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 金青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是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工程观、工程智力及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2]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特色建设的目标定位上应该注重培养具有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一般技能和从事有关岗位的核心技能,同时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3]
“生产计划与控制”是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进一步决定了该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大多缺少企业实践与工作的阅历,这就增大了该门课程实践教学的难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仍然停留在理论、概念的教学层面,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学习的能动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结合常州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近年来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措施的探索研究,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分析,以期能对相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和专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一般管理类专业在生产管理课程设置上称为“生产运作管理”,其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工业工程专业把生产运作管理的很多内容进一步细化,并将生产管理中的“需求预测—生产计划—作业计划—生产过程控制”这条主线单独拿出来作为独立的课程——“生产计划与控制”来进行深入的研究。[4]它的原理、方法等都来源于企业的生产运作实践,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企业生产运作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大纲设置中的生产实习也由于没有建立固定的教学基地和稳定的企业关系而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式的实习并无生产运作管理知识的实质性收获,导致在授课过程中,由于不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运作过程,学生的兴趣很难调动。
2)高等学校中很多年轻老师都是直接从高校到高校,他们虽然具备渊博的学术知识,却没有一线生产运作管理的认知和经验,由于老师对企业缺乏感性认识,有案例分析也做不到深入浅出,知识变得生硬而抽象,不能对学生在应用生产运作管理方法解决实际操作中的疑惑给予有效的指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极大压抑,当然对课程感到索然无味。[5]
3)社会对生产运作认识上的短视行为。该门课程最早是来源于制造业,目前国内相关教材也大多以制造业的生产运作管理为主,随着生产与运作管理概念和应用范围的延伸和扩展,需要将实践教学的范围覆盖到制造业、服务业乃至网络虚拟企业,因此原先主要以制造业为背景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有必要把服务业也考虑进来,介绍不同于制造业的服务业生产运作计划与控制,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该课程模块设置上还比较欠缺。[6]
长期以来,社会和企业对高校管理类应届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管理课程,考虑到现代企业竞争对生产与运作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近年来学校对该课程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如下:
1)理论背景的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学生掌握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阐述一些理论背景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理论来源于、发展于实践,并指导于实践的实际效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理论背景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生产管理的发展沿革,生产管理在企业整体优化和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实际运作中从战略计划到战术计划再到作业计划这一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生产管理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来解决实际问题。
2)视频案例讨论。“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教学可以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本专业根据课程教学的学习进程,有针对性地编制和选择一些富有实战性和启发性的生产现场案例和视频资料,可以更直观更生动地了解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流程。并且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任务是要引导和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企业运营决策问题的实战能力。
3)认知实践教学。由于缺乏社会实践背景,因此在培养计划的设置中都会有2个学分的专业认知实践教学,通过参观企业,能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情景,如到生产车间看设备布局、生产流程布置、生产计划与调度、质量控制、现场改善与员工的班组建设等基层生产管理知识。但是,由于集中组织实习,实习企业出于对学生安全性和自身生产进度控制上的考虑,对学生参观并不配合,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对此,可以在开设课程前布置相关企业调研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进行企业调研,并将调研完成情况作为该课程考核内容之一。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比较明显。
4)项目驱动教学。项目驱动是由专业教师根据课程学习的进程和要求,结合企业生产运作中的实际需要,提出相关课题,如生产作业流程优化、作业计划的编制、车间的布置、原料的需求计划等,并由教师指导学生组成项目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研分析,最后形成具有专业水平和应用价值的项目研究报告,它是锻炼学生系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式。
5)实践性学术讲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注重经常性地聘请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进校开展实践性学术讲座,传播最新经验管理理念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的相关过程。同时,结合社会和企业实际可更好地把书本知识学活、学深、学透和学以致用。[7-8]对生产管理中某些实务性、技巧性比较强的内容,如作业计划的制订、生产调度、流程重组、现场改善等,经常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现身传授管理技巧和经验,并结合社会需求对教学大纲进行优化改善。
6)虚拟仿真技术实验教学。参观企业、视频案例讨论等方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理解该门课程知识的能力,但是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在上述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设计和构建了一套模拟企业生产主要环节的,称之为微型工厂的虚拟仿真技术教学方式。在设计该仿真平台时,针对服务业生产管理的特点开发了相关模块,该虚拟仿真平台包含的训练项目模块如图1所示。这种基于计算机仿真的生产系统实验,可以让学生实现“设计+验证”实验,即根据自己的参数设计,通过仿真验证最终效果,改变了以往管理案例只设计但缺乏验证手段的困境。这种通过仿真、计算机模拟、网络教学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接触企业实际操作的平台,能够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其先进生产制造工艺流程和系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定性和定量集成的虚拟环境中获得了企业生产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对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认识提供了进一步巩固的有效途径。从目前的运行效果来看,该虚拟仿真技术教学方式很好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本专业学生通过该平台参与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获得了江苏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9-10]该作品为学生教学提供了专门用于实验、实训的教学平台,以玩具产品生产为例,通过模拟多种玩具生产的主要环节,并考虑现实工厂的实际状况,分成几个模块分别研究,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计划、控制和生产改进等主要环节的流程操作,进行模拟,以接近工厂的实际运作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图1 虚似仿真平台训练项目模块
1)教学计划的完善和体系优化。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必须通过硬性化、指令性的教学计划和相关教学管理文件加以落实和保障。在“生产计划与管理”课程体系中建立了以专业课程群与验证性、开放性实验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为核心,以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作为学生的系统训练环节,使课程与实验、学习融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并且在课程大纲中增加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生产管理模块。同时,为了探索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大了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的开发力度,构建了基于微型工厂的虚拟仿真技术等为基础的实践训练教学平台,探索并开发了和生产管理特点相吻合,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的模拟仿真教学环节和网络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
2)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所谓“双师型”是指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间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以提高其企业工作阅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安排中,给学生布置专业课题任务时,要求授课教师将协助完成相关企业调研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来安排,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生产管理实践领域的各种培训,并积极参与相关横向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3)资源投入的保障。[12]相对于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需要更多教学资源的投入。目前从校内实践教学来看,已经建成的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在空间布置、软件和硬件设备上都能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从实施校外实践教学来看,实习基地的建设、师生参与各类实习活动过程的必要经费学校也有很好的保障。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息息相关,“生产计划与控制”又是与生产实践联系最紧密的课程之一,作为学校在建的精品课程,近年来本专业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上已经逐步完善,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就业情况普遍较好。此外,学生利用该课程知识在各层次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屡次获奖,进一步证明了“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1]刘国荣.刍议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9(5):57-58.
[2]干洪,徐达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44-48.
[3]沈奇,张燕,罗扬.应用型人才“生产计划与控制”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36 -38.
[4]任海兵,王晓琳,李乃梁.“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4):116 -119.
[5]徐松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进[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4):71 -74.
[6]胡电喜,马瑜.《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新探[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27(5):50 -53.
[7]刘伟.实践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9):123 -127.
[8]李道芳.基于应用型管理人才实践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7):109-110.
[9]马鹏举,王亮,胡殿明,等.综合创新训练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18 -22.
[10]金青,宗蕴璋,唐怡秋,等.基于微型工厂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实践与创新平台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23(2):71-75.
[11]钱波.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工科开放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136 -138.
[12]陈婷.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探索,2008(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