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子衿
再未上浮的潜艇
撰文/子衿
潜艇,是人类唯一可以潜伏在深海中作战的工具。尽管它是各类舰船惧怕的“死神”,但潜艇自身其实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在深海中,一旦潜艇出现问题,只能等待着潜艇内的空气愈发稀薄,完全没有逃生的可能。而这样的悲剧,几乎在每个大洋的深处都曾发生过,时至今日,都会时不时传来各国探险队在大洋底发现沉没潜艇的案例。
沉没的“亨利”号潜艇
在被发明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潜艇只是用来运输物或人,或是探究海底的世界。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海军为了打败更为强大的北方海军,突发奇想将潜艇用在了偷袭上。1864年2月,“亨利”号通过了航行实验,顺利下水。当月17日晚,“亨利”号带着南方海军的期盼,在中尉乔治·狄克逊的指挥下悄悄逼近了北方海军的基地查尔斯顿港,目标是北方海军的“豪萨托尼克”号巡洋舰。
这艘没有机械动力,一切靠人工驱动的潜艇,已经初具现代潜艇的特征——悄无声息。夜色渐浓,困意骚扰着“豪萨托尼克”号的潜望手,然而冰冷的空气又将这样的困顿赶走,自始至终,潜望手都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在这之前,北方海军已经获知了南方海军有可能造出秘密武器的消息。突然,潜望手有一丝不安,他盯着海面,似乎预感到平静的海面下潜伏着什么。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没能拯救“豪萨托尼克”号,“亨利”号从“豪萨托尼克”号的右舷处冒出头来,迅速地发射了一枚鱼雷。
5分钟后,被击中的“豪萨托尼克”号沉没了。然而,企图迅速逃离的“亨利”号上的船员发现,不管他们怎么努力,潜艇就是无法前进,只能停留在原处,不断下沉。最终,在还未体会到胜利的喜悦时,“亨利”号紧随“豪萨托尼克”号沉没了。
这一沉就是136年。2000年,“亨利”号被打捞上岸,8名船员的尸骸依旧在潜艇中漂浮。人们都以为在这具钢铁架中能够找到它沉没的原因,然而,11年过去,尽管人们已经最大限度地修复了“亨利”号,却仍然无法确定它沉没的真正原因。目前的猜测,主要有3种可能,其中2种与“豪萨托尼克”号相关。有人认为,“豪萨托尼克”号虽然被“亨利”号击沉,但是,它沉没前的“放手一搏”很有可能打中了“亨利”号,并导致了它最终的沉没;另一种说法,认为“亨利”号虽然未被“豪萨托尼克”号打中,但是,由于距离太近,“豪萨托尼克”号被击中引发的海水迅速流动将“亨利”号一同带进了8米深的海底。
“亨利”号是第一艘在战争中沉没的潜艇,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二战时期的太平洋战场,究竟沉没了多少艘潜艇,至今无人知道。2009年11月,美国科学家在夏威夷海域发现了两艘日本的“超级潜艇”——I-400和I-203。它们来自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新建的“第一潜艇编队”,这个编队的成立原是为向美国本土投放细菌的“PX行动”服务,在“PX行动”被叫停后,作为可运载战机的大型潜艇,它们又将目标对准了巴拿马运河,计划潜行至距离厄瓜多尔160千米的海域浮上水面,支援空中战队,攻击巴拿马运河,切断美军的水上运输线。然而,由于美军调集了3000多艘舰船对日本本土发动了代号为“奥林匹克行动”的攻击,“第一潜艇编队”的任务再次宣告流产。
1945年4月,I-400接替姊妹艇I-401从大连运输了1600吨柴油至日本吴港。6月之后,其开始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与I-401进行“岚计划”,即分别行动,最后在乌里西环礁外围会和,再一同发动攻击,然而,I-400错过了一条关键的无线电情报,导致约定时间被延至8月25日,彼时,日本已宣布投降。I-400射空了鱼雷、毁掉了艇上搭载的飞机以及所有武器和文件,向美国水军投降,但其最终被沉入大洋底。I-401亦是相似的命运,这两艘建造成功仅6个月的潜艇在大洋底躺了整整64年,成为无数海洋生物栖息的宝地。
I-400潜艇前甲板示意图
二战结束后,冷战的大氛围让美苏两国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制核潜艇,因为其卓越的性能,可以完成普通潜艇无法完成的任务。同时,军方一度认为,核潜艇绝不会像普通潜艇一样沉没。美国在“鹦鹉螺”号下水后,对外宣布,不再制造常规动力的潜艇,只生产核潜艇。而前苏联显然慢了一步,直到1954年,才制出第一艘核潜艇WM-A,但是这艘潜艇由于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从开始建造到实验阶段出过146起事故,后做出了巨大改动,才得以下水。然而,即使是美国,在核潜艇上也栽过“大跟头”。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沉入科德角以东200海里的威尔金松海沟,再未浮起。
