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府炒面到奥灶方便面

2012-04-29 00:00:00沈嘉禄
食品与生活 2012年6期

伊府炒面与方便面如出一辙

我们现在到饭店吃饭,最后上一盘“什锦伊府炒面”,热热闹闹,老少皆宜。但这个伊府炒面从何而来?许多人不知道。清朝那会儿,扬州有一个太守叫伊秉绶,字写得好,文章做得好,又会领兵打仗,但因为一直忙于公务或文艺创作什么的,有时误了饭时,不利于身体健康。后来他就嘱仆人将面条盘起来油炸一下,码在竹篮里,吃时用开水一泡就成了。油炸过的面条几天都不会坏,出公差时还可带着路上吃。从这几个特点来分析,伊面应该是方便面的祖宗。

当然,学术地说,发明方便面的是一个日本人,名叫安藤百富。不过话又说回来,安藤百富其实也是中国人,他出生在台湾,原名吴百富,23岁时到日本大阪讨生活,二战后举家迁到日本。所以他这个安藤百富的名字,有明显的“中外合资”风格,前半截是日本的,后半截是中国的。

据说,安藤发明方便面是因为原有的企业破产了,只得从零开始。那么做什么生意呢?他想破头也想不出来,有一天,他百无聊赖地看妻子做天妇罗,很平常的蔬菜挂糊入油锅炸,就变得外脆里嫩,口感相当不错,人人爱吃。于是,他借鉴天妇罗的做法,发明了“瞬间油热干燥法”。过程一点也不复杂:先将面条炸熟脱水,便于保存运输,吃前用开水一泡,使水分迅速渗入面条中,以恢复它的弹性。

这思路,不是跟伊太守如出一辙吗?

1958年,安藤的第一包“鸡肉拉面”上市啦,一下子风靡市场。此时日本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的订单都来不及做,方便面为夜间加班加点的员工带来了极大方便。

方便面在中国不断本土化发展

方便面正式进入中国,在我印象中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而且登陆后马上就本土化了,中国生产,中国口味,中国名称——方便面到了上海市民嘴里就成了“泡面”。一开始,中国企业生产的方便面在技术上不过关,大约还考虑到价格因素吧,成品相当简陋,相当寒酸。比如米店里出售的方便面,赤膊包装,一排排搁在柜台上,一元钱一块。后来有人嘲笑出国考察的官员,总要带一箱方便面充当一日三餐,省下零用钱买几样家电回国,现在看来,这些官员还是相当廉洁的。至于运动员出国比赛吃方便面,就成了体育报道的小花絮,中国女排得三连冠,轰动世界,方便面也功不可没。20多年后,丁俊晖也成了方便面的忠实拥趸。

我对方便面一直没有好感,它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方便面是对人类味觉神经的摧残,是对生活格调的打击,当然也是对饮食文化的反动。我实在想不通,在茶道、花道、香道盛行的日本,居然有方便面的肥沃土壤与庞大消费群体。当然,方便总是讨人喜欢的。方便面进入我们这个饮食大国后,使睡懒觉、搓通宵麻将、上网聊天到天明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们有了可靠的后勤保障,故而呈现出波澜壮阔之势。

消费刺激生产,竞争提高质量,本土方便面的材料与口味,在这些年来得到不断改进,以适应不同群体和不同消费层次,沿着国际化轨道奋勇向前。麻辣牛肉为先锋,五香牛肉与香菇鸡肉为左右偏将,还有咖喱、海鲜、净素、茄汁甚至冬阴功等各种口味的杂牌军聚集成殿军,将超市货架挤得满谷满坑。

上海买不到奥灶方便面

不过,在上海超市里买不到昆山出品的奥灶面风味的方便面。有一种说法称,奥灶方便面可能对上海市场造成抵挡不住的冲击,最终打破“康师傅”与“统一”双峰并峙的格局,所以上海对奥灶方便面设置了重重障碍。上海游客去昆山玩,临走前总要往轿车后备箱里塞进一箱箱奥灶方便面,直到箱盖翘起为止。

2007年,安藤百富溘然去世,享年96岁,有一种颇为可疑的说法是,老人家的长寿与每天吃一碗方便面有关。而营养专家一直警告世人:方便面是人类健康的杀手。

而我,在饮食上比较挑剔的人,对方便面依然没有好感,但不妨碍我对安藤百富表示敬意,在20世纪影响人类生活的发明中,方便面应该算一个。