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迪
“请问,实名制对你们有影响吗?”
2012年3月15日,时值《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所要求的微博实名制大限前一天,位于朔黄发展大厦的新浪公司微博事业部,一切还和往常一样井井有条,但没有人愿意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他们带着一脸歉意,匆匆离开。
一半是因为这个话题过于敏感,几乎所有联系到的被访对象,都不留余地地拒绝了采访,连“考虑考虑”这样客套话都省了;另一半则是因为这里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每分钟,这个世界都会产生将近5万条新微博,一个全新的微话题很可能已经蔓延开来。
微博业务的快速扩张,使得微博事业部已经成为新浪最大的部门,至少有1000人在这里工作。他们今年1月从原来的理想国际大厦18层搬过来,而大约两年半以前,这个新兴的小组只占了“两排办公桌”。
微博的翅膀
以新浪为首的中国微博界,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赶超了它的西方前辈——推特。截至2012年3月,新浪宣布其微博已拥有3亿用户,而有数据显示,中国的微博用户约有5亿之众。
从微博在中国落地生根之后,就注定要改写信息在中国的传播方式。2009年9月4日上午11点17分,原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在新浪微博上写下,“再见,谷歌”。刚刚开通新浪微博的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首次确认了自己离职的消息,而在此前,大众可能最快要在第二天的报纸上才能知道这条消息。
为了验证微博的影响力,2010年5月29日9点27分,《华侨大学报》主编赵晓波发布了一条微博:“在新浪,一条围脖最终能走多远?不妨来做一下试验。有兴趣就转发,并请标明您的所在地。我们看看它走的范围有多广,走过的地方有哪些?”这条微博经过13小时23分后,转发数突破1万条,而且不只逡巡在神州大地,它还到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的电脑上溜达了一圈。
最先掀起微博大战的是号称中国科学打假斗士的方舟子,他在2010年7月,利用微博指出时任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唐骏的学历涉嫌造假,是从“野鸡大学”购买的“博士文凭”。这条微博在那时只被转发了不到100次——在大约一年半以后,方舟子质疑青年作家韩寒的作品有代笔嫌疑的微博,平均都有过千的转发量,但这项打假活动在当时引起了地震式的连锁反应,不仅唐骏本人不得不修改个人简历,甚至许多国内名人的简历都在这一事件后大幅度删改。
关注别人和被别人关注是微博的特色,这使得微博这个平台既可以是私人的,也可以是公共的,任何人可以在自己的微博账号里说任何自己想说的话,如果没有人关注他,效果也只和自言自语差不多,而一旦有了“粉丝”,其效果便不可估量。
有一个比喻是这样的:当你的粉丝数超过100,你就是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像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份都市報;超过100万,你就是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一亿,你就是中央电视台;超过十亿,你就是春节联欢晚会!
在目前新浪微博上,堪称“电视台”的微博主有23位,由娱乐明星姚晨领衔,其余大部分也均为娱乐明星,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是唯一的商界人士,日本前AV女星苍井空的被关注度排在这些千万粉丝博主的倒数第二位。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还有两个官方微博,NBA排在第九位,另一个则是头条新闻,由新浪新闻中心主办。
3亿微博用户,虽不是一天造就的,但其发展也是“中国速度”。新浪微博从2009年8月28日启动内测开始,至2010年10月,用户为5000万,仅半年后,这个数字就上涨到了1.4亿,时至今日,增长依然在继续,平均每月新增1000万。
上微博,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人,尤其是都市人每天必做的事。
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的《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通过对2011年3655起网络热点事件的深入分析发现,新浪微博在引爆舆情能力方面已位居全国第四,位列新华社、新京报和京华时报之后。
今年47岁的新浪首席执行官曹国伟,在2009年5月一次高层常规会议中提出微博这个想法时,大概也无从预料这一事物对中国的蝴蝶翅膀的作用。他本人也凭借新浪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跻身美国《时代》周刊2011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
