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孔俊婷
摘要:文章从宏村聚落的规划思想、选址、布局、交通网络、水资源体系等角度展现古人生态思维,启迪当代住区规划。
关键词:宏村 生态思维 住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当代中国住区规划,过度的西方模式弱化了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如何打造适宜中国特色的可持续住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宏村聚落经历百年积淀,其中所包含的生态思维对于中国特色可持续住区设计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
1“天人合一”——宏村聚落生态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是古代先民生态思想基础概念,更是今人环境发展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在宏村的风水选址、象征主义聚落营建上均有体现。
1.1风水形胜
古代风水又称堪舆,晋代风水家郭璞《葬经》中对风水的定义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藏风聚气的环境选择本质上就是对土地肥沃、植物茂盛、气候温和、水量充足的理想居住环境的选择。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风水思想是一种大地有机自然观。
宏村选址思路为“北枕雷岗,三面环水,南屏吉阳山”。这种太师椅式格局与风水吉穴相对应,满足“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选址原则,这一环境使聚落有良好的日照、水源、土壤、植物情况,交通便利,同时利于村落排水且。
“雷岗山者,村之依托也,村人视其来龙圣所、村之屏户之望也。村人担石压土,种树植草,春秋二祭,丁状络绎然。”这段记载于清代《雷岗山记》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宏村人对村落周边环境的重视。为强化周边风水形胜,宏村人通过景观建筑修建、局部山体高度或形状调整、植树育林等手法对村落微气候进行维护提升。
1.2 象天法地
宏村聚落规划采用牛的象征主义手法。聚落以雷岗山为“牛首”;以村口古树为牛角;根据“山水之气以水而运”的原理,以水圳引入溪流为“牛肠”;引水汇入村中泉水形成中央池塘——月沼,为“牛胃”;为解决“南方山赤如焰”的问题,村外部建南湖,为“牛肚”;环绕村庄的河溪上架有四桥,为“牛腿”。
2、宏村聚落生态实践
2.1总体布局——适应自然与礼法的网格布局
气口,是村落接纳外部空气的主要开口方向。据徽州地区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仅西南方向的山脉留有缺口,利于新鲜的空气的送入,所以宏村聚落建筑的网格多是面向西南的。而在聚落的定居发展过程中,宗族礼法则深深的影响着村落空间的聚集。在宏村形成了以祠堂建筑——乐叙堂为核心的整体网格,强调中心性,强化宗族归属感。
图1 宏村入口空间
2.2入口空间处理----气不外泄
村口的意义不仅仅是公共活动场所及人流的疏散空间,更是聚落防御及私密性的保证。在宏村入口空间的处理上,聚落强调“气不外泄”这一风水思想。聚落内部道路与对外道路相互错开,并自然形成类似广场的开放空间。(图1)这种布局形式有利于进出聚落的人流分流。同时以风水树作为入口标志,缓解直入气流,调节微气候。
2.3功能明确的交通空间
宏村内交通网络由三级路网组成:东西向交通干道,承担主要的人流及车行交通;南北向生活性次干道,起到联系组团作用,是街巷特色空间集中地;备弄空间虽然只满足“通过”功能,但对通风保温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网间连通性好、空间收放尺度适宜,有利于自然通风组织。
2.3水资源空间生态系统的疏理
根据雷岗山地形特点,将人工活水网络贯通全村。宏村水系主要引西溪清澈水流,通过水圳与村中泉水相通,最终汇入南湖。水圳整体高差3.9米,大水圳的上、下水圳0.6米左右宽,小水圳0.4米左右宽,以水圳的宽窄、坡度来保持水量与流速。
