海金融超市”的设立则正逢其时,投资家们不远万里地来到此地,看中的正是青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发展机遇。
“金融超市”监管也存在一个核心问题。因我国金融监管实行分业监管,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其分支机构分别监管着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诸多金融机构,而“金融超市”融合了几乎所有金融业务,也就天然地具备了各类金融机构的性质和业务,其监管如何进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如果按照“谁审批设立谁监管”的话,则应该是归由政府部门来监管,那么它就事实上游离于现有的监管体系之外了。
全球化、互联网革命、IT技术的日新月异,构成了21世纪商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美国苹果公司iphone、ipad等产品热销全球、独步江湖,以颠覆式创新宣告了“平台经济”时代的来临。平台经济是新时代一个全新而非常重要的产业形式,已日益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国内最早提出平台经济学的学者徐晋认为,平台经济是指借助于一种交易空间或场所,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间的交易,收取恰当费用而获得收益的一种商业模式。尽管平台经济出现其实很早,但只是因了当今IT技术的迅猛发展才给了其一个完全崭新的形式。在国际上,Face book、Google、Apple等都是典型的平台型企业。近年来,平台企业发展很快,从门户网站、网络游戏、各种电子商务到网上社区、第三方支付、网络电视等不断创新。“平台为王”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
2011年12月11日在上海举行的“2011首届中国金融家论坛”上,专家指出,以信息平台和第三方支付为技术手段,通过发现和创造商机,形成交易撮合平台,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平台经济正初现端倪,重塑着现代市场的微观基础;中国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必须刷新思维模式,摒弃传统的竞争理念,拥抱平台经济革命,在“转型”中发展平台经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费方域表示,平台模式最有利于大范围企业持续创新和产业创新,平台结构是最有活力的创新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典型形态,平台效应则已经成为新经济增长最强有力的引擎,平台经济尤其是社交网络成为人际交往、生活模式和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上海统计部门2010年的数据也显示,沪上信息服务业同比增速远远快于上海全市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的增速,其中的互联网服务业同比增速超过30%。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上海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目前正在快速形成高技术性、高附加值、高增长性的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产业群。
平台经济,赢在服务。平台型企业的成功之道就是“用户最大化、免费和开放”这三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服务最大化。通过开放平台战略,Face book已成为拥有9亿用户的世界最大SNS网站,预计Face booke应用经济2011年全年将为美国带来23.6万个工作岗位,为美国经济贡献157.1亿美元。另一IT巨头苹果公司则凭借App Atore模式,在2011年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高科技企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表示,苹果公司把平台经济的形式发挥到了极限,它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可谓标准化、正规化,以这种完全创新的形式重构了产业价值链。苹果公司是在美国进行设计,在日本制造关键零部件,在韩国制造最核心部件——芯片和显示屏,在中国台湾生产一部分零部件,最后在中国大陆组装成产品,在这种生产模式下,跨越世界的资源整合正在成为常态。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其核心就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全世界感兴趣的软件工程师,为苹果提供各种软件和应用。
在朱晓明看来,“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最近几年商业经验表明,最顶尖企业往往做平台,平台经济实质是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三大趋势之集大成者。
中国金融企业必须利用自身已捷足先登于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和金融超市等综合经营领域的技术与市场优势直面挑战、与时俱进,竭力发掘与广聚创新型人才以尽快打造自身的平台经济,进而实现“经济转型”。