庞大的用户群体,时时更新的海量信息,使得对微博实施实名制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从微博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悬在这个新生事物的头顶。
辟谣小组,从兴起到衰落
事实上,出于新浪一直秉承“内容为王”的宗旨,从发布微博平台起,新浪就始终对这个平台里发布的信息,实行着某种意义的监管。
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11月,新浪网总编辑陈彤认为,有必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对微博所发布的谣言性质的信息进行监管,于是,“微博辟谣”官方账号随之开通。辟谣小组最初只有7名成员,是从新闻中心抽调的骨干,由新闻中心副主编谭超带队,24小时不间断地对可疑信息进行核实。
这是一项琐碎而又繁杂的工作,谭超每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是否接到举报,然后再看交接班记录,看看上一班次是否发生了重大事件,随后在微博后台,对转发率比较高的内容一一进行审核。
有一次,一个网友发布了一张老人头部受伤的照片,称是被城管殴打所致。这条微博激起网友的愤怒与同情,但最初并没引起谭超的重视。直到当晚22时左右,忽然收到举报,称这是一条虚假信息。谭超马上召集辟谣小组成员开始核实。
根据举报,这是一个图文不符的信息,如果要辟谣,就需找到图片的首发,还要想办法联系到图片作者。经过一晚上的搜索,才发现这张照片是《东方早报》在2005年9月发的一条社会新闻《高空飞落腐乳瓶 96岁老人出门被砸摊倒在地》。仅仅查找到来源还不够,谭超又安排相关同事联系这位摄影记者,该记者早已不在《东方早报》任职,辟谣小组于是发动所有媒体资源,终于在第二天下午与这名记者取得了联系,再次确认该图片的发布,同时还委托新浪上海站的同事前往事故发生地探访。经过多方面的查证,最终在微博辟谣账号上进行了公开辟谣。“这项工作的难度有时候不亚于一名调查记者。”谭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大多数被证实“不属实”的微博内容,会在每个人的微博主页的右侧公告栏里出现,还有一些,会被打上“消息不实”的标签,并不能再被转发或评论。
新浪微博历史上力度最强的辟谣发生2011年日本大地震期间。虽然日本关于灾难的信息公布非常透明,但是对核污染的知识不足,还是导致了中国网民的恐慌,微博上也开始出现大量没有消息来源的信息,如“某日本漫画家失踪”“穿长袖衣物,保护身体免受辐射攻击”,以及多张所谓的“核辐射扩散示意图”,7人辟谣小组已经无法应对,新浪不得不从其他频道临时调派30人增援。
2011年3月15日,新浪微博的所有用户收到通知:“昨日下午开始,网上有人称:日本核辐射将在今天下午四点抵达菲律宾,或将影响中国。经查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主要媒体发布除日本外国家遭受核辐射的消息,也无相关机构发布类似预警消息。”这种全站私信的辟谣行动,是新浪最高级别的辟谣响应,谭超说,“当时的谣言散布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线下行为,不得已才选择了这种办法。”
然而,到2012年3月,微博7人辟谣小组的工作已经转向。谭超介绍说,除非出现重大谣言,才需辟谣小组出动,许多社会事件中的不实信息,不等辟谣小组出动,就被网友识破了,在谭超看来,“这也许是一个媒体平台的自净功能已经开始发挥动能。”
也许已悄悄“被实名”
大多数人都是在2011年底《规定》出台后,才意识到,微博实名制终于要开始了。但事实上,自微博创建起,新浪始终在通过各种手段鼓励用户使用实名。新浪首席执行官曹国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在技术手段上,基本上通过加V认证鼓励在微博上有影响力的用户采用实名制。”
新浪微博采用的发展方式与新浪博客的理念相同,即通过名人加盟扩大声誉,达到吸引草根网友的目的。据新浪内部员工回忆,微博推出之初,新浪公司所有人都被动员起来“拉人”,就连行事历来低调的曹国伟也在公开场合高调宣传新浪微博,更大范围的“群众”则要求每人每星期必须“拉”到两名“V”用户。关于V的含义,即使在新浪内部也没有统一意见,一个解释是英文Verity(认证、真实)的首字母,另一解释则是VIP的缩写,无论何种解释,V用户的首要标准都是,“必须与本人取得联系,以手机、职位等方式确保博主的真实性”。
V用户注册的同时带来大量草根用户。在微博手机客户端推出之前,若想要体验微博的移动性与即时性,只能通过手机短信,因此,绝大部分用户早已将微博账号与手机号码绑定。在手机号码实名制的背景下,与手机号码绑定也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实名。
2011年6月,为了与V用户区分,新浪又按照用户的兴趣划分,推出了“微博达人”,达人的申请规定是:“最好是本人真实头像”“已经成功绑定手机”。当一个微博账号的粉丝数超过一定数值,就会收到一封“微博达人”受邀申请私信,只要申请“微博达人”勋章,便需填写真实姓名及身份信息,即完成了实名认证。
