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子宇,酆广增,孔媛媛
(1.南京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2.南京邮电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多用户检测(MUD)应用于CDMA下行系统以消除多址干扰MAI[1]。盲多用户检测是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它无需发送训练序列,只需目标用户的特定波形和定时信息。盲多用户检测按代价函数的不同有很多种形式,如基于Kalman滤波的算法、基于子空间的算法等。常模(CM)算法也是其中一种,它利用发送信号模值恒定的性质,通过检测器的输出直接计算期望响应,实现盲检测。
传统 CM算法基于最陡下降法(SDCMA)[2],算法简单但收敛过程漫长。最小二乘常模算法 (LSCMA)是Agee于 1986年提出的[3],使用最小二乘法设计常模算法,收敛性能得到提高。但该算法需要进行矩阵求逆运算,当矩阵是奇异或病态时,算法会走向发散[4]。
针对以上两种基本算法,有很多改进算法。如线性约束常模算法(LC-CMA)[5],参考文献[6]证明了 LCCMA的收敛特性和速度,由于迭代是最陡下降的,相邻两次的搜索方向相互正交,呈“之”字型下降,越靠近收敛点越慢,复杂度为O(N2)(N为扩频码长度)。还有线性约束最小二乘常模算法[7](LC-LSCMA)、子空间最小二乘常模算法等,这些算法与LSCMA相比性能大幅提高,但复杂度更大,均在O(N3)数量级,而且所有基于 LSCMA的算法都需要进行矩阵求逆运算,而这是最优化方法[4]力求避免的问题。
[6]论证了AWGN下LC-CMA代价函数的解析性能,即当目标用户的幅度≥1/时,LC-CMA的代价函数具有非负定性,有唯一的全局最小点。而对于正定二次型,用拟牛顿法和精确一维搜索,有限次(≤n)迭代即可收敛到代价函数的最小点(n变量x的维度)[4]。
综合以上几点,本文提出了基于拟牛顿法的LCCMA算法,称之为LC-QNCMA。
同步基带DS-CDMA系统,用户数为K,接收信号为:
式(1)中sk(t)的表达式如下:
式(2)中,码片(chip)周期Tc、比特周期T以及扩频增益N三者满足NTc=T;(,…,)为第k个用户的扩频码,取值±1;p是码片波形。
接收信号r(t)通过chip匹配滤波器后,以chip速率采样得到的接收信号为:
其中sk=(1/)[…,]T是第k个用户归一化扩频向量,A=diag(A1,…,AK)是幅度矩阵;r=[r0,…,rN-1]T;n=[n0,…,nN-1]T是噪声向量,且E{n}=0,E{nnT}=σ2IN。 假设{s}线性无关,即扩频码矩阵 S=[s,…,s]列满秩。
k1K因此,接收机的输出为:
LC-CMA是使下面的非线性代价函数最小化[4]。
式(5)中w为滤波器抽头系数。wTs1=1是约束条件。根据参考文献[4-5],该条件等价于:
其中,s1为期望用户的方向向量,x是滤波器的新的更新权向量,其维数与 w 相等,B 满足 B=BT=IN-,(IN为单位阵)。代入式(5)可转化为关于x的函数:
其对x的一阶导数为:
拟牛顿算法是一类最优化算法,DFP算法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4],有较好的收敛性能,故本文采用DFP拟牛顿算法。
根据算法公式[4],滤波器新的权向量x的更新公式如下:
其中:
因此,LC-QNCMA的算法步骤如下:
(1) 初始化 w0、x0、μ,B,令m=0;
(2) 计算ym=,em=4ym(|y|2-1),gm=emBr;
(3)pm=-Hmgm
(4) 令 xm+1=xm+μ·pm,m=m+1 转步骤(2)。
分析算法步骤可知,新算法仅涉及向量内积和数值运算,复杂度为O(N2)。相比之下,新算法的复杂度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拟牛顿算法利用二次函数模型对目标函数做近似,实现了算法的快速收敛。在计算过程中(步骤3)对Hesse矩阵采用了简化处理,使得每一步迭代所需的时间有所降低。然而拟牛顿法在迭代时对步长仍有很强的依赖性,这导致算法的效率达不到理想状况,在第3节的仿真分析中将详细分析。
考虑同步DS-CDMA系统,AWGN信道,2PSK信号,31 bit Gold扩频码,用户数K=5,目标用户为用户 1,其幅度A1=1,多址干扰MAI(k)=10lg=10 dB,k=2~5,输入信噪比 SNR=10lg/σ2,分别取 10 dB及 20 dB,步长μ 分别取 0.000 5、0.001 和 0.005,初始值均为 w0=s1。 算法的收敛标准:若相邻两次迭代的MSE值的差小于0.000 01时,认为算法收敛。不同步长 μ下的MSE曲线如图1所示,迭代次数如表1所示。
从图1和表1可知:算法的收敛速度会随着步长增大而加快,稳定性也随之下降,当μ的值超过某个值后,算法发散性能急剧恶化。这与LC-CMA相似,即算法对步长有较强的依赖性。
表1暴露的另一个问题是,无论迭代步长如何选取,算法总不能理论范围内实现收敛。上文提到,对于正定二次函数,采用拟牛顿法和精确一维搜索,有限次(≤n)迭代后即可收敛到代价函数的极小值点。本次仿真实验中,滤波器的权矢量w以及新向量x的维数为系统的扩频增益31。理论上算法收敛所需的迭代次数应在31以内。其原因是,对于正定二次函数,用拟牛顿法和精确一维搜索可实现二次终止。所谓精确一维搜索,即算法每步的步长须根据当前的搜索方向精确计算,而本文中采用定步长,不能保证每次的步长均适合下降方向,这是算法不能在理论范围内收敛的根本原因。
