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宴拾趣

2012-05-08 04:58王梓夫
北京文学 2012年9期
关键词:酒桌上饭局通关

王梓夫

饭局上的座次

大凡有饭局的人多非等闲之辈,有权的有钱的有所谓身份的,总之是有头有脸的。有头有脸的人娇气、敏感、小心眼儿,他们都很在意自己的身份,脸皮儿薄。因之,席面上的座次往往成了东家最头疼的事。

宴席上的安排,最简单办法就是事先写桌牌,宾客来了找到自己的名字入座就是了。但这是正式场合,大多饭局都非正式的,有许多还是随意随机的,摆桌牌显然是弄事。这时候宾客之间多是推推让让,霎时间复活了泱泱大国的礼仪风范。

食客们都有十足的经验,入席之前先要看清主座在哪儿,一般大宾馆的餐桌事先便布置好了,酒杯上插的餐巾,总有一只是与众不同的。档次低一点儿的餐厅多无此讲究,于是人们便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将对着门口或者靠近里面窗户的那个座位当作主座。认清了主座之后便自知冷暖,掂量着自己该坐在那个座位上。掂量好了也不能就座,还要假戏真作地谦让一番。谦让分两个层次,一是看谁的头脸最大,二是看谁做东请客。一般地说,东家当仁不让地该坐首席。但必须东家与来宾中头脸最大的那个人不相上下才行,否则依然要“敬陪末位”。让谁呢,一般的情况下都是让官最大的那个人,也就是所谓的“领导”。而领导多是说千篇一律的话,大家随便坐,都是朋友嘛。你可千万不要把这当成领导的指示,果然随便坐了,便会“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欢”。席间除了领导,或许还有年纪大的或有一定声望的长者,这时候领导也会真多假少的推举为上。一般来说,长者也不要倚老卖老,说句“寿不压职”后,依然要把主座让给领导,这叫给面子。

主座确定后,下面的依然在谦让,却简单多了。应该以右上左下的原则,确立“第二主宾”“第三主宾”的位置,但大多不讲究,只是依照各自的身份将两个扇面形围成一个圆形即可了。

如果有谁看不出眉眼高低坐错了位置,便会出现很尴尬很不快的事情。中间如果他醒悟过来,知道“越位”了,也会芒刺在背如坐针毡收不了场。曾经在一个场合上前后两任长官相遇了,老长官年纪大又德高望重,新长官非但年轻且政绩平平人气低微。新长官让也没让便坐在了主座上,结果这件事一直被当作新长官笑柄抑或丑行在坊间议论至今。

我是不大讲规矩的人,身边也有几个厌恶繁文缛节的同怀,常常在私下聚会上便有意打破这些规矩,别出心裁地按年龄坐,按女士优先坐,按女男搭配坐等等,也其乐融融。

友人某公,当过某国营大宾馆的总经理,深谙此中圭臬,无论多大场面都撑得起来,且滴水不漏,宴席上便少不了他的运筹周旋。他记性好,见面熟,知道官场上的贵贱,知道商场上的高低,知道名利场上的尊卑,也知道社会各界的长幼,安排的座次便无可挑剔。有了这个本事便也有了特权,常常耍些小把戏将他看重的人推上一位或者将他不待见的人推下一位,上下只在一椅之间,而又有充足的理由,别人没有什么察觉,只是当事人心里小有不快而他则小有得意。当然,他也有犯难的时候,遇上两位不相上下又不好得罪的宾客,他往往就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这时候如果我在场,便将我夹杂其间以释嫌解困。我常说,我就是麻将牌的“惠儿”,当啥都行。玩笑。

玩笑也别掉以轻心,诸公若有幸参加饭局的时候,特别是有官员在场的情况下,还是留个心眼为妙。

饭局上的酒官司

逢饭必有酒,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下戒酒令也没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此可见一斑。酒文化的主旋律便是敬酒,敬酒规矩因地域而异。譬如内蒙古是姑娘举着金杯银杯在你面前锲而不舍地唱歌,你不喝她不走;譬如东北是“右手端杯朝左转,全封闭带甩干”;再譬如河南敬酒是先让你喝三杯,这看来不公平,究其根源却极有人情味儿。那时候穷,酒有限,当然先让着客人喝了。

在京言京。京城的敬酒似乎斯文些,也公平些。第一杯酒当然是主人或者特邀主座上的贵宾先领,算是开席吧。然后就是依次给居于首位的领导敬酒,一般的是紧挨着领导左右的人先敬,可以不离座位,甚至可以不站起来。因为能与领导毗邻的也是有身份的人。主座左右敬完了,便不分座次了,多是末座者抢着来到领导身后,领导亦可起身,亦可不动屁股,看对方的身份和年龄。所谓敬酒,其实就是碰杯,这可是有大讲究的。你去敬酒,杯子一定往下碰,你的杯口大约碰在被敬者的杯腰处,然后一口干掉,算是恭而有礼。

给领导敬完了酒不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顺势依次围着桌子转一圈儿,叫做打一个“通关”。关于这个规矩,我用两句话概而括之,一是“争先恐后”,二是“面面俱到”。

打“通关”不仅仅是敬酒了。要充分凸显“通关”二字的玄机,字面上讲,便是“疏通关系”,这多少引进了些许西洋酒会上的形式。敬酒时因为是相对独立,便可说点悄悄话亲热话,甚至也可以谈些拜托的大情小事。举着酒杯一下子把关系拉近了,什么事都好商量。

