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菜

2012-04-29 00:00:00陈耀林
食品与生活 2012年5期

在鄂西北饮食文化中,十堰市的餐饮业较为发达,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竹溪菜”。

酸辣鲜香竹溪菜

十堰市竹溪县位于四川、陕西、湖北三省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将三省饮食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竹溪菜。

在我国诸多菜系中,竹溪菜可与省级菜系媲美,辣到不呛人,酸到吊胃口,这是竹溪菜的主要特色。

竹溪菜上席,多有讲究,菜的个数、出菜顺序,都有定制。如事事如意席,十六个菜一个汤,四四一十六个菜余一个,寓意事事如意;十全十美席,十八个菜两个汤,共二十个菜,寓意十全十美。较为复杂的是“三点水”席,有二十四个菜三个汤,先上八个凉菜,然后上第一道汤,通常是甜汤,这个叫“出大碗”;如果是红喜事,厨师会要求放鞭炮、给喜钱(红包),图个吉利;随后上八个炒菜再上第二道汤,鸡汤、鱼汤、骨头汤都可以;此后再上八个蒸菜,意味着“蒸蒸日上”;吃完这些大鱼大肉后,最后一道清汤上阵,清鲜爽口。

七彩竹溪蒸盆

很多人到湖北省竹溪县吃饭,都会打听竹溪蒸盆,这是个极有特色的菜。说起这个竹溪蒸盆,还必须先讲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竹溪县向坝乡双坪村境内有一座张公桥,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一位张姓的贡爷捐资修建,故称张公桥。抗日战争时期,我中原部队五师突围时,司令员李先念经过张公桥,在附近百姓家住了一宿。房东大娘不知道用什么招待司令员,情急之下,将一只整鸡、一只腊猪蹄用大脸盆蒸在一起。天亮部队开拔时,蒸盆刚好蒸熟。不知是长途跋涉的饥劳,还是蒸盆确实味道鲜美,李先念对这顿饭终生难忘。全国解放后,李先念担任湖北省主席期间到竹溪县检查工作,指明要吃竹溪蒸盆。从此,竹溪蒸盆就成为竹溪县招待贵宾的主打佳肴了。

后来的竹溪蒸盆经过些许改良,变得更加美味。首先将整只乌鸡、整个腊猪蹄洗净,用葱、姜、花椒、大茴香、桂皮、料酒、香菇、食盐等腌制,然后冷水上盆,蒸至八九成熟,再把高山土豆切好入盆,加上蛋饺、金针菜、菠菜叶。这样做好的蒸盆呈现“七彩”——乌(乌鸡)、红(腊肉)、黑(香菇)、白(土豆)、黄(蛋饺)、金(金针)、青(菠菜),原汁原味,浓香扑鼻,令人眼馋嘴馋。

竹溪名点“懒豆腐”

“懒豆腐”是竹溪菜里著名的主食。事实上,“懒豆腐”做起来还是费时费力的,是用大豆磨成豆浆做成豆腐半成品,用豆浆将米煮至半熟,再将未成型的豆腐放进去煮熟而成。之所以称之为“懒豆腐”,是因为少了一道将豆腐做成型的环节。

“懒豆腐”可口,带着大豆的清香,营养丰富。如果用香菜、辣椒泼油做酱,配合“懒豆腐”吃,可谓绝配,风味卓绝。

竹溪人很会用大豆做饭做菜,大豆磨成豆浆直接下米煮出来的饭叫“甜浆饭”,掺青菜煮出来叫“和渣”。当然,各种谷物也不在话下,有用米粉扣在碗里蒸出来的“碗儿糕”,还有用玉米浆做的“浆巴馍”,种类数不胜数。

为图吉利,也有忌讳。一是不能一餐只做十个菜,当地风俗叫“十大碗”,是农村办白喜事专用席面;二是三个菜、六个菜、九个菜不能横着放,尤其是八仙桌,这是祭祀先人时才这样摆放的。

“竹溪菜”现已在十堰市盛行,打着“竹溪菜”招牌的酒店就有300多家,是这个内陆中等城市特有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