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梦想与大国意志

2012-06-10 12:46储昭根
南风窗 2012年21期
关键词:航空母舰大国航母

储昭根

9月25日上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交接入列仪式并登舰视察。“辽宁舰”顺利交接入列,是我军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首艘航母的亮相,也可以说是中国海军由近海驶向远海,由“黄水海军”、“ 绿水海军”转向“蓝水海军”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起点。美联社引用专家的话说,这艘“起步航母”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它是这个国家由弱到强崛起的“图腾”,将把中国带上最终成为海上强国的征程。

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空母舰

2009年3月20日,中国国防部部长梁光烈在北京会见到访的日本防卫相滨田靖一时表示,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这是中国军方高层首次正式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建造航空母舰。中国防长的第一个理由很简单:大国中没有航母的只有中国;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土,守卫责任重大;中国海军实力较弱需要发展。

从国际现实看,在目前5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唯一没有加入航母俱乐部的成员,除了中国之外,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都有航空母舰,其中美国拥有11艘,占全球在役航母21艘总数的一半以上;新兴的“金砖四国”也只有中国一家没有航母;在东亚,日本的“准航母”已达到5艘,包括3艘—“大隅号”、“下北号”、“国东号”满载排水量1.3万吨的“大隅”级两栖攻击舰;2艘—“日向号”、“伊势号”满载排水量1.8万吨的“日向”级直升机母舰(日称“直升机驱逐舰”)。

同时,日本第三艘2.4万吨级的新一代直升机驱逐舰(22DDH型)也已在建造当中;跟在日本后面亦步亦趋的世界第11大经济体韩国,其“独岛号”轻型航空母舰和宙斯盾导弹驱逐舰已分别服役。世界大国的地位呼唤中国拥有自己的航空母舰,这是中国“辽宁舰” 交接入列的一大背景。

没有自己的航母,就无法满足现实的或是潜在的安全需求。最明显的,当前,周边各国占领南海岛屿、海域并掠夺我海洋石油资源和渔业资源已有二三十年,南沙群岛的50多个岛屿中,仅有8个在主人的手中。1000多口油井中,无一口是中国的。

没有航空母舰的支撑,中国难以获得有效的作战能力。1974年的对南越海战中,我方4艘艇的总吨位,还不及越军的1艘!当时军委副主席叶剑英曾考虑在必要的时候派飞机去,但由于海面上缺乏支持平台,派遣的飞机只能进行10几分钟的侦查,根本没能力进行对海军的战斗支援。1988年的南沙海战中,由于我军飞机只能从距永暑礁有1000多千米的海南岛某机场起飞,其作战半径明显不足。而中国海军编队为躲避空袭而迅速返航,实质上是胜而不胜,未能彻底阻止越南对南沙岛礁的侵占。

即便当前中国航程最大的苏27战斗机、飞豹战斗轰炸机,它们的航程也只能保证在携带空优挂载时抵达南沙巡逻半个小时。而一个中型航母在南沙海域游弋,搭载一个团28架舰载战斗机,即可建立空中防御圈。在舰载预警机的引导下,舰载战斗机同样可以携带反舰导弹或制导炸弹出击,攻击500~700公里范围内敌方目标,夺取南沙制海权。航母编队可以采用机动防卫,保护中国所属岛屿、附近水域以及海底富含的天然资源,实现在南沙海域持续的军事存在。

再者,作为集成了各武器装备系统的超大型水面舰艇,航母被认为是现代海军海空一体化作战的核心与中坚。以航母为核心的海上编队,则是海上立体战斗群。航母是一个系统工程,航母入列后,将会给中国海军的兵力结构、作战样式、装备体系、组织训练等带来巨大变化。而航母编队不仅拓展了海上方向的打击力与防御力,还使海空力量得以有机结合;加上信息化融入,一体化联合作战将使中国海上的作战能力呈几何级数的增加。航空母舰仅是一个“拳头”,而围绕这一“拳头”的综合开发、研究与利用,将会让我们在海上的整体力量出现明显质的飞跃。

除了实际的训练及作战效用,航母更具有重要的战略威慑意义。航母将提高中国海基核力量的生存能力。过去中国海军以“空潜快”为主的兵力结构无法为核潜艇进入大洋提供有效保护,航母的装备和航母编队战斗力的形成则使弹道导弹核潜艇进入大洋有了可靠保护,使中国海军的战斗力、常规威慑能力和核威慑能力大增,提高了核威慑的可靠性。因此,航空母舰历来就是“大国的宠儿”。作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发展航母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航母与大国的兴衰

英国是航空母舰的鼻祖,1918年9月由货轮改装而成的“百眼巨人号”(HMS Argus)航母正式开始服役,全球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在英国诞生。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是航母问世的技术基础,英国航母也是其工业发展的缩影。但是两次世界大战消耗了英国。由于战后经济日益衰落,至今也仅拥有屈指可数象征性的航母,已沦为航母二流国家。

