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慎
由上海美术馆主办的“烟云自在——萧海春水墨艺术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展期从9月1日至9月11日。
在当今的海上中国画坛,萧海春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也是一个低调行事、不党不朋的画家。多年来,他不为世俗价值所动,远离喧嚣的市尘与狂热的市场,始终坚守着“中国画必须在传承中创造、发展”的艺术理念,深入研究传统,以独特的禀赋、过人的才华、深厚的造诣以及宏观的视野在当代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的创作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萧海春习画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曾受画家王康乐、顾飞的指导,对黄宾虹的绘画艺术情有独钟。80年代,国内美术界现代艺术运动风起云涌,受此感染与鼓舞,萧海春西部寻根,创作了一批以黄土高原和西北山水为题材的作品,苍茫浑厚同时又带有现代新意的画风令其在中国画坛脱颖而出。1992年“清初四王画展”在沪展出令其深受震动,受四王绘画精妙笔墨和宁静意境的吸引与感动,萧海春的艺术思考和创作实践发生明显的转向,他开始回归传统。除了必要的外出写生,从此他几乎闭门不出,潜心向董巨、元四家、董其昌、石涛、八大、王原祁、黄宾虹等历代大家追摹、研习,从90年代初至今,已历二十年。这二十年,也是中国艺术市场风起云涌、不断制造神话与奇迹的二十年,一个画家要抵抗市场的诱惑是不容易的。而他就具有强大的定力,上下求索,参悟化合,融诸家于一体,“打进去”又“打出来”,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深邃幽远、宁静脱俗的绘画气质。无论是水墨、青绿还是金碧重彩,无论是层峦叠嶂还是萧林疏石,这些作品均体现出了不凡的传统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山水的表现在同代人中可谓无出其右者。
能够理解古人的真谛,再到自然当中,萧海春在感悟之后有了质的飞跃,不论是他过去画的画,还是他现在选择的临摹古人的画,都有自己一种独特的倾向。在画当中,他取的不是简练高逸的作品,而是通过“层林尽染”的方式,获得很大的张力,有了博大宏伟的气势,形成了一种很饱满的风格。
何家英对萧海春是英雄相敬相惜的。他说:这么多年来,萧海春是徜徉在传统的追求上,想把中国山水画的整个理念的传统走一遍,深入体会和领悟传统的精华,这是非常难得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很少人能够做到这么精深,中国画讲究承袭关系,讲究通过临摹领悟精神,更重要的是师法造化,不仅仅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而是要面对自然,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但是,不管临摹也好,继承也好,感受现实也好,需要这两者之间要得到一个辩证的、恰如其分的互动关系。
上海艺术评论家毛时安说:“萧海春早年在工艺美校吃过萝卜干饭,基本功是很扎实的,从16岁开始跟前辈大师学画,造型能力相当强,像这样的人,留在工艺美术领域其实也是很好的选择,比如雕一件和田玉摆件,随随便便就能卖到两三百万。但他是真心热爱中国画,是有远大抱負的画家。我们平时一直着急,认为上海的艺术家是一马平川,水平整齐,但没有形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风景。其实还是有山峰的,萧海春就是一马平川中的山峰。”
中国画的发展,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和现代化的推动,百年来都以求新求变为主流,守护传统真谛者反而成为少数派、非主流,被认为不合时宜。时至今日,人们开始在创新的同时更多地回溯传统,感受到传统的伟大与珍贵。萧海春甘于寂寞,以“深山问道”的虔敬方式对传统进行释读、传承与发展的艺术实践,更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