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桂华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多年经验,从施工工序、施工工艺及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加强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工程;施工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1
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都是建筑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工民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对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工序、施工工艺及施工管理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工程施工成本的高低。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如何加强工民建工程施工质量作出了如下探讨。
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控制施工工序
工程施工过程中每一个工序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
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问顺序和空问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未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考虑不周,则极易出现工程返工情况,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消费,影响工期,甚至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因此,在工民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确立建筑工程施工程序质量控制计划,设置建筑工程施工程序活动质量控制点,进行预防,切实实现工程的最优化。
1.1 1.1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
工序活动条件主要是指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即操作者、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技术等。只有将这些因素切实有效地控制起来,使它们处于被控制状态,才能确保工序投入品的质量,以避免系统性因素变异发生,最终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一是操作者的控制,工程施工要优选施工人员,加强质量教育,提高所有参加施工人员的素质。二是材料的控制,在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全面落实以建筑施工材料为主体的质量责任体制。建筑材料采购人员必须熟悉建筑施工材料的基本特征与性能,并具备一定的质量分析和鉴别能力,尽量选择质优价廉的建筑施工材料。三是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要认真采用管理先进、技术一流、机械化程度高的建筑施工设备,保证施工要求和标准,同时施工单位必须综合权衡各种因素,科学选择设备类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四是施工技术的控制,有些施工程序之间的技术间歇时问性很强,如不严格控制亦会影响质量,如分层浇筑混凝土;同时,有些技术参数与工程质量密切相关。亦必须严格控制,如外加剂的掺量等,因此,必须加强施工技术的控制。
1.2 1.2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
控制点是指为了保证工序质量而需要进行控制的重点、或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使工序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应根据工程特点,根据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关键的某一环节中的某一工序或若干工序,视其重要性、复杂性、精确性、质量标准和要求来设置,无论是操作、材料、机械设备、施工顺序、技术参数、自然条件、工程环境等,均可作为质量控制点来设置,从而达到控制工程施工质量的要求。
I.3 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
程序质量的检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程序操作及其完成产品的质量进行实际而及时的测定、查看和检查,并将所测得的结果同该程序的操作规程及形成质量特性的技术标准进行比较,来检在和判断工程质量,,从而为抓住工程关键环节确立建筑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计划提供依据,保证质量控制针对性。
2 2重点把握混凝土质量.提高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是保证工民建施工质量、加快建筑施工进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工民建中的民用住宅、办公楼等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防渗等绝大多数由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承担,因此,混凝土施工的工艺水平、原材料的质量等因素是控制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
2.1 2.1原材料的控制
水泥。水泥强度、水泥的细度、凝结时间、烧失量和混合材料掺加量四项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定。骨料。进场骨料应按产地、品种、规格批量取样进行试验检测。不得采用风化砂、特细砂、铁路道渣石作混凝土骨料,更严禁用不同来源的砂、石掺杂混合料作为骨料材料。 外加剂。混凝土#f-~n剂的质量,应符合现行目家标准的要求,并根据工程对混凝土的性能要求以及实际施工工艺、气候条件,结合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例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等因素,确定其品种。
2.2 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配合比的确定是控制混凝土质量的前提。施工配合比应根据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施工和易性等要求确定。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特点、气候条件、混凝土输送方式等因素进行配制。首先,要选用使石子用量最多、砂石级配合适,使混凝土密度最大,与混凝土水灰比和石子最大粒径相适应的沙粒。其次,可以适当提高单位体积水泥用量,用水量力求最少但同时应符合和易性的要求。因为用水量越小,混凝土强度越高;水泥用量越少,体积变化率越小。同时,可在混凝土中掺人不同类型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科学配制。对于灌注桩用混凝土的配制,当水泥用量为420kg/m,混凝土的强度才能达到35MPa,但同时会导致坍落度过大,均质性差,和易性不好的现象,因此,可在配制混凝土中掺入1% 的减水剂优化配合比。
2.2 2.2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
首先,对不同的混凝土构件,应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应的浇筑工艺,制订详细的浇筑施工方案,合理分缝分块,安排合理的浇筑顺序。其次,浇捣时,振捣棒要快插慢拔,应尽量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应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两次压抹,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同时,模板拼缝、预埋件和预留孔位置应符合钢筋混凝士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模板拼缝不严密,往往会产生漏浆,严重时造成新浇混凝土表面产生露石等现象,影响新浇混凝土的质量。因此,模板安装时,要求模板定位孔严格按设计图纸进行测量放样,避免墙面印迹线及爬锥孔错位。最后,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由于没有振实所产生的外观上的气孔、麻面、蜂窝、孔洞、裂隙等质量问题,易引起重视,质检员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混凝土振捣良好。
3 3规范建筑管理体制。加强施工管理
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的科目,贯穿于工程施工的整个过程。只有实施科学的、有效的施工管理才能提高施工企业施工计划的执行水平。因此,施工企业应从源头抓起,尽快规范建筑管理体制,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的高度,通过全面的实施管理措施,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打造精品工程。首先,组织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民建施工的质量与控制。因此,可以通过集中培训、学习深造、外出考察等多种方式,切实加大对工民建施工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工民建施工单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加强对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其次,建立施工现场管理系统。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完整有序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质量管理是核心。因此,管理人员要通过现场质量检查或旁站监控的方法,来确保工序的施工质量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同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施工工序,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予以改善,从而实现对工序质量的控制。最后,规范资料管理。建筑工程资料是记载建筑工程施工活动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移交、使用、管理、维修、改建和扩建的原始依据。
建筑项目工程的资料管理从开始就应该走向正规化,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从而使得施工计划和实际之间如果发生偏差,可以及时纠正,控制施工质量。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