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
7月13日晚,一则珠海楼市取消“双限令”的消息在微博上被疯转。据来自珠海市住建局的消息称,该局认为去年以来的楼市调控措施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会议决定限价不作为调控的主要手段,同时将限购范围缩小一半。网络舆论的高度关注,导致后续情况迅速变化。仅仅过了5小时左右,14日凌晨,珠海市住建局主要负责人对媒体表示:“珠海楼市双限政策维持原状不变。”
之前佛山、芜湖等地频频出现房产政策松动尝试,而珠海的此次“新政冲动”在半年经济数据刚刚公布后,更让人们浮想联翩。随着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各地重启房地产市场的冲动明显增加,那么地方政府的松绑冲动从何而来,如何才能保证房地产调控政策被长期执行?
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跌破8%,掉落到了7.6%。这是经济增速三年来首次跌破了8%。如果以“十二五”期间年度GDP增长目标言,7.6%的增速符合政策目标,问题在于,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总体减缓,必须要倒逼政府部门考核指标优化,实现政府职能定位的全面革新,否则增速下滑的压力必然会转变为房地产重启的动力。
珠海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冲动源自经济增速压力。从统计数据来看,去年上半年房地产业税收对珠海市税收增收贡献度超过六成,而“双限”以来,珠海楼市成交量大幅度下滑,房价也在同步下调。2012年一季度,珠海全市没有土地出让收益,导致全年42.19亿元的土地出让收入无法落实。此外,珠海连续五个多月没有商住用地成交。受此影响,珠海一季度GDP增速列广东倒数第二,税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经济增速、财税收入增速,仍然是近年来地方政府考核最重要的指标。一些地方干部反映,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首先关心的问题就是经济增速和财收增长了没有,增长多少,增长幅度有多大等。而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主要是:经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和农村工作。一般来说,经济指标要占到考核比例的30%以上。至于其他诸如环境保护、幸福评价、可持续发展等要素,更像是“装饰品”。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尝试去突破房地产调控政策底线,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何“结构性减税”政策在某些地方异化为“结构性增税”。比如 6月初甘肃省某县地税局号召全局干部职工大干20天, “人人想收入、人人抓收入”。之后短短20天,该局征了上半年32%的税。湖南某地税务部门到企业查账,让企业把未来的所得税“预缴”上来,而实际上一些企业近几年都没有盈利。根据法律,它们并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从房地产的松绑冲动,到各地强化征税的行为,都可谓是一脉相承的经济现象。
按照财政周期理论而言,政府部门根本没必要追求每个财政年度收支平衡,而是应该以整个经济周期财政平衡作为目标。经济低迷之时,应该容许财税收入增速下降,甚至是负增长,放水养鱼。
经济低迷的时候,就应该及时调整政绩考核指标,才能避免地方政府“土地冲动”的一再出现。首先要对各地政府财税指标减压,因为所有的财税压力都会变成企业压力和公众压力,或者是房地产政策松动的冲动,这不符合维护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利益。此外,中央和省级财政应该强化转移支付的倾斜,及时调整预算,对一些困难的地方政府提供财力救济,让一些地方公益性项目得到资金保障。而地方财政也要真正过“紧日子”,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尤其要压缩“三公”等经费支出。
总之,经济低迷下滑之时,地方政府的角色和定位就显得更加重要,这样的变化也在倒逼地方政府考核指标顺势调整,否则难免下一波的“珠海松绑冲动”又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