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刊2012年第5期报道《我们该如何安全地走出去》涉及到中国在非洲投资的政治经济安全,中国媒体对此关注较少,特摘编相关评论两则,以飨读者。
中国对非洲国家重要战略性资源的开发,不仅要面对来自西方国家同行和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同时还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地缘政治势力角逐,原本单纯的经济行为被国际社会政治化。
中国企业在国内的发展经验是:只需公关政府关系,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協调股东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各项投资的顺利进行。中资公司难以接近是共识,不仅西方和东道国的媒体、研究者有这样的抱怨,连中国自己的研究人员和媒体也难得约见到中资公司,有时候必须通过私人关系才能采访到中资公司相关人士。面对质疑之声,中资公司表示很委屈:“我们带来了丰厚的发展资金和更匹配非洲的发展技术,我们提供了这么多的就业岗位,我们不问政治专心工作,为什么得不到赞扬反而是批评呢?!”
事实上,面对质疑不作出回应这一做法十分愚蠢,将大门关闭并不能更好地保护中资公司本身,相反,该公司失去了一次解释和为自己辩护的机会,这只会加重外界的误解。
汪晓娟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项目经理
中国的援助构成了非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非盟委员会相信,如果中国能维持住这美好的形象,有利无弊。要想如此,中国必须确保它与非洲的合作是双赢的关系。在外交上,没有慈善,只有国家利益;中非的亲密关系也是基于这个基本的道理。有了双赢的合作关系做基础,中国能为非洲的发展贡献良多,也最有可能得到非洲人民的支持。
中国可以帮助非洲在食物上达到自给自足,加快工业化发展,找到自主发展经济的方式,使这片大陆自立自强。非洲国家需要中国的帮助,使其教育走上正轨,人才的培训系统化,最终在世界事务的管理中取得应有的位置。这会使中非两国都受益,也必将在非洲人民心中建立起对中国和中国人民长久而美好的印象。
非洲需要制定一个共同的政策,建立起与中国长期双赢的伙伴机制。这个机制应该强调多边关系,以此取代现在对于多数非洲国家来说负担重重的双边关系。中国已经在非洲和非洲人民那里积累了巨额的信任基金,要想把这笔基金维持住,中国需要更有策略,找到合适的方式,确保中国的援助不会导致失业率上升,非洲特色消亡,引发社会危机。
勒内·库瓦西 非盟委员会经济事务部主任
《微电影时代》
(2012年第5期)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票房2000万,不少人据此预测《让子弹飞》的票房撑死了加个零,也就是2亿上下,没想到结账时候到达了7亿。可姜文还是有一股不平之气。他说拍“子弹”比拍“太阳”要容易,“一个人在30岁到40岁之间,姑且称之为‘戏剧阶段,之后随着他的成长,还会进入哲学阶段、宗教阶段,将不再是主要的观影人群。……为满足这群30多岁的处于‘戏剧阶段的人做电影不难,因为大家在这个年纪,仍然是澎湃的、爱情的、理想的”。
微电影究竟是哪个阶段的人群的餐后小点?对于“戏剧阶段”的人来说,10分钟的故事恐怕不过瘾吧。最近我看了几部微电影,觉得这种体量和架构,就像禅宗公案,《世说新语》的短章,似乎更适合哲学阶段和宗教阶段的观众。
去年的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写出过450万字的长篇。最近他也说,短篇比长篇要难写,我想这应该是真的了。当然,他说的肯定是好的短篇小说。同样,要做出一部分秒必争、直指人心的经典微电影,恐怕比把它铺衍成一部100分钟的电影要难得多。我宁愿一遍遍地看《新龙门客栈》,也不愿去回想《龙门飞甲》里任何一个镜头。对于观众来说,微电影最大的好处,也许是重温经典时大大节省时间吧。
中国的电影观众数量在1500万到2000万之间,但网民的数量是它的几十倍,微电影市场广阔。但愿大潮中除了泡沫,还能有些真材实料。
上海 韩滨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