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晖
近来,中国文化界兴起了去伊朗看波斯文明的热潮。趁着双节长假,我和三位女友攒个小团,也高高兴兴地前往这个被外界渲染为“神秘”的国家玩了一回。归来后,往往有朋友好心地惊奇:“呀你们居然敢去那里?不怕有危险?那里安全吗?”我们就很替友善热情的伊朗人民鸣不平。
不错,这是一个有独特意识形态的国家,并且其意识形态很难为我们理解。但若因此就凭上世纪70年代的自家经验想象伊朗,这却是误会。就我们的体验来看,外国游客只需遵守该国的几条严格规定——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女性必须戴头巾,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拘束。途中,我们遇到两人一起结伴而行的大陆女孩,更遇到孤身云游的新加坡女子、香港男青年,来自欧洲、日本乃至伊拉克的组团或独行的游客也处处可见。咱所住过的由百年老宅改建的特色酒店里,传统中庭都辟为咖啡座,各国青年歪倚大坐床上的软垫,抱着笔记本电脑悠闲上网,同时当地人也喜欢来此消磨时光,气氛好不平和悠闲。我们也这样混过了设拉子的一个黄昏,最后以转移到屋顶露台上望着老镇夜色抽水果烟画上完美句号——伊朗在室内禁烟上与世界同步,包括传统的水果烟,都必须到屋顶上去抽!
实际上,伊朗比中国更早与西方世界发生冲突与碰撞,因此更早开始有意识地学习西方,很多方面远远更为“西化”。明显的例子就是伊朗的旅游业在整体水平上绝对达到国际标准。我们在伊朗并无朋友,本团能人烨女史仅凭网上信息找到总部设在设拉子的帕尔斯旅行社,然后通过电子邮件来往与这家旅行社谈定行程,结果该社提供的一条龙服务无论看、买、住、吃、行都是缤纷多彩,且每个环节衔接严密流畅。中国人注重吃,因此就以吃为例,导游每次带我们去的餐厅都独具特色。亚兹德的一家由旧日公共浴室改成——我们笑称“去澡堂子吃顿饭”;伊斯法罕的一家则位于大巴扎的二楼,窗外就是王家清真寺的瑰丽圆顶;卡尚的一家则藏身于地毯商的老宅,入口处用当地特产的玫瑰花露洒地……甚至赶路途中都能带我们到一家路边名馆饱餐美味的“石榴酱脱骨烤鸡”,几个资深文青焉得不喜。此外,各处的浴室、卫生间不仅采用现代设施而且干净;每个著名旅游点都有精心维护的饮水箱,出水甜且冰凉,游客无忍渴之苦。所以千万不要以国内旅游业的状况想象伊朗!
诚然今日伊朗并不是蔷薇园,而是矛盾重重、危机深伏,对此即使过客也能清楚感受到。我们就经历了该国货币里亚尔剧烈贬值引发的短暂紧张局面。不过,复杂的社会现状似乎并未影响到民风,这里不仅治安情况良好,而且人心热情淳朴,依然保持着留意关照异乡来客的习惯。我们偶尔没有导游陪伴之时,总会有当地人不断上来关心。在亚兹德,我趁团队午歇独自到老城闲逛,差点迷路之际,一位迎面经过的马什哈德小伙子看出我这里情况有异,立刻用英语问我想去哪里?然后和同伴打了招呼,把我一直引到正确的路向才放心离去。伊斯法罕是繁华商城,由导游看来已属人心不古,可惊可惕:“这里的巴扎会有小偷和骗子!”但我们晚上在酒店的庭院里蹭司机的水果烟和茶,对面一家伊朗人举办生日聚会,过一会就送了一角蛋糕给我们,什么也没多问,就是意在分享。一天,烨女史在网上看到一位中国驴友感叹:“伊朗是我到过的对中国人最为友善的国家!”我们把这话转述给导游梅迪,他立刻分辩:“对!不过我们不光是对中国人,对哪国人都一样友善!就是美国人来旅游,我们也会这样的!”
至于伊朗传统文明的魅力,那真是人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描述。所以倘若一个人因为莫名其妙的误解,以为那里贫穷落后,以为那里野蛮封闭,以为那里肮脏,以为那里对外国人来说不安全,结果错失了欣赏这一辉煌瑰丽的文明之美的机会,那真有点对不住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