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清,祁建民*,徐建堂,方平平,林荔辉,陶爱芬,吴建梅,池仁漫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州350002)
黄麻(Jute)为椴树科(Tiliaceae)黄麻属(Corchorus)韧皮纤维作物,一年生草本。黄麻属约有40个种,具有栽培价值的两个种是圆果黄麻和长果黄麻。中国栽培黄麻的历史悠久。早在北宋的《图经本草》(公元1061年)中就已有关于黄麻形态特征的描述。世界黄麻的主产国是印度、孟加拉和中国。中国黄麻的主要产区在长江以南,以浙江、广东、台湾栽培面积较大。福建、江西、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省(自治区)都有栽培。黄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长纤维作物之一,其纤维有质地柔软、吸湿性强、透气性好、抗静电、抑菌、易降解等优良特性,素有“黄金纤维”、“软质纤维”之称。世界黄、红麻生产国一般黄麻种植比重占80%-90%,红麻种植面积占10%-20%。黄麻纤维品质比红麻优良,印度、孟加拉利用黄麻与棉花混纺成高档的服饰和家居织物用品,成为国家麻纺产业经济支柱,在国际上独占鳌头。作为我国主要纺织原料之一的黄麻在我国有近千年的种植历史。受化纤与红麻纤维的冲击,经历了上世纪末的低潮之后,随着黄麻纺织工艺的改进,新型的黄麻产品如黄麻高支纱线、黄麻与其它纤维混纺的优质面料等相继被开发出来。我国对黄麻纤维的需求正在重新扩大,据近年来我国海关统计,每年从国外进口的黄麻纤维在10万吨以上,并呈上升趋势[1]。近年来我国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与东南大学纺织科技学院协作,通过黄麻纤维变性处理研发出黄麻与棉花混纺成服装面料[2],使纺织面料原料成本降低20%,提高了麻棉混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选育优质高产抗病黄麻新品种,顺应人类对天然纤维日益增加的需求,将有力促进和拉动优质黄麻纤维生产的发展。
1.1 选育目标
福建农林大学麻类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研究室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开展了以品种间杂交育种为主,结合其他育种途径选育黄麻新品种。先后选育出梅峰4号、闽麻5号、黄麻179、971、8452等一批优良圆果黄麻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年来对黄麻纤维进行精细化加工,有效拓展产品应用领域,是当前绿色环保型新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印度、孟加拉等传统的黄麻生产国,就开始对黄麻应用在高性能高附加价值产品领域进行研发,并积极调整产业政策,促进黄麻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因此,我们根据不同麻区的耕作制度,气候条件要求,以及人们对麻类纤维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黄麻优良品种的选育要求,确立了以生育期与粤圆5号相当[3],[4],纤维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等为育种目标。
1.2 技术路线
在搜集、鉴定与评价国内外引进的黄麻育种材料基础上,以品种间杂交育种为主,结合其他育种途径(如辐射、航天育种等),选育出了纤维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生育期适中的优良黄麻新品种。
1990年以圆果种黄麻梅峰2号做母本,闽麻5号为父本杂交,收获杂交果5个。1991年春季在福建农林大学科教点种植F1植株80株(每个杂交果种2行16株),1992年继续在科教点种植F2代,从F2开始选择生长速度快、植株高大、抗病、梢部较粗的优良单株,经连续9年8代系谱选择,于1999年选出植株高大、茎秆粗壮、梢部较粗的黄麻新品系“99繁-7”(2000-2006年由于麻类试验研究经费不足,除一些重点研究材料外,其它的黄麻试验材料采取每隔3年小区种植1次,进行繁种保存)。2008-2010年在福建的闽候、福清、莆田等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基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在3年的品比试验中,“99繁-7”均表现原麻产量高、抗病性强、群体生长整齐等特点,2010年该品系定名为福黄麻3号,2011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品种认定。
3.1 主要特征特性
福黄麻3号茎绿色,叶柄、托叶、花萼、蒴果淡红色,有腋芽,茎秆粗壮,梢部较粗,群体生长整齐。单叶互生,披针形,旺长期叶片长宽为12.8×6.5cm。福黄麻3号在福建多年多点春季播种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福黄麻3号的平均株高432.8cm,分枝位高393.7cm,茎粗19.99mm,鲜皮厚1.23mm,单株鲜茎重570.6g,单株鲜皮重261.6g,干皮重51.7g,鲜茎干皮率9.07%,鲜皮晒干率19.79%。
3.2 原麻产量
3.2.1 品比产量
