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立,杨士钦,孙文娟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
大学阶段是成才的关键期,情商在人的成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职高专类大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基于情商在大学生成才中的突出作用,结合我们淄博地区高职高专类学生的特点,我们特进行本调查研究。其目的是:(1)通过调查研究,真实客观地揭示淄博地区当代高职高专类大学生情商育成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层剖析。(2)通过调查研究,为本地区高职高专学校的育人,特别是学生情商方面的育成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有力的依据。
根据既定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以淄博地区的高职高专类高校学生作为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着眼于客观揭示本地区高校高职高专类学生情商育成方面的现实状况及存在问题。针对淄博地区高职高专类院校较多,分布范围又较广的特点,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行性,我们选取了包括本校在内的四所学校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它们分别是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淄博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技术学院、煤炭技术学院。其方法是通过对这些学校不同年级同学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力图弄清本地区高职高专类学生情商育成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层剖析,提出改进策略及设想。
选取淄博地区高职高专院校(淄博师专、淄博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技术学院、煤炭技术学院)2006级、2007级和2008级学生,发出调查问卷820份,回收问卷798分,回收率97.32%,有效问卷787份,有效率98.62%。其中一年级343人,二年级344人,三年级100人。
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问卷根据标准情商测验量表,在征求我校部分教育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而成,该表共涉及八个项目的内容。
情商得分分析
1.基本统计量
表1 情商得分分析表
表2 情商得分直方图
2.情商得分直方图
据表2可见,被试情商得分总体接近符合正态分布,其中得分低于168分135名被试(占17.2%)将是今后学校开展情商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
3.不同年级学生情商方差分析
对所有被试年级的情商得分进行α=0.05单因素方差分析, 平均分一年级为193.67, 二年级
为195.26,三年级为190.53,P值0.264975>0.05,即不同年级学生情商没有显著差异,见表3,表4。
表3 不同年级情商方差
表4 方差分析
1.分项平均分与标准差
表5 分项平均分与标准差
据表5可见,情绪自省部分第1题“明确形容自己的感受”、第3题“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平均得分比较高、方差也小,说明现在的学生对情绪自察能力比较高;第7题“情绪太强烈的人会让我害怕”、第8题“我常希望自己是别人”、第9题“健康状况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方差显示对这三题的分歧较大。
2.情绪自省得分基本统计量
表6 情绪自省得分基本统计
据表6可见,情绪自省部分得分稍低于标准平均分24分,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己经具备初步的自我意识,能够识别自己的情绪,具有一定的情绪自察能力。另外,从数据也可以看出,情绪自省个体差异还是比较大,最高分达35分,最低分只有12分。
3.情绪自省得分分布
观表7可知,情绪自省不同年级平均分几乎相同,不过高年级得分更趋集中。另外,从被试者得分情况看,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知识的积累,受教育因素的影响,情绪自省能力会逐步提高。
表7 情绪自省得分分布
4.不同年级差异分析——方差分析
表8 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观表8可知,对所有被试的情绪自省进行α=0.05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0.753293>0.05,即不同年级学生情绪自省没有显著差异
1.分项平均分与标准差
表9 分项平均分与标准差
观表9可知,行为意图部分每个题的得分都比较高,但总得分非常低。第36题“我说话或做事能负责任”得分比较高。
2.行为意图得分基本统计量
表10 行为意图得分基本统计
观表10可知,行为意图部分得分非常低,只有9.1分,远低于标准平均分18分,还首次出现了负分。这说明被试者在清晰表达自己意图方面存在较大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教育中可以重点做的一个方面。
3.行为意图得分分布
观表11可知,行为意图部分得分依然随着年级的升高平均分在呈上升趋势,得分超过标准平均分的比例也逐步升高。随着年龄、知识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自我表达情绪的能力会得到提高。但同时也可以发现,得分大于等于平均分的人数、比例却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这是否表明由于高年级同学面临择业、就业压力,不少同学在和社会的初次碰撞中出现了挫败感,原来树立起来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甚至怀疑或憎恨社会,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种反常正说明学校素质教育的缺陷,情商教育的薄弱,一旦面临社会现实,学生将无所适从。
表11 行为意图得分分布
4.不同年级差异分析——方差分析
表12 方差分析
观表12可知,对所有被试的行为意图进行α=0.05单因素方差分析, P值0. 40951>0.05,即不同年级学生行为意图没有显著差异。
1.分项平均分与标准差
表13 分项平均分与标准差
表14 人际关系得分基本统计
观表13可知人际关系部分第54题“我对朋友非常热情”和第56题“我能适应集体宿舍的生活”得分和第58题“需要时,家人总是支持我”得分高。
2.人际关系得分基本统计量
观表14可知,人际关系部分得分25.4分,略高于标准平均分24分,但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还是比较大。这说明被试者有一定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是不同的个体之间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别较大。
3.人际关系得分分布