表1 不同仿真环境下的收敛速度
沿用3.1节的系统,LC-CMA和LC-QNCMA的步长采用3.1节的经验数据0.001,LSCMA需进行矩阵求逆,不需要考虑步长。采用信干比(SIR)作为算法性能的依据为:
考虑信号、信道等诸多因素的随机性,本次实验采用100次运行的平均。
图2是 SNR分别取10 dB、20 dB时的 SIR图。可以看出:(1)性能方面,低信噪比时(10 dB),LC-QNCMA与LSCMA有差距,随着信噪比提高(20 dB),两者性能相差不大,但都远优于LC-CMA;(2)收敛速度方面LC-QNCMA略低于LSCMA,远高于LC-CMA。
考虑到不同的算法每次迭代的时间不同,迭代步数不能完全说明收敛速度。因此,对算法收敛的CPU时间做比较(CPU时间由Matlab函数cputime获得),如表2所示。
表2 SNR=10 dB和20 dB时的收敛时间比较
结合图2、表2可以看出,虽然LSCMA收敛所需的迭代次数较少,但每次迭代涉及矩阵求逆,需要大量计算,因而算法每次迭代和整体收敛所花费的CPU时间均较长;LC-CMA算法简单,每次迭代的时间短,但迭代次数多,整体时间也比LC-QNCMA略长。
图3是三种算法对用户数变化的跟踪性能的比较图。期望用户的信噪比为10 dB。迭代次数在1~199期间内,有4个干扰用户,SNR为20 dB和30 dB的用户各2个(分别是用户 2、3和用户 4、5)。 在 k=200时,有 SNR为25dB和35 dB的用户6、7同时加入系统。而当k=350时,有一个SNR为30 dB的用户和两个SNR为20 dB的用户同时离开系统。可见,LC-QNCMA对用户数动态变化环境的跟踪能力与LSCMA相差无几,明显高于LCCMA算法。
图4是三种算法在用户数K=5及多址干扰MAI为10 dB时的误码性能比较图(采用10 000个符号的平均),以单用户曲线为参照。从图中可见,本文提出的LCQNCMA的BER性能仅略低于LSCMA,但明显优于LCCMA。
考虑移动通信系统接收端的实际应用,将线性约束常模算法与拟牛顿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拟牛顿法的线性约束模算法,称之为LC-QNCMA。该算法在实现全局收敛的同时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提高了收敛速度。仿真结果显示,与LSCMA相比,LC-QNCMA以牺牲较小的算法性能换取了算法复杂度的降低。而且随着硬件条件的不断提升,LC-QNCMA单次迭代所需时间将进一步降低,其收敛速度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LC-QNCMA算法在LC-CMA算法与LSCMA算法之间取得了较好的折中效果。
参考文献
[1]MOSHAVI S.Multi-user detection for DS-CDMA communications[J].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1996,34(10):2425-2432.
[2]JOHN R,AGEE B.A new approach to multipath correction of constant modulus signals[J].IEEE Trans ASSP,1983,31(2):459-471.
[3]AGEE B.The least squares cma:a new technique for rapid correction of constant modulus signals[A].Proc ICASSP[C].USA:ICASSP,1986:953-956.
[4]解可新,韩健,林友联.最优化方法[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MIGUEZ J,CASTEDO L.A linearly constrained constant modulus approach to blind adaptive multiuser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J].Communications Letters,IEEE,1998,2(8):217-219.
[6]Xu Changjiang,Feng Guangzeng.Comments on a linearly constrained constant modulus approach to blind adaptive multiusers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J].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2000,4(9):280-282.
[7]傅洪亮,酆广增.线性受限最小二乘恒模盲多用户检测算法[J].信号处 理,2005,21(5):490-493.
[8]张贤达,保铮.通信信号处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