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因多媒体而灵动

2012-05-28 10:46:44王仙菊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年23期
关键词:古诗意境笔者

王仙菊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意存高远,内涵丰富。它的语言精辟、凝练、优美,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当我们潜心品味吟咏篇篇佳作,会令人齿颊留香。新课标把古诗文列入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要求学生学中想,读中悟,熟读成诵。由于古诗文语言的高度凝练,学生对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又不太了解,很难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意境和抒发的思想。如果在古诗教学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网络环境,开发古诗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姿多彩的古诗学习意境,实现电教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审美情操,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1 直观展示,渲染意境

在教学古诗时,单调的讲解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也很难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引用计算机多媒体,把动听的声音、色彩纷呈的画面作用于视觉、听觉,做到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这样就很容易渲染氛围,创设出直观的意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1.1 画面勾勒意境

诗人在描绘诗中的形象时,常常用国画的写意手法,不求形肖,而求神似,以得其神韵为最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千古佳作不胜枚举,如杜甫的《绝句》,句句都是写景。笔者利用幻灯片呈现诗的画面,远远近近、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景物,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五彩缤纷、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还有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片山花烂漫、鸟语花香,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对这类古诗,笔者抓住“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根据诗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设计动画: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海,蝴蝶上下翻飞,一个纯朴可爱的孩子在扑蝶。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师生共同描画。最后,学生通过把握诗意、丰富想象后给诗配画等手段,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勾勒出古诗的画面意境美。

1.2 音韵点燃意境

古诗大都节奏鲜明、格律严谨、音韵和谐,充满节奏美和韵律美,有不少篇目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课文插图很有限,很难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于是笔者在课件中播放这首诗的唱曲,学生沉浸在悠长的曲调、跌宕的节奏中,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古诗的音韵和节奏美。当他们沉浸其中时,笔者以此为背景音乐,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这样,学生的情绪不知不觉被带入诗境,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较为准确地感知到诗文的美妙。这样,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与古诗文结合,学生更能了解古诗文所表达的意境,也能理解古诗中的韵律美。

2 品词析句,酌词寄情

词语是古诗的灵魂,抓住重点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有些重点词很难用语言清晰表达出来。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就能在这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2.1 品词精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字用得十分巧妙,为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点睛之妙,笔者通过视频展现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江南美景将学生吸引住了。他们明白了用“到”“过”“入”“满”等动词只能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绿”字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多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2.2 赏句美

郑燮的《竹石》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诗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也隐寓了诗人风骨的强劲。笔者利用幻灯片播放了各个角度、情况拍摄的竹的形象,其中有竹被大风折而不断的图片,学生看了直叹竹的坚韧。笔者还把那平面而且静止的《竹石图》以Flash的形式播放出来,使竹子有了立体感,充满了生命力。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意义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多媒体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抓住诗眼,体会诗的精妙所在,淡化了教师苍白的讲解,有利于学生诠释诗文所蕴含的意义。

3 以情动人,陶冶心境

古诗平仄押韵、朗朗上口,适合反复吟咏,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笔者也尝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3.1 冥想传达美

古诗的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但由于它短小精悍,省略或隐喻的成分也是相当多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而理解古诗的言外之意。如教学古诗《回乡偶书》时,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特定的镜头(一个小童询问老人是哪儿来的),让学生展开想象,编一编对话。“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诗人却生发出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学生明白了这也是诗的一种美,此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

3.2 朗读吟诵美

记诵和吟咏诗文也是学生学好古诗、感悟诗情的重要手段。如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在网络资源中利用视音频和文字相结合的优势,先请学生观看课件,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除相应的动画与图像外,还将这首诗分别配上古乐伴奏进行记诵和配上乐曲进行吟咏。记诵时,出示课件中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学生自然就明白“生”字应该重读,感知“飞流直下”时瀑布笔直而下,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气势磅礴。这样,学生很快就能读出诗的韵味。

表1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品味诗的深层美。

4 拓展延伸,深入诗境

以“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枯燥、封闭。利用网络环境,提供丰富的网站资源,能使学生开阔思路,徜徉在诗海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但入选的古诗很有限。因此,还可以利用网络适当给予一些补充、拓展。

4.1 补充拓展

《村居》描写出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浩瀚的信息海洋,在课前上网查找有关诗歌的资料,如诗歌作者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还有没有其他类似描写古代少年儿童活动的诗歌,如《所见》,查到后还可以自主比较学习。让学生上网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既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利用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诗歌的理解,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储备的素材进行文字、图像、动画编辑,做成简单的幻灯片与自己的学习伙伴进行资源共享。

4.2 超链延伸

学完古诗后,还可以在课后作业体现自主性,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的渠道。如学好《村居》后,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业。1)学了这首诗后,你会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还可以做一做风筝,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2)通过搜索引擎,上古诗专题网站检索诗人高鼎的生平、诗风等资料,还可以搜集一些风筝的图片,搜集高鼎的其他诗。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对诗人的写作特点及其写作风格等有所了解,然后再自主浏览与本诗风格相近的古诗。在搜集资料时可提供给学生一些比较好的学习古诗的网站,如表1所示。

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技术大大拓展了学生阅读的空间,不但可以更清晰地掌握古诗的背景资料,还能拓展学习类似的古诗,让他们在举一反三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资源,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多媒体技术辅助于古诗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能让古诗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让古诗教学课堂走向高效。

[1]余恕诚.唐诗风貌[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230.

[2]晏德友.多媒体应用的优势刍议[J].福建教育,2012(19):54-55.

[3]周华东.学古诗,何不去网络走一遭[J].小学语文教师,2010(10):48.

猜你喜欢
古诗意境笔者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拟古诗”之我见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6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品读古诗
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 02:24:50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26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