世界上第一艘非改装,专门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凤翔号”1922年诞生于日本。日本对外侵略野心日益膨胀,走了与美国抗衡争霸的道路,在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和击沉英国“威尔斯亲王号”战列舰,一度称霸海上。但6个月后,美国航母在中途岛牺牲了2.58万吨的“约克郡号”航母,击沉日军4艘航母,重新夺回了对太平洋的制海权。日本二战期间建成各型航母25艘或伤或沉,最终都没逃脱覆灭的命运。

美国在二战中凭其强大的国力和科技能力,使其服役的航母多达52艘。在战后和平时期,美国又不间断地对航母进行改造,其核动力超级航母已然成为当今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美国是当今世界航母数量最多、装备最先进、动用最频繁的国家。更甚,在全球范围内,哪里有冲突,哪里就有美国航空母舰。

苏联在解体之前始终未能实现拥有一个可与美国相抗衡的航母编队。1962年美苏的“古巴危机”,苏联因没有航空母舰,战术上吃了大亏,才想到航母的重要。经过“非驴非马”的模拟仿造,直到1991年1月,历经8年磨难,苏联历史上第一艘大型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才正式服役,排水量67500吨。英雄短命,服役不到一年,苏联解体了。

中国航空母舰一直是中国人百年来挥之不去的梦想。在民国政府期间,蒋介石为安抚海军将领,曾提出造3艘航母的想法。随着抗战、内战及建国后历次运动的折腾,航母计划拖到1998年澳门一家公司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在历经3年苦难的历程,终于在2001年驶入大连港,又历经10之久的“打磨”,终于成为新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航母的一部发展史伴随的是一部大国兴衰史。如今的中国头顶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荣光”,也开始有了航空母舰。我们当下面对的问题就是:仅仅靠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与投资所拉动的经济增长,能够维持“日吞斗金”的中国航母战斗群未来100年的光荣与持续发展吗?

硬实力和软实力

航空母舰是一个复杂、先进的作战平台。“辽宁号”航母交接入列本身只是中国“蓝水海军”的第一步,如何协同空中和海上作战,如何训练舰载机联队,如何研发和装备先进的雷达和指挥与控制系统……如果要形成真正的战斗力,以法国在二战之后建造的第一艘航母为参照,从其投入部队到作战使用,经历了大约10年时间。再按照国际通用“三一原则”, 一个国家一般需3艘航母才能形成完备的战斗群:一艘执勤、一艘训练、一艘整修。这都是一个长时段、漫长的过程。

不仅如此,航空母舰作为先进的作战平台的投入使用,标志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及海军实力上了新台阶,但仍只是硬实力,而同等重要却常常总被我们忽视的是软实力部分。譬如战略、训练、管理与意志。

事实求是地看,中国拥有一艘常规动力的航母,即使按中国前驻俄罗斯陆海空军武官王海运少将中国建造5艘航母的说法,也并不能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对国际格局影响甚微。但中国决不能按照肯塔基大学派特森外交及国际贸易学院助理教授罗伯特·法利(Robert Farley)所评估的那样,为了应对竞争者和扩大的威胁环境,建造12艘航母。

战略上,尽管美国“重返亚太”加强了对中国围堵,但中国不能且要努力避免成为美国海洋霸权的挑战者,这样才能避免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不可避免冲突的悲剧。所以,中国航母战斗群当前优先行动的方向是在全球范围内主动配合国际社会,展开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反恐、反海盗、维护国际航道安全与畅通等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合作,以进一步承担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尽的义务,及更有效、突出地发挥中国全球性大国的作用。

同样,对待台湾的大政方针也不能动摇。大陆拥有能实战的航母将彻底改变两岸军事力量的对比,可能让军方强硬派对收复台湾信心倍增,但我们要坚持“中国人不能打中国人”,要吸取历史血的教训。香港、澳门我们都能等100年和平统一,筆者相信,两岸一定同样能和平统一。免除台湾对大陆的恐惧,增加两岸的互信与合作,特别是台湾如果在南海与钓鱼岛有所作为,更有利于钓鱼岛与南海诸岛的顺利收复,能避免大陆很多的被动与麻烦。

中美、两岸要避免武力对抗,并不等于放弃使用我们自身的实力。中国之所以积极发展航母等先进作战平台,唯一的原因是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

对此,正如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在《解放军为什么能赢》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作为一支30年不打仗的军队,解放军要防止不敢打、不会打、不能打三种“和平病”。应该看到,中国周边纷争四起,小国借领土纷纷挑战中国,这与我们长期战略上的懈怠,缺乏足够的进取心与战略眼光不无关系。正因为如此,我们发展航母,是为了使用航母。1946年至1982年间,美国动用军事力量250次,其中动用航空母舰约占80%。更应该看到,解决南海等领海被侵占问题,仅仅是威慑是不够的,因为美国在伊拉克没有威慑住萨达姆,同样在利比亚也没有威慑到卡扎菲。作为一个大国,没有大国的意志与决心同样不可能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大国。

猜你喜欢
航空母舰大国航母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福建舰”
航母召唤,舰载机返航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航母爱出糗
我爱航母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在航母上起飞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