早在2011年底《规定》出台之前一个月,新浪就宣布,与北京国政通公司(以下简称国政通)共同建立微博信用体系合作。国政通公司是一家提供“全国公民身份信息核查”服务的民营企业,与新浪合作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实名制的解决方案,即网友只要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经过公安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验证,就能获得一枚“身份通”勋章。
“身份通”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这是2005年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核查比对服务”正式向全社会开通之后,推出的电子身份标识。国政通则作为一家民营公司,与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合作,依托“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主要经营这一电子身份标识服务业务。
或許正因为“早有预谋”和“循序渐进”,在此次实名制大限前三天,新浪网发言人刘奇曾对媒体公开表示,“公司预计,到截止日期,约六成微博用户将完成身份注册。”
即使如此,全面、强制实名制的规定仍然在网友中引起不满情绪。大多数人并不在乎实名制本身——“实名”本身是一种扩大自己微博账号影响的手段——大多数人在乎的是,有没有选择匿名的自由。
“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都没有强制要求后台实名,但实质的结果是大部分主动选择实名。”拥有68000余粉丝的微博主窦含章说,“这既代表他们对实名发言毫无顾虑,实际上也有利于个人社交网络的扩展。因此,实名背后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能否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这位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总编辑表示,“微博的兴起不应该看互联网发展的偶然结果,背后依托的是中国社会公民表达的萌芽,要想解决微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眼界还是应该放在线下那个真实的社会里。但若想快速扭转微博中的负面舆论场,实名所能带来的影响其实有限,更主要的是政府参与到其中来,进行倾听与诉说的互动。”
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网络公司,新浪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因此,它的每一次政策调整,都会引来世界的目光,既有出自政治上的关注,亦有出自投资上的考虑。
自从2009年8月微博上线后,新浪股价便开始上涨,短时间内增幅达到100%,与此同时,新浪的财务报表上也表现出了较高增长的净营收,2009年第四季度,新浪净营收935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较上季度增长8%。
这样的增长一直持续到2010年,曹国伟在2010年的财报年会上表示:“2010年对新浪来说是转型的一年。除了实现网络广告业务和盈利能力的显著增长外,我们已成功地将新浪微博建设成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其用户基础在2010年扩大了25倍多。”
根据这一年的财务年报,新浪的年度广告营收达到2.908亿美元,较上年度增长了28%。易观国际集团(一家致力于中国科技及互联网行业的研究咨询机构)分析师黄萌介绍说:“2009年12月,新浪股价还徘徊在45美元,但到2010年12月底,新浪股价已经攀升至75美元上下。”
然而这种上涨在2011年开始呈现疲软趋势,新浪股价自2011年4月达到147.12美元的高点后,一路下跌至年末的50美元左右。黄萌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因为2010年投资导致的亏空,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投资方认为微博对业绩的推动没有达到预期。”
尽管2011年新浪在股市表现平平,但是微博仍然在对新浪的品牌广告有着巨大的影响。在2011年第四季度,新浪品牌广告收入达到创纪录的1.037亿美元。
实名制规定的出台,使有的投资者认为,微博对商业可能带来的利好正在下降,因为实名制会带来微博用户增长率的下降,也会降低既有用户的活跃度;但也有投资者认为,微博的实名制也许并不会有更坏的影响,用户实名化更有利于电子商务的展开,也从另一角度证明,实名制以后,微博平台被关闭的可能性减少了。
2012年3月,新浪公布了2011年度的财报。尽管新浪自身对微博实名制可能带来的商业影响表达的审慎的忧虑,但曹国伟同时指出:“今年会加快微博商业化的进度,建立有价值的商业化模式,为此,新浪将推进微博支付体系、信用体系和数据挖掘体系的搭建,以进一步完善微博商业化的基础设施。”
新浪勾画的自身发展初步路线图是:从媒体到社区,从社区到开放平台。但亦有人对这种转型表达出忧虑。IT评论人洪波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到,“我担心有一天社交的琐碎会慢慢稀释、瓦解了微博的媒体性,反而毁掉了原本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