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蓉 陆运清 张全雷
睡眠是一个主动的神经过程,有规律的、充足的睡眠能促进心理功能、保存精力以及帮助个体完成清醒时尚未完成的心理活动。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
我国学者朱智贤认为失眠指实际睡眠时间过短或虽睡眠时间如常,但缺乏睡眠感[1]。失眠可使人产生心情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疲劳、焦虑和抑郁等症状[2]。对大学生而言,失眠严重时会影响到正常学业[3]。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失眠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对照组,尤其是焦虑、抑郁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学生的压力加大,失眠者在大学生中也逐渐增多,许多大学生经常为失眠所困扰。有研究表明,失眠症患者情绪不稳定、易怒、好焦虑、紧张且好掩饰[5],表现出非常显著的抑郁、焦虑、疑病素质和自我挫败感等心因性因素[6],产生失眠最主要的原因是压力因素[7]。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是他们进行正常学习和生活、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本文旨在了解大学生的睡眠状况并探求失眠发生发展的规律。
1.1 对象 从河北师范大学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施测,发放问卷171份,回收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为94.7%。其中男生60人,女生102人;大一38人,大二40人,大三47人,大四37人;文科生74人,理科生88人。
1.2 方法 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该量表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李建明编制[8],Cronbachα系数为0.6418,本研究测得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6978。随机发放问卷,问卷只要求被试填写年级、性别及文理科,不填写姓名,问卷当场收回。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1 大学生的睡眠状况
2.1.1 总体的睡眠状况 以23分作为睡眠状态正常与否的分界线,162名大学生的睡眠状况及其与全国常模的比较,见表1。
表1 162名大学生睡眠状况及其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由表1可见,在各睡眠状态,大学生睡眠状况与全国常模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按量表规定的评价标准,以3分作为每个因子是否有睡眠障碍的分界线,162名大学生在睡眠因子上得分>3分的人数百分比,见表2。
表2 162名大学生睡眠因子的得分>3分的人数百分比
由表2可见,162名大学生在失眠反应、觉醒不足和早醒因子上的睡眠障碍较突出,所占比例分别为39.5%、24.7%和13.0%。
2.1.2 各年级睡眠状况 见表3。
表3 各年级学生失眠检出率情况[n(%)]
表3显示:各年级睡眠障碍不同程度的人数比存在显著差异(χ2(6)=7.915,P<0.05)。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轻度睡眠障碍较大一、大四年级严重一些。
在睡眠不足、失眠反应2个因子上,大三学生睡眠的平均得分明显地高于其它年级的学生(F(3,158)=6.073,P<0.01;F(3,158)=4.351,P<0.01)。在其余各因子上,各年级学生的睡眠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1.3 男女生睡眠状况 见表4。
表4 男女生失眠检出率情况[n(%)]
表5 文理科学生失眠检出率情况[n(%)]
表4显示:轻度睡眠障碍者人数比例比较结果为(χ2=7.475,P<0.01);中度睡眠障碍组无差异(P>0.05)。因此,女学生的轻度睡眠障碍较男学生严重一些。
在入睡困难因子上,男女学生睡眠的平均得分有显著差异(t=-2.371,P<0.05);在噩梦夜惊因子上男女学生睡眠的平均得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2.836,P<0.01);在其余因子上男女学生的睡眠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1.4 文理科学生的睡眠状况 见表5。在睡眠不足、睡眠质量2个因子上,文理科学生睡眠的平均得分有显著差异(t=-2.528,-2.392;P<0.05)。在睡眠时间因子上,文理科学生睡眠的平均得分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2.979,P<0.01)。在其余因子上文理科学生的睡眠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2 大学生失眠的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压力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失眠的主要因素,在被选项目总数中占87.7%,其余依次是外界环境因素(42.0%),其它或莫名的因素(38.3%),不规律的生活习惯(34.0%),生理因素(21.0%)。
在影响大学生失眠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占前2位,在被选项目总数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1.9%和42.6%,其次是情感压力(34.6%)、其它压力(17.3%)和经济压力(16.7%)。
2.3 大学生应对失眠的方法 见表6。
表6 大学生应对失眠方法的选择频数
大学生应对失眠采取的方法中占据前3位的分别是:听音乐,看书、看电影,调整作息,在被选项目总数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51.9%、37.7%、35.2%。使用药物治疗是选择频数最少的方法,占1.9%。
进一步对大学生认为有效解决失眠的方法做了调查,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调整作息,加强运动锻炼,听音乐,在被选项目总数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8.1%、45.1%、42.0%。同样,大学生认为使用药物治疗有效的选择频数最少,仅占1.9%。在大学生采取的应对失眠方法中,寻求心理辅导占3.1%;在大学生认为是有效解决失眠的方法中,寻求心理辅导占14.2%。
3.1 大学生睡眠障碍比率较高 由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失眠率高达44.4%,而且其失眠现象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9],这显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睡眠不足、失眠反应2个因子上,大三学生比其他年级学生更为明显一些。一方面可能是大三学生面临着是否考研的抉择以及前途不确定的迷茫;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已经进入了考研的复习中,学习压力大也是导致大三学生有轻度睡眠障碍的因素。在入睡困难、噩梦夜惊2个因子上,女学生较男学生更为严重一些。这可能是女生比较敏感,在一些事情上比男生更多的担心忧虑,潜意识里的焦虑和压力就可能会以噩梦的方式呈现。在睡眠不足、睡眠质量2个因子上,理科生较文科生的睡眠质量差一些。这可能与文理科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方式有关系。相对来说,经常去图书馆博览群书的文科生能够从书籍中获得心灵营养,从而很好的自我调节,而理科生更多关注自然科学知识,而且理科生要经常去实验室、微机房,也会占用一部分的休息时间。