2008年在福建农林大学闽侯白沙教学基地进行小区黄麻新品系比较试验,福黄麻3号原麻产量7125 kg/hm2,比对照品种黄麻179增产6.68%;2009年在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州琯口校区教学基地进行14个品系2次重复黄麻新品系比较试验,福黄麻3号平均原麻产量6997.5 kg/hm2,比对照品种黄麻179(CK1)增产9.35%,比对照品种中黄麻1号(CK2)增产11.02%;2010年在福建农林大学莆田市白沙镇基地进行16个黄麻新品系比较试验,福黄麻3号原麻产量8250kg/hm2,比对照品种黄麻179(CK1)增产10.0%,比对照品种中黄麻1号(CK2)增产10.7%。2011年由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福黄麻3号进行现场测产,福黄麻3号原麻产量8389.09kg/hm2,比对照黄麻179增产13.87%。综合福黄麻3号2008-2011年多点的产量表现,平均原麻产量达7690.4kg/hm2,比对照黄麻179增产11.17%,增产幅度大。
表1 福黄麻3号在福建省春播种植多点试验主要经济性状表现Tab.1 The main economical characters of Fuhuangma No.3 sowed in the spring for multi-point tests in Fujian province
表2 2010年莆田白沙黄麻品比试验的原麻产量表现Tab.2 Comparison of jute raw fiber yields among 3 varieties in 4 diferrent areas from 2008 to 2011
3.2.2 示范产量
2009-2010年在河南信阳、安徽六安、浙江萧山等麻区,以及福建莆田、福清、闽侯等地进行多年多点的示范试种,福黄麻3号原麻产量结果如表3。由表3中可知,福黄麻3号两年6点次的原麻产量均比对照品种中黄麻1号增产。其中,春播麻两年5点次的原麻产量在6032.5-8324.3kg/hm2之间,比对照中黄麻1号增产幅度达12.34%-15.07%。原麻产量以2010年福建莆田点春播最高,达8324.3kg/hm2,比对照品种中黄麻1号7278.2增产14.37%;增产幅度以浙江萧山点最大,比对照品种中黄麻1号增产15.07%。夏播麻河南信阳点原麻产量4382.3kg/hm2,比对照品种中黄麻1号增产8.13%。综合两年多点产量表现,福黄麻3号平均原麻产量6861.1 kg/hm2,比对照中黄麻1号增产13.4%。2011年在福建农林大学莆田市白沙镇基地进行的5个黄麻新品种(每个新品种种植0.03 hm2)高产栽培试验中,福黄麻3号4月26日播种,9月22日随机测产13.6m2,收获原麻10122 kg/hm2。
3.3 生育期表现
黄麻是喜温短日性作物,生育期长短与播种期有关。2009-2011年福黄麻3号在福建闽侯、福清、莆田种植的生育期表现见表4。从表4得知,福黄麻3号在福建的闽侯、福清、莆田等地5月中旬播种,出苗至工艺成熟期3年的平均天数为138d,比对照品种黄麻179长9d。
3.4 品质与抗性鉴定
经东华大学纺织检测中心测定,福黄麻3号纤维支数(线密度)为380公支,纤维强力(断裂强力)为242牛顿。炭疽病抗性经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田间调查鉴定,福黄麻3号炭疽病病株率5.1%,病情指数为2.7,立枯病病株率3.4%,杆枯病病株率2.2%。与对照黄麻179相比,在抗性上具有明显提高。
表3 2009-2010年福黄麻3号在各地麻区示范试验的原麻产量表现Tab.3 The raw fiber yields of Fuhuangma No.3 for the demonstration trials in 6 planting areas from 2009 to 2010
表4 福黄麻3号在福建各地的生育期表现Tab.4 The growth periods of Fuhuangma No.3 in 3 planting areas in Fujian province
(1)福黄麻3号为晚熟品种,对光温反应较弱,栽培上可适时早播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长江流域麻区可提早在4月中下旬播种。(2)福黄麻3号植株高大,群体整齐,后期枯死麻少,每公顷定苗18.0-22.5万株。(3)苗期、中期生长势强,应注重基肥和苗肥的施用和氮、磷、钾配合,同时也要早施、重施旺长肥。(4)黄麻苗期耐湿性差、生长慢,要加强田间排水和中耕除草。
表5 福黄麻3号田间抗性调查表现Tab.5 Comparis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between Fuhuangma No.3 and 4 jute varieties
5.1 圆果黄麻为自花授粉作物,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自由,除双亲均需优点多、缺点少、主要经济性状突出外,还要考虑双亲在地理上应该是远缘的、或者遗传差异较大,这样可以增加获得优良性状重组的可能性,也有利于类型的多样化和出现超亲性状。福黄麻3号的母本就含有印度引进品种的血缘。
5.2 黄麻杂交育种的抗病性、纤维品质和生育期等个别目的性状的选择,应从低世代(F2)开始严格选择,较高世代选择经济性状和产量性状。福黄麻3号的选择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选择育成。
[1] 龚友才,黎宇,戴志刚,等.黄麻圆果种新品种中黄麻1号的选育研究[J].中国麻业,2005,27(4):170-175.
[2] 郑来久,郁崇文.黄红麻纤维化学改性及其与棉混纺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5):94-98.
[3] 梅贞,李祖士,郁伟年.浙江省黄麻新品种选育熟期问题的探讨和实践[J].中国麻作,1983(3):5-7.
[4] 翁才浩,赖银暄,邵宝富.红、黄麻收剥对纤维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1988,14(3):2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