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潜虞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们通过照片看到的历史场景与实际情况有着或多或少的出入。这是因为记录中美关系缓和的几张著名照片都经历了“修版”的过程。
40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签订了《上海公报》,对抗了20余年的两个大国又开始走到一起。摄影师手中的相机帮我们记录了这一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进程。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们通过照片看到的历史场景与实际情况有着或多或少的出入,这是因为记录中美关系缓和的几张著名照片都经历了“修版”的过程。40年后,通过比对这些“修版照”重新回顾中美关系缓和的过程,既饶有兴味,也令人深思。
斯诺登上天安门,“副统帅”在哪里
1969年底,中美两国开始了寻求缓和双边关系的艰难历程。然而,20年的夙敌要重新握手言欢又谈何容易。20年的尖锐对立,互信与交流平台的严重缺乏使得中美两国领导人不得不通过各种巧妙的办法表达缓和关系的愿望。美国驻波兰大使曾经在一次服装展览会上追赶中国外交官,以求重新建立与中国沟通的渠道;中国也曾提前释放在押的美国间谍,以展现和解的善意;尼克松也曾别有深意地在欢迎罗马尼亚总统的晚宴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名称来称呼新中国,而过去,“赤色中国”、“共产党中国”才是美国官方文件中留给新中国的“代号”。中美两国之间这种特殊的信号传递被称为“外交小步舞”。而对于中国来说,“外交小步舞”中最重要的一步可能就是斯诺1970年的中国之行。
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早在延安时期,他就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70年,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斯诺又踏上了中国的土地。10月1日,斯诺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与毛泽东主席站在一起,共同检阅国庆群众大游行。12月18日,毛泽东与斯诺进行了意味深长的谈话,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语言对尼克松发出了邀请。一周之后,也就是12月2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布了毛泽东会见斯诺的消息,并配发了10月1日毛泽东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共同检阅国庆游行队伍的照片(图1),在报纸右上角的“毛主席语录”栏里刊登了这样一句话:“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一条消息、一张照片、一句语录,成为中国向美国传递的改善关系最强烈信号。
在这张照片上,人们不难看到,除了毛泽东、斯诺以及翻译冀朝铸之外,在毛泽东的左侧还站着手拿《毛主席语录》的林彪。然而根据当时的记录片资料,站在毛泽东左侧的是斯诺的夫人洛斯·韦勒·斯诺,而林彪是站在斯诺的右侧。图2这张照片除未包括林彪外基本准确地反映了当时毛泽东与斯诺等人所站的位置。根据当时在场的翻译冀朝铸回忆,当摄影师拍照时,林彪突然离开了。然而,林彪作为被写进党章的“接班人”,不出现在这历史性的镜头中显然是不可接受的,于是“副统帅”被“请进”了照片,取代了斯诺夫人的位置。但是,随着林彪 “折戟沉沙”,这张照片再出现在刊物上的时候,“副统帅”又被切割在了这一历史性镜头之外(图3)。
尼克松走下舷梯,周恩来身边的翻译是谁
经过“外交小步舞”、“乒乓外交”和“波罗行动”,尼克松访华的时机终于成熟了。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的专机“空军一号”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尼克松与夫人走出机舱门,走下舷梯。据说为了弥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错误,尼克松率先把手伸向了在舷梯旁迎候的周恩来,两位领导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尼克松在日记中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周恩来也表示:“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
在周恩来身旁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的是翻译冀朝铸。冀朝铸生于中国山西,青少年时代在美国接受教育。20世纪50年代初回到祖国,曾长期担任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英文翻译。图4这幅照片准确地记录了当时的场景。据冀朝铸回忆,他之所以要紧贴周恩来站立并贴在他耳边说话,是因为飞机的发动机轰鸣声巨大,只有这样,他才能听清尼克松所说的话,并使周恩来听清自己的翻译。然而,在此后出版的很多官方著作中,冀朝铸的形象被从照片中删除了,而在人群中本不显眼的王海容被突出出来,似乎担任翻译的是王海容(图5)。在“文革”后期,王海容与唐闻生扮演了特殊的历史角色。她们不但担任毛泽东的英文翻译,还成为毛泽东与政治局及外交部之间的联络员,外交部的工作由此二人汇报,毛泽东的意见也往往由二人传达。照片的修版或许与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
毛泽东在书房会见尼克松,
两位领导人中间有没有人
在抵达北京首都机场40分钟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等美国客人就走进了毛泽东的书房。毛泽东潇洒的谈吐和意义深刻的话语完全征服了在场的美国客人。当尼克松称赞毛泽东的著作改变了世界时,毛泽东诙谐地回答:“没有改变世界,只改变了北京附近几个地方。”在谈话中,毛泽东还充分肯定了尼克松对中美关系缓和的贡献。他说:“你当选我是投了一票的,我喜欢右派。我比较高兴这些右派当政。”谈话的最后毛泽东还表示,中美两国并不需要一次就把问题谈成,第二次再谈就可能成功。毛泽东的侃侃而谈让原本15分钟的礼节性会见一下子延长到65分钟。尼克松后来回忆说,他在面对毛泽东的时候,感到了一种类似年轻人听摇滚乐时感觉到的“颤流”,那是“力量、权力和意志的颤流”。
但是,所有美国客人可能都不知道,就在此前九天的2月12日,毛泽东曾因心律不齐严重缺氧而休克了一次,可以说与死神擦肩而过。因此,毛泽东在会见尼克松时身体状况非常不好,医务人员就在附近随时准备抢救,连强心剂都抽进了针管里。也正是因为毛泽东身体状况欠佳,在他起身与尼克松握手时,秘书张玉凤站在他身边,随时准备搀扶。图6这幅照片准确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张玉凤成了站在两位领导人中间的人。然而,在此后许多官方著作中,张玉凤的形象又被从照片中抹掉了(图7)。坦率讲,这样的修改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湮灭了毛泽东不顾病体为国事辛劳的细节。照片不做修改,伟人的坚强意志令人动容;修改照片,历史变得索然无味。幸运的是,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出版的《毛泽东传》中,这张照片终于又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
(摘自《滇池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