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燕,王进鑫
(成都工业学院 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成都 610031)
对性的态度,古今中外有以下几种:1)最严格的性欲态度,认为性是罪恶,性欲望和性行为应该被严格限制在婚姻关系内,并以生殖为唯一目的。最典型的当属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下的性态度,“既然为了人类的繁衍非允许性交不可,那就只好把道德标准放宽一点,但是,最多只允许它发生在有婚姻关系的人们当中”[1]。中国宋代以后也出现了类似的严格的性态度,对性压抑和否定[1]。2)对性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如中国古代的性观念中认为阴阳和合是自然之道,类同于天地的交合,对人的生命至关重要;但中国的传统性观念仍然强调节欲[1]。不论中国古代还是西方传统,都强调对性欲的否定、节制或者限定,是一种压抑的态度。
到了近、现代,尤其是性解放运动和性学的兴起,对性的总体观念趋于肯定,并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层次肯定了性的自然属性和生理属性。弗洛伊德(Sigumd Freud)认为,性是一种本能,性欲望是个体一切行为的原始动力,是建设性的、能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赖希(Reich)对性欲也有着类似的态度[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将性列为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与吃、喝、住、行等需求一样,是其他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张曼琳等人对大学生性观念与性态度的调查发现,50.8%的人认为性是身心需求[3]。学者发现性别、个人受教育年限、个体生活的区域人口规模、网上黄色信息暴露等因素会影响青少年的性容许程度或者性开放程度[4-6]。
从心理学讲,认知决定态度和行为,青少年如何看待性欲望这个性的根本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性道德观,并最终影响性行为方式。当代青少年受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影响,传统的、新兴多元性观念同时充斥其周围,他们会作何选择?认为性欲是人的自然属性、本能冲动,还是认为性欲人为可控?了解青少年对性欲态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才能有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道德价值观,引导正处于恋爱、婚姻准备阶段的他们正确处理性的问题,避免因为性无知、性价值观混乱而造成的意外伤害和犯罪,让青少年们更健全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联合国人口基金1998年将青少年界定为14~24岁[7];17岁的青少年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价值观、道德观初步形成甚至基本确立[8];高考前学业的压力以及对性的禁忌,进入大学后对性的思考及性的实践(特别是异性交往、恋爱)等行为普遍化,对该阶段的青少年进行性相关研究更合适;(社会转型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17岁以后的青少年出生于1980年以后,生于转型期、成长于转型期。)因此,研究的对象确定为17~24岁。抽样方法:
1)按地理、经济及文化因素将全国31省市(除港、澳、台)分为5个片区,即少数民族地区、东北地区、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各片区各抽取1个省(市)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京市、广东省、湖北省、四川省。
2)样本为5 000,各省(市)分别1 000。分为在校青少年与校外青少年2种类型,调查样本以6∶4的比例分配。在校生在重点学校、一般本科、高职高专3种类型学校抽样。
3)分别在3种高校各抽取1所学校,然后在每所学校按不同年级(1~4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分别抽取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校外青少年按照工作单位性质(无业)抽取400名对象,尽量涵盖各行各业。
回收问卷4 703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4 565份,有效回收率为91.3%。
数据来自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期青少年性道德核心价值观实证调查研究》课题组编制问卷。问卷由4部分构成:1)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2)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特别是性道德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3)青少年性道德价值观的现状;4)具体的性行为现状考察。问卷设计后,选取了200人进行了初测,并聘请专家对问卷进行了讨论修改,以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