1963年4月10日07∶47,“长尾鲨”号在一片平静的海面下开始了下潜实验。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并且刚刚完成第一次修理。5分钟后,下潜至120米深;08∶09,下潜至198米深;之后的1小时中,“长尾鲨”号一切正常,并保持着与救援船“云雀”号的联系。直到09∶13,“长尾鲨”号发出信号,出现小故障,准备上浮。然而,由于深度问题而严重失真的通信成了“长尾鲨”的遗言,“云雀”号的副舰长甚至听到了潜艇耐压艇体压坏的声音,像极了他曾熟悉的水下爆破声。
拥有4310吨排水量的庞然大物为何会突然沉没?没人会想到罪魁祸首会是一个小小的水管接头。水管接头的爆裂,导致了海水涌入发动机。根据设计,核反应堆自动关闭,这就意味着,在7分钟之内,潜艇只能运用备用电力系统前进,而备用电力系统的最大航速是5节,完全无法让核潜艇在短时间内上浮。
“长尾鲨”号的第一任艇长埃克森就曾认为这艘核潜艇最危险的问题不是下潜到试验深度时容易出现海水涌进的情况,而是随着深度的增加,把海水送入艇内用于冷却的管子面临巨大的压力,随时可能爆裂。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美国海军的重视,因为当时的水管虽然存在一些工艺上的缺陷,但是可以通过大压力测试。然而,这个隐患最终将“长尾鲨”号拖进了海底。“长尾鲨”号的沉没,给之后的核潜艇提供了经验——核反应堆设计大师里科夫改进了核潜艇的反应堆程序,使其在被关闭后可以立即重启,这样“长尾鲨”号的悲剧也许不会再重演。
事实上,美国在二战后不止“长尾鲨”号这一艘沉没的潜艇。1986年,“鲣鱼”级“蝎子”号在长期执勤后返回诺克港的途中,与地图上未标明的岩礁相撞,残渣抛出装置进水,最终带着99名艇员和2枚核鱼雷沉没在大西洋底3000多米处。
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号称是“世界吨位最大、武备最强”的巡航导弹核潜艇。为“奥斯卡Ⅱ”级核潜艇,是俄海军最新的战略核潜艇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核潜艇之一。“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专门用来攻击航空母舰的,曾被俄罗斯媒体誉为“航母终结者”。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艇体长154米,宽18.2米,上浮吃水9米,排水量1.39万吨,最大深度潜300到600米。由一台核反应堆OK-650b和2台蒸汽涡轮机提供动力,深海航行速度可达28节,水面航行速度超过19节,续航能力为120天,编制艇员107人,其中包括48名军官,最多可载员135人。
悲剧还在不断升级。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在北冰洋地区参加秋季海军演习时,沉入巴伦支海底。这艘服役仅5年的潜艇,是当时俄海军最新的战略核潜艇,可携带24枚战略核导弹,重14000吨。
事情过去一年多,俄罗斯政府才将这艘沉没的潜艇打捞上来。被打捞上来的“库尔斯克”号几乎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支离破碎的艇体,散落在海洋中的零件,尽管遇难人员的尸体因为海水的温度较低并未腐烂。打捞还原了一些真相,目前可以证实,“库尔斯克”号在沉没前发生了能量相当于100千克TNT炸药的爆炸,导致第1、2隔舱成为一片火海;5分钟后,又发生了第二次爆炸,这一次的威力相当于第一次爆炸的10倍。大火让艇内的温度迅速升高,最高时曾达到8000摄氏度,融化了艇内的许多耐高温材料,也让正在第4、5隔舱里休息的官兵瞬间死亡。两次爆炸过后,第7、8、9隔舱中还有23名幸存者,他们聚集到第9隔舱,却无法打开救生舱盖。意识到无法逃脱的他们,开始写遗书,9个小时之后,他们先后因缺氧死亡。
这场海底事故到底是怎样发生的?2011年11月17日,俄北方舰队参谋长、海军中将莫察克终于在外界众说纷纭的猜测中,给出了一个准确答案——与别的潜艇发生碰撞而沉没,俄“彼得大帝”号在寻找“库尔斯克”号的过程中发现其附近不远处的另一艘沉没潜艇成为这一说法的有力支撑。
潜艇,是深海的杀手,在现代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它面临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深海里穿行,靠的不仅是技术、不仅是信念,有时候,还得有些运气。
2000年8月12日,“库尔斯克”号在巴伦支海域参加军事演习时发生爆炸并沉没,艇上107名乘员、11名舰队级的高级将领和助手共计118人全部遇难。成为俄罗斯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潜艇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