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辉
张良的两封信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刘邦的东征之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时间对现代人来说是金钱,对刘邦来说就是胜利。
出发
公元前206年八月初二,困在汉中达半年之久的汉军开始出发了。
出发前刘邦已给手下的人马进行了布置:萧何留守在南郑,管理国家大事,提供汉军的粮食等后勤保障;周勃带领老弱病残去修栈道,以迷惑敌人;他和韩信亲自带兵从小路出发了。
为了鼓励士兵,他提出了“中秋月圆之日打到关中和家人团圆去”的响亮口号。这个口号对久困汉中的汉军来说相当具有诱惑力。
出发!
张良写给项羽的两封信
古代的通讯不发达,没有现代化高科技电子设备,信件成了主要的传播信息的工具。在那时,无论男女老少,与身在外地的亲人联系时都靠这种方式来维持。
當年刘邦在沛县起义时,仅凭萧何一封“家书”就搞定了沛县的老百姓。后来在巨鹿战场上,项羽又是利用陈余一封“和平书”把不可一世的秦朝悍将章邯成功收编。由此可见,在古时候写信的水平如何,也是至关重要的。
闲话不多说,先回到张良身上来。
张良被“逼”回韩国后,韩王却早已被项羽撕了票,张良陷入了“复国梦碎”和“壮志未酬”的痛苦境地。一番思想斗争后,张良终于下定决心了。
你项羽不是这么希望我离开刘邦回到韩国吗?好,那我就给你写几封“感谢信”吧。
说写就写,他忍住和心仪的主子的别离之苦,忍住痛失韩王的悲伤之情,慷慨激昂地写下了第一封信。这封信陈述了他迟迟不归的原因。他说他不是因为舍不得离开刘邦,而是因为去救火去了。
救火?救什么火?项羽看到这里一头雾水。好在张良后面有详细解释:刘邦进汉中之际,放火烧掉了身后的栈道,看样子无再东归之心了。微臣知道你与刘邦乃情同手足的结拜兄弟,于是,我奋力去救火,无奈我势单力孤,只能眼睁睁看着汉王自断退路,从此大王与汉王隔千层山万里路,怕是再也无相会之期了。
项羽本来对刘邦烧栈道一事持怀疑态度。见了张良的信后,心里不由暗暗舒了一口气,相会无期,正是我想要的结果啊,这样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封信的确感动了项羽,他并没有再对“眼中钉,肉中刺”的张良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这使张良的处境转危为安。更为重要的是,从此项羽对刘邦的提防之心也大大减少。
第一封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后,张良再接再厉,随即又写了第二封信。
第二封信是在田荣和陈余两人联系四处出击,而刘邦也在派人修栈道,似有东归之意时写的。张良在信中简单分析了齐、赵、汉等地的叛乱。他说陈余之乱是因为大王分封不公所致,若得到了赵王土地就会自然而止。言下之意很明确了,陈余这一路并不为虑。而刘邦回攻三秦,亦是履行怀王之约,一旦得了三秦之地后,自然会停止。这一点也很明确,刘邦这一路亦并不为虑。但田荣却是以下犯上,是大王分封后的叛乱之首,吞并齐地之地后,还不满足,已派手下猛将彭越来伐大王所在的楚国了。所以,田荣罪不可恕,此人不除,大王的威信就无存,日子就永无安宁了。
其实田荣和陈余只是小富即安,而且论实力也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对项羽构成威胁,只有隐忍而发的刘邦才是真正威胁他的对手。按理说项羽应该会有所察觉,但“身在韩国心在汉”的张良两封信彻底迷惑了他,他误认为刘邦真的是“不足为虑”了。换句话说,他心中首号敌人的定位已不是刘邦了,而是田荣、陈余这些不入流之辈了。于是,项羽放下对刘邦的警惕,全力来攻齐。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张良的两封信的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刘邦的东征之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时间对现代人来说是金钱,对刘邦来说就是胜利。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且不说,在人和上项羽跟刘邦还真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这也是他日后在楚汉相争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