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睿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实际施工经验,进行了湿陷性黄土场地强夯法施工中的效果进行对比测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浅析;强夯法;湿陷性黄土;实例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practical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the effect of the dynamic consolid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apsible loess site comparison test, for your reference.Key words: analysis; dynamic compaction method; collapsible loess; instance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强夯法处理地基速度快、效果好、投资省,是当最经济而简便的地基处理方法之一。强夯法亦称动力固结法,它可以追溯到1936年由普罗克在提出的及时原理,1957年英格兰道路研究室第一次将这一技术应用到土的深层压实上。到20世纪70年代初,在法国梅纳(Menard)公司的开创下,此方法才真正应用于加固实践中。它是通过重锤(一般8~40t)从高处(10~20m)自由下落,以一定击数反复夯击一点,对地基土施加很大的冲击能,在土中产生冲击波和动应力,将夯击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土层挤压密实,从而提高土的承载能力,降低压缩性。该法早已为国内外广泛采用。其特点为使用的设备简单,原理直观,适用范围广,可用于处理各种填土、湿陷性黄土、碎石土、砂土、一般粘性土及填土等地基。本文以黄土地区某大型厂区采用的强夯地基试验为依托,通过对比处理前后的土体的相关参数对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进行了简析。
1 工程概况
拟建的某大型厂区拟采用强夯法对地基进行处理,其夯击过程分别采用2000kN·m、2500kN·m、3000kN·m 能级进行。拟建工程场地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宣化县,位于张家口市东南,张宣公路西侧,距张家口市区约10km,属于山前坡洪积裙单元。呈北高南低,东高西底之势,场区原分布有冲沟,现电石场区整平后已将深沟填平。其场地表层分布有素填土,其下为第四纪坡洪积地层,主要为a素填土:黄褐色~浅白色,稍湿,松散~稍密。b粉土:黄褐~褐黄色,稍密~密实,稍湿,土质不均匀,干强度及韧性较低。c角砾:杂色,中密~密实,稍湿,不均匀。d粉质粘土:黄褐~棕褐色。硬塑~坚塑状态,局部为可塑状态,干强度及韧性中等。e碎石:杂色,中密~密实,分选好,级配较差。拟建场地环境类型按II类考虑。为评价场地土湿陷性,对取土试样探井中采取的37件土样进行了浸水固结实验,实验土样的湿陷系数均大于0.015,后经判定b粉土层具有中等~强烈湿陷性。其中地勘单位建议采用强夯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并增强地基承载力。
2 强夯效果检测分析
本次地基经过强夯处理后,采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单桥静力触探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等对强夯效果进行评价。
2.1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目的是评价试验场地强夯后地基土的承载力。现场在未夯的天然地基区域做了3组载荷试验,在强夯地基区域做了5组静载试验。试验数据经过整理统计,进行了天然地基静载试验和强夯区静载试验的对比;天然地基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强夯后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不低于250kPa,夯后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达到 100%以上。试验成果表明,强夯后使场区黄土状土的承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2 静力触探试验及动力触探试验
静力触探试验及动力触探试验的目的主要是判断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测试加固土体的密实度和地基承载力。通过对天然地基和强夯地基进行静力触探试验及动力触探试验,试夯坑内深度7.0m 以上加固效果显著,7.0m 以下改善幅度不大。
2.3 土工试验
土工试验是为了评价场地经强夯处理后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改善状况。湿陷系数从原来大于0.015,夯后变为0.002~0.006, 湿陷性完全消除;第层粉土夯后土性指标相比于其他土层提高幅度较高,主要是天然孔隙比相对较高,压实效果显著。 从整体上来看夯后土的各项土性指标较天然状态下均向有利方向变化。
3 结论
3.1 和天然土层相比较,经过不同能级的强夯处理后,粉土状土地基的力学性质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说明采用强夯法处理本场地地基是适宜的。
3.2 在进行大面积强夯施工之前,应先进行强夯试验,确认强夯效果和适宜性,确定主要设计和施工参数,以用于大面积施工和工程检测,控制地基强夯加固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2]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