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胶囊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2年4月,央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制造药用胶囊进行了曝光。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其中超标最多的高达90多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全国所有的胶囊药品生产企业按照企业全覆盖、品种全覆盖、产品批次随机抽样的原则,对药用明胶和胶囊进行抽验,结果不出公众所料,后来又检出十多家企业的几十批胶囊铬超标。实际上,早在2004年央视就曾报道称,一位商贩表示,阜城的胶全是工业胶,但是90%的全用来生产吃的了。但是,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阜城县只是展开了为期3个月的集中治理整顿便结束,相关部门没有进行深入追究和全国性的查处,如今终于结出了苦果。
“问题胶囊”的冲击还波及到了食品,因为明胶除用于软硬胶囊等药用辅料外,还广泛应用于糖果、果冻、奶制品、肉罐头等食品。既然毒明胶如此多地用于标准很严格的药品中,那么,糖果、果冻、奶制品、肉罐头等广泛使用明胶的食品中,是否也存在着铬超标现象?现在全国的相关食品生产监管部门正在加强检查,并要求食品生产企业也要严格自查和承诺不使用工业明胶,究竟情况如何还要看检查结果而定。
不仅仅是工业明胶,工业碱、工业酸、工业漂白剂、工业润滑油等都不允许用于食品中。
明胶并非酸奶的主要危害来源
这次央视对用皮革下脚料制作药用胶囊的曝光,使人联想到2012年4月间“不要再吃老酸奶,内幕很可怕”、“哪天你扔了双破皮鞋,转眼就进你的肚子了”的相关微博,当时在网上引发热议,上万网友转发评论。尽管那条微博后来被删了,但各大乳品企业还是纷纷表态:旗下的酸奶、老酸奶等产品全部添加食品级明胶,这些原料均符合国家标准,供应商也有国家认可的资质。也有企业说: “我们不用明胶,而是用果胶。”专家也说法不一,有的说:“知名品牌没有必要为了节约这一点成本就使用工业明胶。”也有的说:“不排除企业的采购员工为了捞外快、拿回扣,故意采购工业明胶以次充好。”消费者又迷惑了,究竟老酸奶有没有问题?
将工业明胶添加在食品中肯定是违法了,因为它早已被列入“黑名单”了,在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中就有它的名字。2006年,卫生部出台了《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目的之一就是强调禁止使用制革厂鞣制后的任何废料生产食用明胶。
根据国家规定,食用明胶是可以添加在酸奶类产品中的,不过,所有企业生产的老酸奶中究竟有没有添加工业明胶,还是要靠事实说话,任何推测都是苍白无力的。
从危害评估角度来说,酸奶中规范添加明胶这种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并没有危害,但如果添加的是工业明胶当然有危害,但危害究竟有多大,还需科学评估认定。工业明胶中的有害重金属的种类和含量都与危害程度有关。不过,从历来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情况来看,明胶一类的增稠剂并不是酸奶的主要危害来源。
酸奶类产品安全质量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微生物,有些小企业生产的酸奶中大肠菌群严重超标,消费者食用后容易得肠道疾病;其次,酸奶是需低温流通销售的产品,冷链温度必须始终保持在4~6℃才能满足标注保质期的要求,然而,不少地方的流通销售冷链存在“断链”问题,在流通、销售一直到消费者拿回家的过程中,尤其在夏天,酸奶温度有时会超过15℃,时间长了就会有细菌性危害隐患;然后是添加剂问题,如国家标准规定纯酸牛乳、调味酸牛乳中不得检出山梨酸(防腐剂),但仍有部分企业的产品中山梨酸含量超标;最后是酸奶的奶源质量问题,有少数酸奶产品的脂肪、蛋白质和非脂乳固体含量不合格,可见奶源质量差,做出的酸奶一定是劣质的。
老酸奶、普通酸奶有何区别
有的老酸奶价格是普通酸奶的2倍以上,价格这么高,是不是营养特别好?
其实,目前的国家标准中根本没有“老酸奶”一名,所谓的“老酸奶”也是生产企业提出的一个商品概念,把传统制作酸奶的概念引入了现代的工业化产品中。自青海的老酸奶一炮打响后,各地乳品企业纷纷推出“老酸奶”。
传统方法制作的老酸奶与工业化生产的“老酸奶”是有区别的。传统方法是将消过毒的牛奶、糖和菌种加到容器中,经保温发酵,不需使用任何凝胶剂,牛奶就会变成凝固型的酸奶,但如用力搅拌,酸奶的凝固状态会变成液态,这才是真正的老酸奶。而现在超市卖的所谓的“老酸奶”,是在鲜奶中加入菌种、调味剂和明胶一类的增稠剂搅拌后,分装在塑料罐中单杯发酵,达到均匀凝固的状态。
为啥要添加增稠剂呢?如果不加增稠剂,如传统老酸奶做法,塑料罐里的酸奶在运输和销售时由于晃动震荡,就会破坏均匀凝固的状态,甚至变成液态。所以,工业化生产的“老酸奶”不得不加明胶、果胶、琼脂、卡拉胶等食用胶作为增稠剂,以防止酸奶的凝固态在流通销售被破坏。可见,加不加增稠剂是传统老酸奶与工业化“老酸奶”的区别。不过不用担心,这些胶都是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相对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