采用社会学分析软件STATA8.0,进行描述性统计、交互分析。分析了第3部分中性欲态度的现状1题,及性欲态度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包括地区、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环境因素,包括是否工作、单位类型、成长环境、家庭经济因素、同伴影响、网络影响。由于篇幅限制,仅报告影响比较大且对性教育有借鉴意义的因素。
如表1所示,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性欲望是人的正当需求”的青少年累计达82.86%,即绝大多数青少年能认同性欲望是人的正当需求。8.95%的被调查者持无所谓态度,另有8.19%持反对态度。该数据与一项针对湖州市大学生性意识的调查结果比较一致,16.6%的大学生认为性需要不正常或者不知道是否正常,且女性高于男性[9]。
分析认为该部分青少年在多元分化的冲击下对性欲望的态度模糊,不知该如何正确看待人的性欲望,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性行为上的茫然、缺乏方向,甚至很可能对性行为持禁欲态度。因此从性教育角度来讲这部分人急需引导。
表1 性欲望的态度调查
3.2.1 性别:男性更极端
在几千年父权制度的影响下,女性的性一直是被否定和压抑的,近现代社会妇女运动的兴起,人们看待性的态度也在悄然被影响。性别差异一直是研究者们关心的问题之一。通过对性别与性欲态度的卡方检验,发现性欲态度上依然存在性别差异(Pr<0.001),如表2所示。
性欲态度的性别差异显而易见,非常赞同和非常反对的极端态度下,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比较赞同和比较反对的态度下,两性态度却发生扭转,女性比例远高于男性。即男性态度更为极端明确,而女性则相对较为折中。其原因可能是,女性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接受禁欲教育,对性欲望的态度更为保守,不愿太过明确地表达。另一方面,男性明确表达非常赞同、无所谓和非常不赞同的比例都高于女性,这提示我们男性对于性欲望的态度在极端明确的同时也非常茫然。可能是因为女性对于男性的性是一直接受的,对于自身的性也是了解的,所以存在态度冲突的比例更少。而男权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坚定的反对着女性的性欲望,女性的性仅为生殖与繁衍而肯定,要男性将每个人的性欲都放至正常的、可接受的意识里相对更困难。男性可能更多的受到性价值观混乱的负面影响,更需要性教育的引导。该结果与其他研究的结论比较一致[10]。女性对于性欲态度更为柔和,反而是男性选择“无所谓”态度的比例更多。1999年对东北师范大学984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仅有4%的女大学生认为性是“肮脏的”,其余则认为性是人的本能,是人的自然属性的一个方面[11]。
3.2.2 受教育程度:学历越高者越认同性欲,同时性欲态度也更迷茫
表2 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的性欲望态度差异
如表3所示,不同教育程度的青少年在性欲望态度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Pr<0.001),但并非与学历呈线性关。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提高。分析认为,学历高者在接受学校性教育的同时,也更容易接受多元性价值观的影响,更容易形成价值观的冲突,更容易迷茫。因此,性教育在内容上应与社会文化相结合,帮助青少年在接受性知识的同时深刻内化,形成统一和谐的性价值观。
3.2.3 成长环境:城乡结合部的青少年性欲态度更混乱
如表4所示,不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性欲态度存在边缘显著差异(Pr=0.069),数据表明城乡结合部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与其他环境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对性欲的态度差异最大,无所谓态度的比例最高,反对比例也最高。城乡结合部是乡村和城市文化冲突最为明显的地方,也是传统性观念与现代开放的性观念冲突最突出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最容易出现混乱的性价值观,对性欲的态度也最矛盾。这部分青少年是性教育的重点对象。
3.2.4 各类学生/已工作者
将被调查者分为学生和已工作者2类,不同类型的被调查者对性欲望态度的选择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r<0.001),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已工作者反对态度更高,无所谓态度更低,而赞同态度与大学生无明显差异。潘绥铭等对中国大学生性交频率研究表明,在大学扩招数年之后的今天,大学生并不与同龄的非大学生形成显著差异[12]。这与本研究的结果部分一致,仅在赞同性欲为正常需求的态度选择上。已工作者对性欲的无所谓态度更低,可能是因为他们性经验比学生更多,知道性为何物,因此更少对性欲望产生茫然无措的态度。对性反对态度的相对较高可能是因为比同龄人更早进入工作岗位,相对接受更少的教育,因此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的性欲态度。因此,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青少年更新性欲观念,更加科学正确地对待人类的性欲。
表3 受教育程度对性欲望态度的影响
表4 不同成长环境下青少年性欲态度的差异分析
表5 各类学生/已工作者对性欲望观的影响
