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并不起眼的温州商人,收购了美国一家并不起眼的破产银行。但由于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加上他的言行举止有意无意中暗合了地方对于扭转产业和金融形象的期许,一时间成为风云人物。
此前十年,温州民间资本在内向国务院申办成立华侨银行,在外选择意大利尝试成立欧联华人银行,但均告失利。
去年,温州民企深陷“跑路危机”。官方事后分析原因时认为,温州本地产业空心化是出现此次危机的主因,实业发展体系面临政策垄断瓶颈,富余的民资缺乏增利渠道,犹如笼中困兽,只能一边在政府金融管制的暗渠中左冲右突,寻找出口,一边又通过灰色担保中介与国家银行体系共生相契。
去年11月,温州商人林春平买下了一家美国银行,这家后来更名为“新汇丰”的银行已于2011年11月11日试营业——这是温州民间资本在金融业左冲右突十年却未有结果的一次破冰之旅。
半推半就站上英雄台
尽管林春平一再称这个收购来的小银行只是“抱来的女儿”,他还是卖着他的大米和罗汉果,做着他的牛皮生意,但事实上他惦记这个“女儿”已经很久了。
42岁的林春平掌控的春平集团,旗下15家子公司遍布亚、非、欧、北美四大洲。其官方网站称,2011年春平集团总资产达到50个亿,其中大宗商品境外转口贸易和牛皮加工为利润大头,其它业务还包括加工玉米、罗汉果饮料、圆珠笔,以及对外出租一座位于加纳的铜矿。
林的野心显然不仅仅在于此。
“温州人号称中国的犹太人,现在温州人把犹太人的银行买下来了,说明温州人天然具有金融家的脑子。”2012年2月1日,首届“世界温商大会”,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当着台下1300多名世界各地归乡温商的面,特意夸赞了林春平。
林买下的这家原为犹太人所有的大西洋银行位于美国特拉华州,是一家只拥有二十多个网点的小银行,总资产20亿美元,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宣告破产。
为了避开美国法院的背景审查,在律师团的指点下,林春平于2010年6月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春平国际金融控股集团,之后在美国展开收购工作。耗资6000万美元的交易于2011年11月完成后,他将之更名为“美国新汇丰银行”,其中“新汇丰”的英文为“NEW HSBC”,即在汇丰银行的英文简称前加了一个“NEW”。
林春平对收购细节语焉不详。只说成功收购的关键是“感动了负责批准此项收购的法官”、“有安全感”(特拉华州拥有全美最健全的公司法,如果有政府去调查林春平的银行,得到的所有信息将只有“Chinese”和“Chunping Lin”)诸如此类。
“我现在算是一名小小的银行家了。”林春平伸出小指头比划道,“收购美国的银行,这可是华人有史以来第一次。”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林春平在美国收购的虽是一家“看不上眼的小银行”,但被不由分说地戴上大红花,推上英雄台。
林春平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表面上出于“海外的资金总得有个去向”的考虑,事实上,从一开始,林春平瞄准的目标就不是海外,而是中国境内的银行业。“三五年会有动作,时机成熟的时候我肯定会在国内金融业插一手的。”
温州人一直有一种情结,想从企业家变成金融家、资本家。但是国内进入银行业很难。
安南儿子的“同学兼室友”
1970年,林春平出生于温州泽雅镇山区。16岁跟随父亲到广西做皮革生意,他在三四个月内就学会了桂林方言。直到现在,林春平称自己会讲上百种方言和外语,甚至“广东话讲得比温州话要好”,这为他积累人脉资源带来了很大便利。春平集团至今流传着一种说法:有一次,一位国家领导人到加纳访问时,随行的翻译人员应付不来的当地土语,林春平却能交流自如,于是做了一回临时翻译,“他在领导人面前表现了一把”。
1989年,林春平考入了深圳大学文史类专业。大学期间,他将父亲的纽扣和皮革生意“发扬光大”并独当一面,毕业前拥有了约600万元的身家。
踏出校门时,正值温州商人王均瑶(均瑶集团创始人,已去世)和一位四川商人经营航空包机,便跟风进入了这个行当,成立了他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林鹏航空包机有限公司,并开通了6条航线,“手上有了钱,野心就开始膨胀。”
结果,一年的时间,他不但把全部的身家亏了精光,还背上了两千多万元的债务——80%是“从七大姑八大姨那儿借来的”。
“跟最近两年温州民间借贷风波情况是一样的,只是我没有‘跑路。”林春平猛吸了一口“中华烟”,一字一顿地讲道,“可是,没有民间金融,哪来温州老板?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为什么三分四分合法,五分六分就不合法?”