领导也要挨个敬酒,或者叫回敬,但不必站起来打“通关”。有两种办法,一是举着杯叫着你的名字“过电”,就是用酒杯在面前的桌边上磕一磕。你呢,可以同样地“过电”,尊重一点便站起身来,举起杯子向领导致以感激之情。有时候,领导限于酒量或者嫌麻烦,也可以将桌上的人分分类,笼而统之地敬几杯便可。

说到酒量,一定会令人望而生畏。现在请客吃饭都讲究开大桌,一桌十几个人,你每个人要敬一杯吧,每个人还要敬你一杯吧,加起来就是二三十杯,谁有这么大的海量?所以我说京派喝酒相对斯文一些呢。这里面有两个“偷手”,一是倒酒时多用大杯,你可以端着大杯去敬酒或接受敬酒。大杯不必干,喝一口便可,口大口小自行掌控。讲究一点的是大杯倒酒小杯喝,这样你去打“通关”的时候,端着大杯还要举着小杯,用小杯敬酒。相互也劝,但不过分,甚至还嘱咐对方“少喝点儿”,或者说“我干了,您随意”。

筆者的经验是,越是大的场面越不容易喝多。大场面肯定会有一些不大熟悉的人,客客气气亲亲热热,话到礼到,酒则点到为止。容易喝多的是同事朋友间聚会,又有规矩又不按规矩办,吆五喝六,轮番轰炸,割头换颈,义薄云天,从豪言壮语到胡言乱语到自言自语到低头不语。

酒类似于人体炸弹,你想用它去征服别人,牺牲的却是自己。

饭局上的捧与逗

进国外的餐厅如夜近槽头,无论有多少人在就餐,感觉到的只是沙沙的咀嚼声。我是说感觉到的,并非真正听到的。也有人在交谈,亦如闺房密语,丝丝如缕绝无聒耳之噪。而我们国人的餐馆则不同了,大餐馆如大市场,小餐馆如小市场,且胜于市场,呼天喊地排山倒海汹涌澎湃。时下尊孔风潮又盛,盛到将孔庙搬到国外办学校、将圣人推向银幕赚钞票的地步,然而连老夫子“食不言寝不语”的圣训都当鸡肋扔到餐桌下面去了。

回过头来说单间雅座,这里虽无市声之喧哗,却也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当然,雅座总有雅处,这里的热闹是有层次的,有主旋律的,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起承转合的。掌控主旋律的主唱当然是居于首座的领导或曰首长。领导放下酒杯开口说话的时候,全桌的人都要举目聆听。不光聆听,还要随声附和。不管领导说的是什么,都要看成是“思想”,而“思想”是圣明与神圣的。假若领导兴之所至讲了段笑话,无论可笑不可笑,大家都要笑,不单要笑,还要说精彩并借题向领导敬酒。大多数情况下,领导讲的笑话是老掉了牙的。再有领导平时面孔绷得僵死了,很难有讲笑话的天分。他讲笑话不过是作出一副与民同乐的姿态,心里明白就行了,不可认真。

糊弄好领导之后,别的人也需要说话。酒桌上说话虽无定规,却也有俗则。不管你的话有没有新意,幽默不幽默,精彩不精彩,但切忌长篇大论,一定要给别人留下说话的时间。话语权如同饮酒一样,你不能抱着酒瓶子咕咚咕咚往自己肚子里灌,应该学学河南人谦恭有礼,先让别人喝三杯。我有个朋友,无论说什么事情都是从头说起,前因后果中间过程拐弯抹角连吃带喝铁笊篱不漏汤,两三句话能说清楚的不值一提的闲事,他能给你侃半个钟头。他兴致勃勃地说,你还不能顾自夹菜喝酒,怕他感觉你不尊重他。人是好人,毛病却也不小,都不愿意跟他一起喝酒,除非有能封得住他嘴的人。

酒桌上说话是一种交流,交流是多方開口的,是大狗要叫,小狗也要叫的。但是交流也是有主有次的,是有捧逗关系的,领导在场,逗角永远是领导。即使是属于自己发言的时间,只要领导一开口,众人都要进入捧的角色,把话语的主动权还给领导。一次一个小哥们儿说兴奋了,领导要说话了,他的嘴还不闭上。于是领导恼了,暗暗地嘟哝一声,这孩子不懂事。假如“这孩子”是这位领导的属下,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酒后吐真言,言多语失,酒桌上常有恶语相加翻脸无情的事件发生。童言无忌,酒言亦无忌,失了口要想办法找补回来。为了热闹有时会说一些“险语”,“险语”一定要考虑好设计好再开口。一次余与某领导共饮,酒过三巡忽然放肆,曰:某领导不是什么好人。举座皆愕然,面面相觑目光直射过来。又曰:当然也不是什么坏人。依然沉寂无声,大有提心吊胆之态。再曰:他是什么人呢,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毛公当年对白求恩的评价,引用于此,众皆大笑齐称精彩。

应该注意的是,酒桌上不能因言伤人。一是要清醒,雅俗得当,把握分寸;二是要控制,不可信口开河;三是席面上有“外人”在,一定要给朋友面子,即使最好的朋友,也不要开有损其形象的玩笑。

酒是个女妖,她能把你蛊惑得迷迷瞪瞪腾云驾雾得意洋洋,也能将你推进陷阱和深渊。

责任编辑 张颐雯

猜你喜欢
酒桌上饭局通关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假作真时真亦假:逻辑通关②
酒桌上就不该谈生意的事
夏天,我铺好了一床绿毯
喜欢给别人斟酒的人,心中有个小算盘
博物馆通关小列车
美好的饭局不应该多于四个人
通关手
近视眼
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