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中医证候规律分布特征

2012-05-17 00:58侯岩崔丽萍张明香颜迎春
环球中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阻络症候肝郁

侯岩 崔丽萍 张明香 颜迎春

慢性肝病(包括各种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以下均简称为慢性肝病)是中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除抗病毒治疗外,尚无其他明显有效的治疗手段。就目前研究来看,中医中药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延缓或阻止肝硬化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从中医药方面来研究开发治疗肝炎的有效方药,前景十分广阔,但在当前研究中尚存在不少问题。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辨证施治,而确定证型又是论治的前提,但由于慢性肝炎在临床上因患者体质、地区和不同发病阶段等因素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此,目前在临床上有多种证型划分[1]。但是过多的证型划分难以符合辨证规范化及客观化的原则。本研究以1025例慢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调查或回顾病案,了解慢性肝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客观的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各种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1025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200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199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病毒性肝炎中医疗效判定标准》[3];200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4];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5]。

1.3 纳入标准

(1)符合慢性肝病(病程超过半年的各种肝病,包括各种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目前有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2)发病日期不明或无肝炎病史,但影像学、腹腔镜或肝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作出相应诊断者。(3)有主治中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师进行中医辨证记录的。

1.4 观察项目

将各项症候进行统计分析,列出各类症候的频数分布。

2 结果

各类症候出现的次数及频率见表1。由表中可见慢性肝病患者中出现症候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倦怠、急躁易怒、烦躁、神疲、口干、困重、太息,出现频率均超过50%。

患者各证型分布见表2。其中肝气郁滞并入肝气郁结证型中,湿热中阻并入肝胆湿热中,肾阴不足并入肝肾阴虚中,气虚血瘀并入血瘀阻络中。患者表现的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血瘀阻络>脾肾阳虚>肝胃不和>肝肾不足>气滞湿阻>寒湿。

3 讨论

从所有病例所涉及的证型来看,证候分布的离散性较大,而且存在多种证型相兼,可能与本病的病程长、病机复杂以及病位、病性、邪正关系不同,现有的辨证分型标准尚未统一,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此外,部分慢性肝病患者症状轻微或没有任何自觉症状, 难以为辨证论治提供必需的信息量, 对此按传统中医理论很难进行证型判断。因此,亟待建立符合临床实际、代表本病复杂病机的辨证规范。目前慢性肝病尚无明确的中医辨证规范,现在大家经常使用的规范分别是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提出应分为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5型,和199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提出的分为肝气郁结证(含肝胃不和证、肝脾不调证)、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6型,且各证可以相兼[6]。

表1 慢性肝病患者各类症候出现的次数及频率

表2 慢性肝病患者各类证型出现的次数及频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肝病患者出现频率较多的为倦怠、急躁易怒、烦躁、神疲、口干、困重、太息等脾虚、肝郁的症候。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表现为肝

郁脾虚>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血瘀阻络>脾肾阳虚>肝胃不和>肝肾不足>气滞湿阻>寒湿。其中湿热与气阴亏虚为主要的兼夹证。虽然相对于住院病例而言,所研究的慢性肝病患者寒湿、气滞湿阻、肝肾不足型者的比例较低,但实际湿热证又为各型的主要兼夹证。气滞湿阻多为丙氨酸转氨酶(ALT)轻度升高或见于病毒携带者;肝胆湿热证可存在于慢性肝病早期,中期和晚期,见到较多重度ALT升高;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多见于病程中晚期,这也反映了慢性乙型肝炎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近年来由于社会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日常生活的规律性被破坏,肝郁脾虚证越来越多见,不少医家开始重视肝郁、脾虚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而肝郁、脾虚又贯穿于慢性肝病的整个病程中,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一条主线,所以中医很早就有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观念。气机的不畅、正气的不足是肝病进展的关键,所以调畅气机、扶正益气是治疗各种慢性肝病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吕文良,李樯,姚乃礼,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现状及辨证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9):11-12.

[2]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1):62-67.

[3]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J].中医杂志,1992,33(5):39.

[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0):869-871.

[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11):866-870.

[6] 叶永安,江锋,赵志敏,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中医杂志,2007,48(3):256-258.

猜你喜欢
阻络症候肝郁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从肝郁论治失眠
唐喜玉治疗肝郁脾虚型泄泻经验总结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通心络胶囊在气虚痰瘀阻络型中风早期应用研究
“年代剧”中的时间叙事与文化症候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