村内建筑通过屋顶向天井汇水,用于室内微气候调整、绿化灌溉、涣洗汲水等。水通过屋檐水槽、天井下方及墙内排水管流入地下水道,经过自然净化流入人工水系。同时以“居民使用——养鱼——灌溉”的一水多用模式,产生了以人养鱼、以鱼养田、以田养人的循环生物链。
宏村给水、排水系统采用了分流设计和自净设计。分流就是将洁污分流,互不干扰。生活污水是采用生物净化处理方法,在室外设污水发酵池和净化池,利用莲藕吸附污泥和浮游生物净化水质的方法,再通过沟渠或管道排入村外水圳或农田。[1](图2)
天井 水圳 月沼 南湖
图2宏村水循环系统
3、宏村聚落生态思维在现代住区规划中的应用
3.1 天人合一思想的沿传
文化内涵应当是中国特色的住区规划的出发点与重点。天人合一思想是从人与自然平等的角度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这一思想应当是从设计之初就作为核心理念,并体现在设计、施工及后期管理的各方面。
3.2 “形胜”思想下的山水营造
形胜思想强调将城市规划扩大到宏观的山川形势,强调形与意的契合境界。当代住区规划应当充分宏观分析,观察规划区域与城市的空间联系、历史延续、人文关联,挖掘符合城市特色的规划理念。在具体的空间布局、建筑设计、景观营造上,整体考虑城市水网、绿网,分析周边建筑体量关系,为形成可循环的水、绿、风系统创造条件。
3.3 核心性——住区归属感的营造
虽然当代住区规划已经没有宗族制度约定,但核心性的精神场所依然值得保留,它可以凝聚生活氛围、增强归属感。这种核心可以以中心景观、社区服务、商业街等多种形式出现,亦可以是具有明确的功能性的公共服务核心。景观设计中应当强调标志性、故事性,成为印刻住区历史与记忆的场所。
3.4 水资源循环利用
当代住区规划中水景设计是重要组成。但是我们经常可以在住区中看到干涸的河床、污染的水面,良好水景系统往往停滞在设计图纸之上。制约水景观生态效应发挥的原因是一个复杂问题,更多的情况下它与当地水资源条件、技术成本、人工管理息息相关。
传统聚落宏村自净、自循环的水资源系统值得我们学习与反思。在这样一个景观作为商品的时代,我们更应当理性的因地制宜的看待环境的价值。在分析资源本底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采用适宜技术,水景观体系应当满足自循环、多用途、自净化的可持续发展标准。
在住区规划设计之初,对场地的分析尤为重要。场所及周边水资源基底直接影响设计后水体的面积大小与形态,应当根据实际地形特点选择静水园或动水园;在此基础上,采用适宜的雨水回收、中水利用技术,如利用建筑集水、绿化街道渗池或浅沟、雨水花园、景观池湖等形成完整、连通、流动的水景观体系,最好可以与城市水网相连;多使用人工湿地的自然净化方法,如鱼龟等动物净水、水生植物净水、植物浮岛净水、微生物净水等。
3.5 自然通风体系的营建
建筑布局遵循获得最大限度夏季自然通风、遮挡冬季寒流、住区内部风环境舒适的原则。如北方住区建筑北高南低,高层建筑西北侧布局遮挡寒流;与周边建筑协调,留出适当的气口;建筑主立面尽量朝向夏季主导风向,而侧立面对着冬季主导风向(夹角小于30度为宜);通过建筑布局引导空气流动,合理建筑密度,避免风速过大、漩涡或无风的区域。
3.6 院落模式的微缩
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内外有别”的空间意识,是居住者领域意识与归属意识的集中体现。院落空间作为外部环境与建筑室内的空间过度,体现中国文化内涵。在中国特色住区之中,合理应用院落手法,无论是建筑前附加院落、建筑围合院落还是抬高地层形成院落,都是一种丰富生态景观资源、深化文化内涵的好方法。
结语:
宏村的生态实践与思想体现着古人优秀的生态思维,为今日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参照。 唯沉淀才弥新,从我国古老的智慧出发、用现代的手法延续传统的积累,可以创造真正属于中国人的灵魂家园。
参考文献:
[1] 陈伟.徽州传统聚落与人居的可持续发展[J]. 工业建筑,2000,30(1):6-10
[2] 段进,揭明浩. 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聚落空间解析[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3] 尹弘基. 论中国古代风水的起源和发展[J]. 上海: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9.
[4] 王其亨. 风水理论研究[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