综观我国金融业的现状,一方面,国内金融环境很发达,比如,仅招商银行今年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就显示,中国已有50万人投资资产超过千万人民币。另一方面则明显存在着“资本不市场、信贷不市场、货币不市场”这三大问题,由此导致了我国众多富豪加入“投资移民”之潮,其之所以急于“走出去”,一者是为了避开国内的税收与财政制度,再者还寻求着以外资身份“改头换面、打道回府”之“老谋深算”,以尽享我国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摆脱以往作为民企时需在国企与外企之夹缝中艰难生存的不堪窘境。并且,中国后半年不断出现的诸多民间借贷崩盘事件,不仅暴露了原先从鄂尔多斯到温州的“资本神话”之巨大泡沫,更给我国整体金融生态的安全风险性和公平有序性提出巨大挑战,正催生着我国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对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规范而治标,以及尽快搭建金融服务革新之全新架构以治本,且治本之关键,则是要对民营经济的民间借贷活动进行合理引导。
“资本不市场”突出表现为中国股市“上市纷纷,破发(股价跌破发行价)连连”的怪现状:一方面企业上市热情丝毫未减,圈钱忙得不亦乐乎,大批人一夜暴富,创业板一年内“生产”出400多位亿万富翁,另一方面,许多包装上市企业一旦上市立马“翻脸”,大量投资者却高位套牢,赔得叫苦连天。
首先,是“造假上市”乱象。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调整,国家银根紧缩导致许多企业资金链条相当脆弱,以及为了扩张自身企业品牌和规模进而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许多中国企业往往急功近利地采取了“过度包装、造假上市、财务违规”等诸多不齿行为。当然,从小环境看,这也有实施违法违规之成本过低(政府多以市场禁入、区区几万直至几十万的经济处罚敷衍了事)的“反向激励”因素,尤其是,迄今未见有一家因造假而退市的上市公司。
至于破发成为常态之怪象,其深层原因主要体现为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相当严重。“三高”指高市盈率(市盈率通常指在12个月考察期内,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之比)、高发行价和高超募金额(超募金额指上市公司实际募集资金超过计划募集的资金数额)。新股发行价也一再打破纪录,并出现了20年来我国最昂贵的股票(每股发行价148元)。2010年,国内新股发行平均市盈率为77.88倍,2010年新股发行超募资金为3080亿元,占总募资比例约61%,另外,2010年我国股票市场融资总额高达10078.1亿元,居世界第一位,股票发行量大大超过了我国证券市场承载能力和投资者承受能力,给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上证综指下跌14.31%,六成以上投资者受损,股指涨幅名列全球倒数第三。
“信贷不市场”缘于市场发展与监管不同步。在长期执行“分业经营”金融监管框架下的西方成熟市场,商业银行大都通过发放“经纪人贷款”等方式间接将信贷资金投放于股票市场;而我国则禁止商业银行与企业从事股票买卖,以防范银行系统风险。因此,在允许基金管理公司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融入资金,操作于自营炒股、打新股,允许证券公司等机构通过向银行申请股票质押贷款投入股市的同时,伴生出了一种现象,亦即许多企业会巧立名目钻金融分业监管难以有效约束跨市场金融业务之漏洞,违规挪用银行贷款部分进入证券市场,从而引发出了“信贷不市场”之说。
还有,一些银行通过借新还旧、延长贷款期限和倾向于发放中长期贷款等方式,人为掩盖了一些有问题的信贷资产,这也是一种“信贷不市场”的操作行为。
关于“货币不市场”的说法,我个人觉得这涉及了两个方面,一者是指我国央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的动态需求,积极主动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更迭实现市场资金的净回笼与净投放,亦即指向了我国央行对资金市场、市场流动性的常态性干预现状,体现为中国政府的一种经济刺激之政策导向;再者,则直接指向了我国央行一直没有松闸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问题。
而“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落地,则基于了人民币的国际化。事实上,一国货币是否属于国际货币不能由自己来说,而应由市场来决定。至少应该取决于以下三要素:第一,该货币背后的国家经济要具有足够竞争力;第二,该货币背后的国家金融市场要十分发达,且这种货币应该自由可兑换;第三,该货币所运行的经济政治环境能持续保持稳定。
十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快速发展和壮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迅速提升,资本市场结构明显优化,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也非常快。不过,就其真正的国际竞争力而言,我国银行业和国际同业相比还很悬殊,毋庸讳言,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依赖、投资驱动的粗放型特征依然突出,一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体制性障碍已成为持续发展的瓶颈。下一步,在公司治理完善方面,包括股权结构优化、资产配置和组合诸方面都还需要我国进一步“苦练内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同时,考虑到我国经济的“外向性”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还要支持大银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就金融小机构改革而言,我们仍需以资本充实和财务稳健为主继续推进改革,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服务于小企业之发展。在市场环境与监管规则方面,我们还需做一些调整,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更好地进行经营创新,进而增强其金融服务之“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