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中风后遗症是由脑血管意外引起,它包括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等三大类,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塞,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它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严重疾病,中风后有75%~80%的病人遗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使他们丧失了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生活质量普遍低下,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随着人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本病的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有上升趋势,我科在近年来,运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3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我院针灸科门诊及神经内科住院病人,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及头颅CT检查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随机将105例患者分为针刺结合康复组、针刺组和康复组,各35例,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西医诊断标准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中风后遗症诊断标准,有脑血管意外病史;病程在6个月以上,有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利,口眼歪斜。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伴发有心、脑、肝、肾及其他疾病;有脑肿瘤、脑外伤等引起的脑卒中者。
1.5 治疗方法
1.5.1 针刺组 取穴:上肢环跳、风市、足三里、涌泉、解溪、太冲。语言障碍加亚门、金津、玉液。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涌泉直刺1寸~1.5寸,施提插补法,亚门穴常规进针后针尖向口唇方向刺0.5寸~0.8寸,施用捻转补法,不留针,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出血1mL~2mL,其他穴位均采用1寸~2.5寸的毫针,平补平泻法,补法为进针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泻法为进针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平补平泻介于两者之间,每次留针20min~30min,5min行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5.2 康复组 采用Bobath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同时介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与ST进行肢体与语言功能训练,综合康复方法包括:不良姿势矫正,卧位四肢关节的主动,被动运动,床上翻身,移动及肌耐力,运动协调,坐位平衡,手功能训练等。ADL训练主要对进食、穿衣、如厕、洗脸、上下楼梯等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及使用支具训练,ST语言功能训练包括:进行呼吸训练,唇舌训练,发音训练,以及协助患者做舌的前伸,后缩,上举,侧方运动等。每日1次,每次30min~40min,10d为1个疗程,同时教会家属帮助病人练习。
1.5.3 针刺结合康复组 针刺和康复治疗方法分别同针刺组和康复组。常规治疗,所有病例均根据病情采用过相应的内科药物治疗。
1.6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自觉症状消除,语言清晰,患肢活动自如,动作准确有力,能独自步行;显效:自觉症状好转,瘫痪肢体明显恢复,能步行,体征大部分消失;好转:瘫痪肢体运动有力,神经症状和体征好转,但仍不能下地行走及生活自理;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变[1]。
1.7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表2 3组临床疗效比较
患者,男,52岁,教师,8个月前曾患脑梗死,经治疗后,病情好转。2010年11月15日,即2d前,患者因右侧半身无力,言语謇涩,由家人送至我院神经内科入院治疗,经头颅CT确诊为复发性脑血管病、脑梗死,经西医常规治疗两周后,症状无改善,随即请针灸科会诊,查体:神清,右侧上肢肌力0级,下肢肌力1级,言语不利或失语,口角歪向左侧。采用针刺结合康复疗法持续治疗2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基本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濡养而致。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因为出血或血流受阻,使受累组织发生缺血、坏死、水肿而导致一系列后遗症状。针刺方法是祖国医学治疗脑血管病的传统方法之一,它主要是根据中医经络学说,按照辨证论治原则,选择适当的穴位,运用一定的手法,达到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康复治疗主要是通过对患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功能训练,从而达到全面康复[2]。
通过近十年的临床观察证明,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它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和侧支再生,并促进各种功能的较快恢复,两者结合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正常运动功能恢复,降低中风患者的病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1] 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
[2]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