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壳蟹

2012-04-29 00:00:00唐仁承
食品与生活 2012年5期

在香港时,我很中意一种美食——软壳蟹。

蟹是硬壳大将军,张牙舞爪,不可一世。偏偏有一种珍稀的软壳蟹,经过烹饪调味后,或是油炸,或是面拖,或是椒盐,或是蒜蓉伴炒,一盆盆,金黄逗目,香气扑鼻。挑起一块,无论蟹身还是蟹脚,外脆里嫩,可口鲜美,恰有一种别样滋味。

珍贵洁净软壳蟹

我第一次尝到软壳蟹的美味,是在香港太平山顶的太平餐厅。这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餐厅,很有点名气。当人们在太平山顶俯瞰维多利亚海港两岸美景之后,便可以在凌霄阁的斜对面找到这家餐厅。餐厅装饰一般,却透出一股浓重的英国乡土风情。房屋几乎都是用原木构架的,辅以砖块。不过,人们更愿意穿过店堂,到屋后的露天雅座。这里凉风习习,可以饱览山后美景以及远处的汪洋一片,时不时有鸟雀飞过,真可谓鸟语花香,风光无限。天冷时,店家就会点亮那一盏盏立柱式的煤气灯,为人们送上一阵阵的暖流,虽在露天,也一样很有情趣。

那天,主人很热情,点了不少海鲜,印象最深的是那盘椒盐油炸软壳蟹。香气鼎盛,口感怪异。软和脆,香和酥,被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也打破了脑子里对蟹的原有概念。原来世间还有这般美味,真让我赞叹不已。

好味之余,也不免好奇万分:如此美味的软壳蟹,从何而来?问过餐厅的侍者,他们信口答道:“蟹是越南来的。”我有点将信将疑。

于是,抽空查阅资料。方才得知,凡蟹者,都有软壳的时候。蟹的一生要经过13次褪壳,每一次褪壳,蟹身便会长大一些;此时,对蟹是十分危险的:褪去硬壳之后,新壳是软的,很难抵挡敌害。褪壳时,连鳃、食囊、内脏也会一并褪去,身内几乎没有了原来的那一丝污垢。

不过,软壳蟹在自然界内非常难得。因为换壳之后的软壳,经海水浸泡六七个小时之后会逐渐变硬,软壳蟹又变为硬壳蟹了。由此看来,要捕到软壳蟹,就得掌握时机,恰到好处,方能取得。

软壳蟹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少,还在于巧,在于美味,尤其在于营养。平日我们是不会食蟹壳的,因为硬;而蟹壳中恰恰有一种珍贵的“甲壳素”,它被称之为人体缺乏的第六大生命元素。甲壳素是动物性纤维素,在自然界中只存在于甲壳类动物身上,如虾。甲壳素对人体有很大的益处,对降脂降压、降低胆固醇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还是良好的减肥食物。

软壳蟹风光无限

软壳蟹,既是如此难得,不愧一方美食。之后,大凡有好友来香港,又若时间充裕,我就会陪他们上太平山观景,然后到太平餐厅去品尝软壳蟹,这差不多成了一档游港必备的节目。不过,我逐渐发现再去点软壳蟹,常常扑空。偶尔也有,已不是单独一道菜肴,而是与其他海鲜配搭在一起,有点像上海小菜场“黄鱼搭咸菜”的做法。于是,我也就懒得再上太平山顶了。

近日,偶尔去赤柱游玩,中午时分,到美利楼就餐。菜单上见到软壳蟹的芳名,有点喜出望外,好似久别的老友又重逢。欣然点了一盆。端上来的软壳蟹是蒜蓉相伴、面拖之后油炸过的,表面呈深黄色,似乎炸过头。拣起一块,细嚼品味,壳依然酥脆,肉则如豆腐,软绵绵,一包浆。不错,还是记忆中的那种风味。

之后,又在黄埔花园的金牛苑餐馆点到软壳蟹。做工更地道,火候也恰到好处,满盘软壳蟹呈金黄色,逗人食欲。

软壳蟹如何又会多起来了?问过店家,方才知道,已经有人建软壳蟹的养殖基地,而最大的一家就在马来西亚的雪邦养殖场。据介绍,这家养殖场能同时养殖12万只软壳蟹,每年可向市场供应软壳蟹2 100吨!难怪,我们又能常常尝到这一美味了。

只要有需求,就会有栽培;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应。我真佩服市场经济的无比魅力:她可以让“无”变为“有”,让“少”变为“多”,让美梦成真,让美味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