3.2 大学生失眠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睡眠的最主要原因是压力因素,尤其是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很多学生说压力来源除了专业学习外,还包括英语四、六级和各种资格证考试的压力。而且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前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学生因就业困难感到前途渺茫,心理压力加重,影响到睡眠质量。导致失眠的第二大因素是外界环境因素。对于在校生而言,临睡前嘈杂的宿舍环境是不利于学生顺利入睡的,比如深夜不关灯或者讲话、玩游戏声音大等现象。
3.3 大学生应对失眠的方法 结果表明,大学生经常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听音乐,看书、看电影,调整作息。在他们认为是较有效解决失眠问题的方法中,排名前3位的是调整作息,加强运动锻炼,听音乐。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失眠有很好的控制效果[10]。大学生认为加强运动锻炼能够较有效解决失眠问题而且也得到了研究证明,但在实际应对方式中运动锻炼采用的不是很广泛。也许大学生认为运动锻炼会占用自己的一部分时间,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休息。又可能因为调整作息和加强运动锻炼没有听歌,看书、看电影的方法迅速、直接。但事实上,规律的作息习惯和适当的运动锻炼是拥有高质量睡眠的最佳保证。另外,大学生内心是承认心理辅导作用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并没有积极采取这种办法。
大学生失眠现象是一个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压力又是其最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干预时,对心理方面的干预应给予特别重要的关注。调查表明,综合的心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非常有效,而且可以防止药物依赖和滥用[11]。提高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应采取多种措施,重在提高大学生失眠的心理应对、调节的能力。
4.1 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失眠现象 首先要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失眠现象并给予干预。失眠在大学生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学校应充分重视失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开展科学系统的心理卫生教育,让学生了解关于改善睡眠状况的知识和方法,尽早识别失眠的高危人群并及时干预。同时,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联系实习岗位,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缓解就业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其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相对固定的日常生活节奏,规律的作息,是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的[12]。学校可通过改善管理方式,建立严格有效的就寝制度和规范,为学习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4.2 个人应积极采取合理的办法 首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控。多数学生表示,情绪影响睡眠[13]。懂得一些情绪调节方法,可以改善睡眠情况。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有:宣泄调节法、幽默调节法、转移调节法、换位思考法等。为了获得平静的情绪,还可通过放松训练来调节。除此之外,自己要尝试对失眠的诱因进行分析,找出应激源,必要时求助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其次是加强运动锻炼。长期有节律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魄,促进人的新陈代谢[14],让人体机能系统规律运转,从而能够在睡眠时间段正常入睡。研究表明,八段锦[14]、普拉提和太极拳[15]是有效的运动方式,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对大学生失眠症具有显著的疗效。女大学生还可选择健美操、形体操的训练,对失眠的改善作用比较明显[16]。此外,采取适合的助眠方法。睡觉之前可适度进食牛奶、饼干、苹果之类的食物,还可听些舒缓轻柔的音乐或者采取冥想等方法。总之,宁静的心境有利于快速入睡。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31
[2]Fernandez-Mendoza J,Vela-Bueno A,Vgontzas A N,et al.Nighttime sleep and daytime functioning correlates of the insomnia complaint in young adults[J].Journl of Adolescence,2009,32(5):1059-1074
[3]Gaultney J F.The prevalence of sleep disorders in college students:Impact on academ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10,59(2):91-97
[4]马建东,李玉凤,李转清.大学生失眠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218-220
[5]白圣豪.大学生失眠症患者人格特征分析[J].心理健康教育,2008(10):55-56
[6]王连发,夏冬芹.233例大学生失眠的心因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775-777
[7]程志生,黄艳苹.大学生失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5(5):218-219
[8]李建明.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353-354
[9]张林,王琳,萨丽媛,等.东北某高校313名大学生睡眠障碍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6,20(2):121-123
[10]蒋鸣.大学生失眠现象及体育运动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50-350
[11]谭斌.综合心理干预对大学生失眠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6,26(3):246-246
[12]Forquer L M,Camden A E,Gabriau K M,et al.Sleep patterns of college students at a public university[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08,56(5):563-565
[13]Lund HG,Reider BD,Whiting AB,et al.Sleep patterns and predictors of disturbed sleep in a large popul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0,6(2):124-132
[14]李兆伟,张梁.八段锦治疗大学生失眠症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49-50
[15]Caldwell K,Harrison M,Adams M,et al.Effect of Pilates and taiji quan training on self-efficacy,sleep quality,mood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Body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2009,13(2):155-163
[16]李兰香,栾秀.健美操和形体操改善女大学生失眠干预效果[J].中国公共卫生,2005,25(3):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