不同学校类型的大学生对待性欲的态度。重点大学的学生无所谓态度更低,反对态度更高。可能是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更完善科学,学生有机会接受正确的性教育,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态度,从而减少性欲望态度无所谓的模糊态度。目前的性教育体系可能更多是传统的禁欲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将性欲望与不道德联系,因此重点大学不赞同性欲望为正常需求的比例偏高。因此,应加大对一般本科和高职高专在读学生的性教育,并调整性教育的内容,以帮助青少年减少对性的迷茫态度,形成清晰正确的性认知、情感和价值观。
3.2.5 同伴与网络影响:适度谈性/看性,提升对性欲正常性的认同度,过度则易导致迷茫同伴也是青少年形成性观念的重要影响因素。考察青少年与同伴交流性相关话题的频率与其性欲望态度的关系,证实了同伴交谈的重要作用。如表6所示,从不与同伴交谈性话题者,持无所谓态度的比例最高,反对的比例也较高。“偶尔谈”者无所谓态度比例则最低。“经常谈“的无所谓态度的比例相对高于“偶尔谈”、低于“从不谈”,但反对比例却低于“从不谈”。与同伴适度频率的“谈性”可以帮助青少年减少对性的无知和迷茫状态,但过度交谈则可能适得其反,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对性欲形成一种麻木迷惘的状态。因此,性教育不可忽视同伴的重要作用,要注意引导青少年创建一种适度、健康的同伴性交流氛围。
适度了解性能够提升对性欲正常性的认同,过度则易导致迷茫。可见,网络确实可以作为一个传播科学性知识和正确性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但社会各界应对网络的性信息内容进行控制,充分利用这种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手段,引导青少年适度观看内容适当的性信息。
表6 同伴交谈性话题的频率对性欲态度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青少年性欲态度的主流是接纳性需求的正常性,但不容忽视的是,近20%的青少年对性的态度模糊甚至混乱,不知该如何对待性。随着性科学的普及,青少年的性欲态度也越来越正确。但有少部分个体迷失在多元开放文化中,性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性欲态度受到性别、教育程度、成长环境、同伴交流及网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男性态度更为明确极端;在校大学生比已工作者的性欲态度略显开放;重点大学学生和受教育程度高者在性态度更开明的同时也更容易迷失;城乡结合部这样多元化的成长背景容易导致青少年性态度的迷茫;适度的同伴交流和通过网络接收性信息能帮助青少年破除对性的神秘感,形成科学的性态度,但过度则容易导致迷失。该结果为性教育的对象和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即男性青少年可能更需要引导,尤其是对女性性欲的接纳和理解;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应同时并举,使教育内容更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求。适度的性教育、同伴间的性交流、网络接收性信息,都能促进积极性信息的吸收和形成,但过度则相反。如何充分利用多元文化造福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李银河.性的问题[M].北京:中国青少年出版社,1999:19-32.
[2]陈学明.爱情、爱欲与性欲: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性伦理学”[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6):10-16.
[3]张曼琳,高珊珊,刘娜.大学生性观念、性态度与性行为状况调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122-125.
[4]杨建科,程诚,随雯茜.我国居民性容许程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43-50.
[5]田丰.中国未婚青少年性观念开放程度及影响因素[J].青少年研究,2007(11):30-35.
[6]马瞧勤,丛黎明,潘晓红,等.大学生浏览黄色网站与性行为性态度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2):1427-1429.
[7]陈涛,陆玉林,周拥平,等.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M].北京:中国青少年出版社,2000:12-14.
[8]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2.
[9]王春生,张蓓.湖州市大学生性知识、性意识、性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79.
[10]危芷芬.女性心理学[M].陈瑞云,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203-204.
[11]蔡美花.中韩女性文化心态比较研究:以婚姻和性观念为中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3):61-64.
[12]潘绥铭,黄琦,史梅,等.中国性革命成功的实证[M].高雄:万有出版社,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