观表15可知,人际关系部分得分从总得分和得分大于等于标准平均分的比例都呈上升趋势,三个年级组的极差也在缩小,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关系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表15 人际关系得分分布
4.不同年级差异分析——方差分析
表16 方差分析
观表16可知对所有被试的人际关系进行α=0.05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0.383186>0.05,即不同年级学生人际关系没有显著差异。
从情商(EQ)测试的总体结果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被试者在情商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主要包括:(1)情绪识别率低。部分学生不能明确地识别、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更不能很好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2)对挫折的承受力差。他们容易受不良情绪的困扰,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3)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必要的合作精神。(4)固执、自卑、自私,缺乏爱心,不能理解和宽容他人。(5)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情绪识别率提高稍快,但学生的情绪仍然易冲动,情绪控制、管理的能力在三年学习期间仍然没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意志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这说明学校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情商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不够,急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
新世纪要求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要有健康的身心素质;既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有多样化的综合能力;既要有竞争意识,又要懂得与人交往,与人合作。[1]因此,情感智商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其他方面的提高。针对以上学生在调查问卷中所反映出的情商育成方面的问题,我们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功夫:
同理心指的是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2]也就是说,在发生冲突或误解的时候,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对方的初衷,消除误解。只要有了同理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能避免许多抱怨、责难、嘲笑和讥讽,大家就可以在一个充满鼓励、谅解、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发现淄博地区的高职高专类大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其他人感受的现象,这就要求对其加大同理心的教育。
自律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根据对本地区高职高专类学生调查研究,发现越低年级的同学自律能力越差。那么如何提高其自律素质呢?事实证明自律素质的提高是比较困难的。为此首先要诚实。为了表现所谓的“自律”而在他人面前粉饰、遮掩自己的缺点,刻意表演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只有在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其次要明白在生活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成功,有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理智地、客观地处理问题。但是控制并不等于压抑,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励你进取上进,加强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人是社会的人,人必须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生存下去。根据调查表人际关系部分得分25.4分,略高于标准平均分24分,但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差距还是比较大。这说明被试者有一定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是不同的个体之间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别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和学校之外的环境中要逐渐培养和提高社会智力,从而提高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之逐渐与周围环境相谐相处。在培养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能力问题上,清华大学设计的“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形式”的实验是比较有成效的。学生通过训练完全可以再自我认识、悦纳自我、接纳他人。
根据分析,本地区高职高专类大学生情绪表达部分得分明显低于标准平均分24分,这说明被试者还不能准确地把握或表达自我情绪。另外,从数据也可以看出,情绪自省个体差异还是比较大,最高分达34分,最低分只有可怜的4分。尽管我们也发现情绪表达部分得分很明显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平均分在呈上升趋势,得分超过标准平均分的比例也逐步升高。但从成绩看,提高的幅度不大。这说明后天的教育或训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想提高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我们不妨采取一种“开放式交流(打开沟通)”。[3]
如果个体的智商越高,而情商却出了问题,那么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我们的大学生正是社会中智商高、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现实中的许多大学生正是“智商有余,情商不足”。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无论是教师素质还是学校管理上都存在没有对大学生心理进行及时、有效监测的体系。因此今后教育领域中应逐渐建立起有效的监测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叶澜,郑金洲.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2001.
[3]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