1995年春节前,“也曾经想过自杀”的林春平回到温州老家,晚上跟十几个债主一起喝着几毛钱一瓶的黄酒,“给我四五年时间,我一定将债还清”。这一次“债务谈判”的成果是,“他们又凑了近20万元,来帮我东山再起”。
这次“危机”让林春平养成了一个至今仍保持的习惯:每天早上都洗冷水澡,以保持头脑清醒。
重新积聚财富的途径是:拿家族老本行的皮革产品到新加坡做转口贸易。这也促成了林春平在新加坡的求学之旅。在新加坡商学院读书时,他认识了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儿子。林春平说他的这位特殊的“同学兼室友”为其指明了一条非洲投资之路,甚至通过牵线搭桥帮助他认识了一些国家的总统或副总统。
用了不到四年时间,靠着往返广州和加纳,将10元进价的牛仔裤卖到10美元,林春平不但偿还了所有欠债,还额外支付给乡亲们1000万元作为回报。2001年,他又在加纳以50万美元买下了一座有伴生黄金的铜矿之永久开采权。现在,这座铜矿为林春平每年带来二百多万美元的开采租金。
可是林春平并不乐意听到别人说安南是其“贵人”的说法。“我这位同学打开了一个舞台,但我还是要靠自己的实力上去表演的。”他声称偶尔还会联系下老同学,“人家是个大忙人”。
紧跟形势的“小老弟”
“房地产?担保公司?我从来没有碰过!”林春平瞪着眼睛,夸张地摆着手。他肢体语言丰富,说话眉飞色舞,嗓门巨大,喜欢用“我这个人比较幽默”、“语言这方面我可能是天才”之类的句式。
尽管没有从事房地产行业,但林春平始终对土地的价格多留个心眼。两年前,林春平购入温州农业开发区14亩土地作为办公场所之一。每亩土地500万,耗资7000万购入土地,林春平觉得很划算,“因为那个地段附近即将开发商业地产”。
“做实业永远有机会”是林春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最为频繁的一句话。这一“金句”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业致富”的口号不谋而合。某次在一个有当地官员出席的饭局上,有人对林春平开玩笑说:“小老弟,你真的是‘紧跟形势啊,总是跟市领导保持着高度一致。”林春平对此报以大笑。
“林春平在温州吃得开,得益于其善于处理与政府的关系。”一位熟悉林春平的外地温州商会会长说,他对温州的投资环境表示失望,甚至想过“一辈子都不回温州投资了”。而林春平在温州却如鱼得水,他对林春平的高调有些许反感。
2012年1月18日,林春平首次当选为温州市政协委员。
林春平在温州的几处办公地点,装修的“标准配置”都是走道上悬挂若干他与国家或各省市领导人的合影,办公桌上摆一只金蟾,身后的书架竖满数十本商海秘笈、人生哲学类的书籍。
春平集团出品的大米,商标是林春平的头像。“我这是‘以人头担保是放心粮。”林春平说。其罗汉果凉茶产值达到1亿。“别看产值小,利润很可观。”林春平说,他的罗汉果凉茶卖得较贵,而且宣传广告费用极少,因为主要是政府采购——温州市开“两会”都是指定用的这一饮料。
林春平从未为贷款发愁。“太容易了。向您汇报一下,刚有三个银行行长问我要不要贷个三五千万。”他说。
“我向您汇报一下”——这是林春平讲话时的习惯性用语。
新业务能走多远?
当初身边很多人都认为林春平收购美国银行是不可能的,现在成功收购他觉得非常高兴。但这个银行到底能走多远,人们都还心里没底。收购之后能不能运营下去,主要就得看新银行的服务对象、业务范围是什么。
新汇丰银行注册总资金为1亿美元,属于小规模银行,一期员工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主要客户群为当地华人。随后一段时间,新汇丰银行又在国内招聘年薪5万到20万美元、统一办理L1签证的银行管理人才。
为了规避风险,在今年1月11日正式营业后,新汇丰银行只为在美华人办理存取款业务和离岸业务,不做贷款业务。在美国,若是存款金额低于2万美元,大银行不提供利息,而且要求储户缴纳保管费。新汇丰瞄准的就是这个中间市场。新汇丰提供少量利息以吸纳2万美元以内的存款,然后将这些存款打包转存给美国大型金融机构,赚取利息差价。通过精心设计的业务定位,林春平预期,2012年,新汇丰可望获得五六百万美元的利润。
据了解,新汇丰银行所在的特拉华州拥有开放和完善的公司法背景,那里的公司法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美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一半以上是在特拉华州注册的,每年都有约14.5万多家新公司在特拉华州成立或注册。因此,该州也成了华商在美的聚集地之一,离岸业务比较繁荣。
至于为什么只向华人开放,林春平解释说,如果向美国人开放的话,他们还不了债可以申请破产,这样银行将面临亏损。他表示:“因为我们是小银行,3至5年内我不会考虑开放贷款业务,等慢慢在这个行业里做熟了再说。等新汇丰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我们可能会在美国其它地方开分行;或者收购其它小银行,壮大春平国际金融控股集团。我们也可能通过转存业务,和一些中资银行合作。”
如今,已经有财团愿意出资1.2亿美元收购新汇丰银行30%的股份,但林春平拒绝了,他自称不愿意挣快钱,并希望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把握新汇丰银行的业务定位和走向。相对于金融领域,林春平依然表示,自己对实业情有独钟。
(综合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南方周末》、《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