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
去年年初,曾因动物保护组织狙击而暂缓上市的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又重新谋划登陆资本市场。2月初,在证监会公布的创业板IPO申报名单中,归真堂又赫然在列,并引发了一场舆论之争。针对上市被媒体和公众的广泛质疑,有关部门指称是西方利益群体的行为。
归真堂谋求上市之所以会引发轩然大波,关键在于它是一家从事“活熊取胆”业务的研发生产企业。虽然在当前国内的经济法律框架下,归真堂上市的确并未触及到硬性指标,但却难免遭至道德层面的鞭挞。特别要指出的是,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不仅仅在于股东利益回报,而且还要有公共示范效应的彰显。就此而言,归真堂上市之争或将是唤醒企业责任意识、推动资本市场法律环境完善的一次契机。
随着公共道德意识的提高,通过“活熊取胆”为人类提供药源的方式已广遭诟病。在一些公益宣传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囚禁于牢笼之中、等待被抽胆汁黑熊的惨状。数据显示,目前归真堂被活体取胆的黑熊有400头,如果上市成功,那么该公司将会利用公众资金对产业进行大规模扩容,意味着将有更多的黑熊遭遇灭顶之灾。对此,归真堂回应称,其养熊和活熊取胆均是经有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委批准,是合法企业通过上市环保审查。而且,称其生产基地采用全国最先进的黑熊胆囊“无管引流”技术,在熊无痛苦的前提下抽取胆汁。
按照“子非鱼”的逻辑,所谓先进技术可以让黑熊被抽胆时没有痛苦,这个问题恐怕只有黑熊自己才知道。但以常识而论,胆汁经由腹腔被抽取必然会有创面,必然会带来生理方面的不适以及感染风险。对于归真堂而言,如此辩驳只是为了回应道德谴责,真正目的则是要强调自己的业务合法性以及上市流程的合规性。
不可否认,我国尚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禁止活熊取胆方式进行药物生产,对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的关注点也只是聚焦于“三废”排放等内容。宽泛的法律规制让归真堂等生物制药企业觅得间隙,并堂而皇之地谋划着资本上市之路。至于活熊取膽、熊胆粉的替代性等敏感话题则被划归到了伦理道德与专业医学的探讨范畴,似乎与资本上市之间划清了界限。
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归真堂在 “法律牌”保护下侥幸上市,那么也并不表明其未来经营将是一路坦途。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投资归真堂的风险不容小觑。一方面,医学专业人士认为,目前可以替代熊胆的中草药约有50余种,包括蒲公英、金银花等。而且,目前人工合成的熊胆的疗效比真实的熊胆更好,而且造价更便宜。可见,虽然在医疗市场上会有人崇尚天然熊胆,但是在民众动物保护意识提升、人工合成药物替代性日渐显现的语境下,归真堂的产品销路未必有其宣扬的那么光明。另一方面,尽管我国法律目前还没有禁止熊胆入药,但从中药的发展趋势看,熊胆总有一天会和天然虎骨、麝香等一样被立法禁止。当前,国内已有多位法学家集体呼吁,我国应当尽快着手制定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一旦相关法律实现了完善,那么归真堂的主营业务将面临全军覆没的窘境,对于投资者来说则是血本无归的后果。
归真堂与其一味在活熊取胆业务中“困兽犹斗”,不如效仿中药世家同仁堂。该企业并未因虎骨入药被禁而受挫,而是以新药风湿酒对传统的虎骨酒进行了替代,新产品中并无虎骨成分,且药效等同。同仁堂的经验表明,中药企业要想发展,靠攫取濒危资源来扩大规模只能招来越来越多的反对,以致走向穷途末路。不如顺应形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替代药物的研制方面,在产业升级与自身成长空间方面实现双赢。
有网友感叹“归真堂上市是在践踏A股的道德底线”,此话当真有理。当企业还停留在满足国家规定的时候,文明意识日益提高的公众却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而论,放弃上市,归真堂才能回归真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